记陈怡室内乐作品音乐会

2007-12-29 00:00:00
人民音乐 2007年6期


   2006年12月29日晚,“中央音乐学院第六届艺术管理策划制作周之七——陈怡室内乐作品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行。陈怡老师于12月17日回京并投入到了音乐会的工作中,笔者有幸在其间就这场音乐会的筹备和排演情况,对陈怡老师进行了专访。下面先对专访的内容予以简述。
  
  艺术需要实践——作曲家陈怡专访
  
   笔者(以下简称“杨”):您为什么会想到与音乐艺术管理专业合作举办这次音乐会?
  陈怡(以下简称“陈”):在第一次访问教学期间,我有幸被邀请参加了在我院举办的一个极其精彩的作曲与手风琴专业班级合作音乐会,这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管理策划制作系列音乐会之一,由手风琴专业曹小青教授的学生出色地演奏了全场由作曲专业贾国平教授的学生创作的充满新意的新作品。这种跨系跨专业跨媒体的通力合作与交流正是我们理想中的通过音乐制作的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掘他们的创作想象力及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的一个典范。在此音乐会后,我受音乐学系宗晓军老师的邀请来到他所任教的新班级,给我院音乐艺术管理专业的同学们举办了一次讲座,专门交流各专业间的互动关系。我深为同学们的热情与朝气所感染,也对今天年轻人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深感钦佩。
   其实不只是举办一场音乐会,排练也很重要,我排练的时候等于在给所有演奏的孩子们上课,同时作曲系的同学旁听,就可以一起学东西。同学们可以学习作曲的概念、构思、手法,也可以学到演奏现代作品的方法,这其实是一个办学的方向,不能只是纸上谈兵。所以当宗晓军老师向我提议由他所带领的班级在本院为我制作个人室内乐作品音乐会时,我非常感激,并觉得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能使我们的合作过程展现在各专业学生的面前,由我现场辅导现代作品的排练,并由演奏家们解答作曲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同时让学生们详细地了解或参与音乐会制作的各个项目。我希望这个制作能对某种模式的形成带有启发性,或至少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杨:这次音乐会的曲目主要是您近年来的一些室内乐作品,您安排这些曲目的初衷是什么呢?
   陈:其实这次音乐会的曲目除了要保证多样性之外,还要兼顾到乐队的编制,因为不可能动用太多的乐器,而且在人员安排上,要尽可能用最少的人员干最多的活儿,这样就不会有任何浪费。安排曲目也要顾及到演出的乐器和人次,甚至包括演出人员的工时和工资,都是有讲究的,这些都是音乐艺术管理专业的同学可以去学习的。此外在以后其他的策划活动中,版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杨:您觉得对于现代作品来说,什么样的形式的音乐会更能体现出它的精髓,并能够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认识它呢?
   陈:我认为现代作品的音乐会要连续不断地搞下去,搞成系列,才能介绍更多不同风格、手法、观念的作品。如果集中地去搞一个作曲家的专场,就可以比较集中地了解这个作曲家的作品和风格,这种音乐会需要继续搞下去,并且安排不同的专题、不同的主题,可以说是民族民间,也可以说是受文学作品启发,有很多的专题可以做。比如一年有四个系列,每个系列举办四场音乐会,那你的大脑就会不断地更新,累计更多的新曲目对观众进行介绍,而且要介绍得有趣味,他们才会被吸引,不会毫无目的,这样有构思地介绍,观众的接受量就会很高。
   杨:您对这次与音乐艺术管理专业的合作有什么看法呢?
   陈:艺管专业的同学组织和交流能力很强,排练安排得很周密。但是制谱、租谱、运作等一整套程序我们还没有上轨道,这是我们欠缺的。只有把各种技能掌握在手上,才有能力去应对各种工作,其实这是一种能力,经验很重要。艺管的同学能在在校期间有那么多锻炼的机会,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杨:您能谈谈对这次音乐会的演奏者的印象么?
   陈:担任这次音乐会演奏者的同学们基础都很好,中央音乐学院的教育水平是一流的。但是需要学习怎样攒起来,室内乐也是要靠经验和训练的。
   杨:最后,您能否介绍一些国外举办音乐会可供我们借鉴的经验?
   陈:在一些比较大型的交响音乐会中,乐队会在开场半小时前为观众进行一场45分钟左右的讲座,也可以在演出后进行,这样可以使观众更加了解作品。这是一种形式,除此之外,纽约有一种Double Exposer形式的音乐会,是全年举办的,一个作品在同一场音乐会会演奏两次,同样的观众,每次作品在演奏之前作曲家会进行讲解,两次讲解的内容也不同,可以涉及到作品的各个方面,这样对观众学习和了解现代音乐有很大的帮助,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这对我们发展音乐和子孙后代的文化延续都很有用,也并不是一代人就可以做成的。
   经过这次简短的交谈,笔者感受到了陈怡老师不仅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作曲家,同时在音乐艺术实践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作为一位具有丰富艺术创作实践经验和音乐人生经历的音乐家,她有着为大多数国内作曲家所不具备的国际性音乐会创作表演实践经历和音乐交流经验,对于我们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管理专业来说,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来自校友的资源与财富,也是我们邀请陈怡老师举办这次音乐会的初衷之一。
  
  二、陈怡室内乐作品音乐会演出盛况
  
   2006年12月29日晚,“陈怡室内乐作品音乐会”在我院演奏厅成功举行。这场音乐会是第六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管理策划制作周系列展演的最后一场,也是此次活动的压轴之作。当晚,演奏厅内佳宾云集,吴祖强、杨儒怀、陈允、周海宏、徐昌俊等院领导和教授均出席了本场音乐会。
   开演之前,陈怡老师就本次音乐会的举办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她表示,这次的活动给了她一个期盼已久的机会以向大家作个深入的汇报,更给了她一个重要的平台与同行们分享多年来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以及在专业音乐界拼搏所积累的经验,同时这种跨系跨专业跨媒体的通力合作与交流正是理想中的通过音乐制作的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掘他们的创作想象力及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的一个典范,使音乐会的制作过程展现在各专业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们详细地了解或参与音乐会制作的各个项目,希望这样的制作能对某种模式的形成带有启发性,或至少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陈老师热情洋溢的讲话获得了大家的共鸣以及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经过陈老师对曲目的简短解说,弦乐四重奏《在堪萨斯城的中国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演奏拉开了音乐会的序幕。《在堪萨斯城的中国春节联欢晚会上》是由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应氏四重奏团委约,有感于几个异常精彩的在堪萨斯城举办的年度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的节目而作,演奏者通过娴熟并富含着语言性的演奏把作品的东方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单簧管与钢琴二重奏《中国古代舞曲》分两个乐章:第一乐章《远古葛天氏的乐舞》是对葛天氏的乐舞以三人为一组,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的想象;第二乐章《西域传入的胡旋舞》是对白居易名诗《胡旋女》的生动的写照。单簧管与钢琴的错落交织透着一种远古的野性和神秘,王召远和付宁的完美合作也赢得了观众的满堂喝彩。
   陈怡老师的又一番讲解后,后四首作品轮番上演。《春夜细雨》和《静夜思》两首作品都是根据唐诗的意境和艺术形象来构思的,西洋乐器与东方文化神韵的结合起到了不同凡响的效果,可谓是运用中国音乐语言谱写的充满新意的现代音乐作品。
   为琵琶、小提琴与大提琴而作的三重奏《宁》是为了去追忆亚洲的一场大浩劫——南京大屠杀,并展望未来的世界和平而作的。 这首作品以充满戏剧性的和抽象的音乐形式,用中乐与西乐中弓弦和弹拨乐器的混合音响织体,表现了象征着残忍的暴力、歇斯底里的哭喊、痛苦的抽泣等悲剧的场景,把观众引入了发人深省的沉思与邃远的遐想。
   最后一首曲目《胡琴组曲》是为三种胡琴与弦乐四重奏而作的五重奏曲,全曲分三个乐章,分别表现了二胡柔美的歌唱性特质、中胡的人声化音色、京胡运弓的遒劲与潇洒。演奏者不时用器乐模仿用普通话吟诵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腔调,不时将中西器乐以京剧的演奏方式融合在一起,充分地以西洋弦乐器体现了我国胡琴乐器的音色变化及特质。演奏者精彩的诠释使音乐会达到了当晚的最高潮,为音乐会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演奏最后一首曲目之前,音乐艺术管理专业的宗晓军老师上台对音乐会的所有演奏者、策划者以及各位关心帮助音乐会举办的老师和同学们,特别是陈怡老师,表达了衷心的谢意,感谢大家为音乐会的举办付出的巨大努力。
  
  杨烁 中央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学生
  
  (责任编辑 于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