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希贤合唱作品中真善美的情感表现

2007-12-29 00:00:00
人民音乐 2007年6期


  希贤先生是一位深受我国人民大众喜爱的女作曲家。她勤奋、执着的笔耕耘于音乐天地之间,她以生动清新的音乐语言,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题材新颖、风格多样、形象鲜活、艺术独创、民族特色浓郁的优秀音乐作品,尤为突出的贡献就是她创作的合唱艺术作品,真情地记录着她与共和国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从她那创作的合唱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寻觅到作曲家的心境和善的艺术追求,也在她所创作的合唱艺术作品中,我们还可以领悟到作曲家对音乐形式美、意境美的一种表达。
   合唱作品是合唱艺术活动的文本,亦是作曲家音乐创作的一种体裁形式。合唱艺术既是一种声乐表演形式,更是一种表现力十分丰富的人生交响乐。它具有音域宽广、音量对比强烈、和声变化多样、气息循环悠长、艺术感染力强等特点。合唱被认为是一门艺术哲学,是彰显个性与集体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
   众所周知,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在创作中其内心情绪感悟与生活的社会时代真情共振的吻合。优秀的音乐作品之魅力就在于记录时代的精神,体现着作曲家的深邃底蕴。瞿希贤先生创作的合唱艺术作品,就是她“留给人民一点共鸣的东西”。① 而这一点“东西”却是作曲家对故园、亲人、大众所给予的真诚的、美好的礼赞,我们可以通过她的音乐创作的美学思想,深刻领悟作曲家的崇高美德,尤其是对合唱艺术创作的真善美的情感表现和艺术追求。
   诚然,笔者通过对瞿希贤先生部分合唱艺术作品的分析和理性的思考,体味到其合唱艺术作品中具有的真善美特质尤为凸现,在此谈谈个人的拙见。
  
  瞿希贤合唱艺术作品中的情感真挚表达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特有的。它是同社会性的需要、与人的意识紧密地联系着的。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带有社会历史性。”②由此可见,情感不仅是一种意识的流动,而且还是人所具有的社会性的反映,并是人的积极和消极的社会行为功能所在。人类的社会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音乐艺术是人类通过不断地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表达人类思想OESJqRqcwRXNbpu5ObyUFu3BZWohxg0PMDuwmXSbS+o=情感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我们从音乐艺术作品创作的特点和性质来看,音乐艺术作品的产生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音乐艺术作品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真实的反映;另一方面音乐艺术作品的创作,又凝聚着作曲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的愿望,具体来说,音乐作品的艺术美感既有客观的因素,亦有主观的因素,这两个方面可以通过作曲家的创作活动,在过程中相互交融和渗透,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音响形象的音乐艺术作品,而这个音响艺术作品必然是“心与物的结合、主观与客观的结合”。③
   作曲家瞿希贤创作了大量的广为人知的合唱艺术作品,在这些合唱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亲切地感受到时代赋予她的使命感以及对社会真挚的情感表达。如《全世界人民心一条》《红军根据地大合唱》《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新的长征,新的战斗》《中国当代之歌》等优秀的合唱艺术作品,整整影响了共和国的几代人,这些作品唱出了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的共同心声、火样的热情和自豪,也正是对这位女作曲家刚强、率真而又颇具责任感和崇尚和平理想的真情写照;又如根据我国民歌改编的合唱艺术作品:《牧歌》《乌苏里船歌》《云飞天不动》《桑木扁担软溜溜》《小白菜》等,至今仍深受华夏儿女的青睐,也充分表达了作曲家对各族人民生活的关注和纯真情感的表露;而极为深情、和谐内在的混声合唱作品《把我的奶名叫》和《飞来的花瓣》则是作曲家柔情的旋律和心底情感波浪的涌动。作曲家还怀着一颗童心创作的合唱艺术作品《长城放鸽》《我们和你们》《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等,在少年儿童中广为传唱,这些歌曲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抒情的意义,并渗透着浓厚的人情味。
   笔者感知,瞿希贤先生的合唱艺术作品无不深深印记着伟大祖国所经历的风雨历程,深刻地描绘时代的变迁,抒发着一位作曲家内心的真挚情怀。因为“音乐反映现实生活,不是对社会生活的直接描绘,而是音乐家把自己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个人的丰富体验予以情感的概括,然后用有组织的音乐形式表现出来,它是通过情感来描绘引起这种情感所反映的现实生活。”④所以,从瞿希贤先生的合唱艺术创作中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心与物的结合、主观与客观的结合。
  
  瞿希贤合唱艺术作品中心境善良的表述
  
  “心境”在心理学中是这样描述的:它是一种使人的一切其它体验和活动都染上情绪色彩的、比较持久的、微弱的情绪状态。而伦理学认为:“善”是社会进行道德评价标准和认为值得效仿的东西。人的心境又分为积极、良好的和消极、不良的,前者有助于积极性的发挥和克服困难、提高效率,后者能使人消沉、厌烦。心境善良即可理解为积极情绪色彩的状态。
   我们知道,音乐是通过有规律的音响组合及带有一定形式和风格的节奏所构成的听觉符号形式。因为它具有抽象和不确定性的特点,所以,人们在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中,往往是通过音响符号来感悟艺术作品中作曲家想要表述的一种内在心境。我国古代先秦时期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中所言:“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行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又说:“乐者,音之所有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⑤因此,音乐作为人类内在心境的一种情感表达艺术,也是人类最为深刻的本性表露。
   瞿希贤先生在其合唱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始终坚持贴近大众,反映现实生活是她的音乐艺术创作的追求,和善的心境一直是她所向往的精神家园,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她《牧歌》声中找到答案。无伴奏的合唱《牧歌》(海默填词、瞿希贤编合唱),是瞿希贤先生根据一首流传于东蒙昭乌达盟地区典型的蒙古族长调改编而成的合唱作品,它具有民歌风格与艺术风格谐美融合的特点。运用音色在不同的声部组合中的表现,创造出余音袅袅、不绝于耳的意境,并使整首合唱作品以悠扬飘逸、低回婉转、充满着诗情画意之感打动人的心扉。作曲家还以自己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向往,把辽阔草原的人与自然的和善相处的心境刻画得淋漓尽致。
  
  瞿希贤合唱艺术作品中艺术美感的表现
  
   美,就其本质而言,是人们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之间以及在人们的生理与心理之间、各种心理内容之间建立了通畅、和谐、完满的联系而获得的一种高扬、飘逸、轻松自如、自由愉快、身心欢畅的存在状态。美感是人对美的一种主观经验。美感过程是人对美的事物的一种感受、体悟、认识过程。
   艺术是人类表达美的一种形式。“艺术美是艺术家正确的审美意识对生活美丑的正确反映,表现在优美的艺术形象的形式中。”⑥众所周知,大千世界是我们每一位生存者的生活和思想的载体,而时代社会的变迁,维系着每一个社会个体——人的行为。 对“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美的事物,首先展示给人们的总是它的形式上的特征。尽管这些形式组成的基本要素和资料不同,但它们在组合的方式上往往有许多共同的规律。”⑦瞿希贤先生是一位与共和国同步前进,与时代共呼吸同命运的音乐使者。在她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中无不渗透着时代的美感,尤其是她的合唱艺术作品,不仅体现着时代美,而其艺术形式的美作为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法放在首位。
   综观瞿希贤先生不同时代的合唱艺术作品,更为凸显地表现出艺术形式的美,如《新的长征,新的战斗》(乔羽词,创作于1978年10月)就是一个在追求创作形式美上有着独创性的代表作。这首作品的精妙之处,在于作曲家创作的整体性布局中并没有按合唱的形式分多声部,但在创作手法上,是以合唱的思维方式进行写作,其结构安排也是按照混声合唱的结构形式来完成。全曲由主歌和副歌两个部分组成,充分展示出中华儿女的精神面貌。
  
  “艺术家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的生活形象融为一体后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即意境。”⑧意境不仅是我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而且还是概括艺术实践中总结起来的一条审美规律和创作原则。意境美在瞿希贤先生所创作的合唱作品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大家熟知的《把我的奶名叫》(黄宗英词)这一作品,就是以思乡为主题,着意表现海外赤子与祖国母亲骨肉深情的合唱歌曲。歌曲以复二部曲式加尾声构成,并采用6/8和9/8拍子交替进行的方式,构筑了感情真挚深邃、质朴感人的旋律意境;还根据歌词的语义和曲调意境的处理安排,达成了词与曲的和谐之美;曲调中休止符的巧妙运用,形成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男女高低音之间声部复调性的交错出现,衬托出飘在混声四部合唱上方的女声独唱,使作品中人物特定的意境描述产生出极佳的音响效果。
   总而言之,真善美,是人的理想追求。人类追求真善美,就是追求品味,追求觉悟,就是追求快乐的人生。而瞿希贤先生创作的合唱艺术作品中真善美的体现,不仅是其个人的理想境界,同时也正是人类的追求和艺术的向往。
  
  参考文献
  1.上海文艺出版社编《音乐欣赏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10月版。
  2.孙从音主编《合唱艺术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1月版。
  3.王世德主编《美学辞典》,知识出版社,1986年9月版。
  4.王次炤著《音乐美学新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5.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版。
  6.齐易、张文川著《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版。
  7.廖国伟著《艺术与审美的文化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
  8.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音乐学文集》,山东友谊出版社,1994年版。
  9.[美]伦纳德•迈尔著、何乾三译《音乐的情感与意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编《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①孙从音主编《合唱艺术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486页。
  ②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编《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第171页。
  ③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9页。
  ④齐易、张文川著《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版,第18~19页。
  ⑤引自廖国伟著《艺术与审美的文化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173页。
  ⑥王世德主编《美学辞典》,知识出版社,1986年9月版,第41页。
  ⑦王次炤著《音乐美学新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84页。
  ⑧王世德主编《美学辞典》,知识出版社,1986年9月版,第213页。
  
  彭超 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于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