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音乐——音乐传媒的一场革命

2007-12-29 00:00:00梁茂春
人民音乐 2007年9期


  20世纪末,互联网给全世界带来了传媒的一次巨大的革命。21世纪初,网络音乐给中国音乐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从音乐创作到音乐传播,到音乐爱好者的音乐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技革命给音乐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发展机会。唱片、录音技术的发明和发展,对音乐的传播和普及形成了巨大的推动。以20世纪百年来中国音乐发展为例,音乐传媒的几次革命性成果,都给中国音乐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给喜爱音乐的广大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一、音乐传媒的几次革命
  
  20世纪中国音乐传媒技术的发展极其迅猛。在20世纪末网络音乐出现之前,重要的革命性突破大致有六次。
  音乐传媒的第一次革命——留声机与唱片的发明
  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唱片和留声机,人类第一次对音乐和各种声音获得了保存的方法,这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是一座里程碑,使音乐传播从自然传播开始了技术传播。约30年后,在20世纪初,制造唱片的技术传到中国,1904年就有中国戏曲唱片产生(京剧名角孙菊仙灌制的一批唱片),1907年中国第一家唱片公司在上海创办。20年代之前,大量戏曲(特别是京剧,留下了谭鑫培、余叔岩、言菊朋、梅兰芳、程砚秋等人的珍贵声音)唱片产生,20年代之后,又有曲艺唱片、地方小戏、民族器乐唱片等出现,对保留民间艺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30年代的唱片,主要是78转的胶木圆盘唱片,一面只能录三分钟左右的音乐,它对救亡歌曲的传播,起了无法比拟的作用。以革命音乐家任光为音乐部主任的百代唱片公司,就灌制了大量的爱国歌曲,对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兴起,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围绕唱片生产,一些配套产品——唱机产业、出版唱本(30、40年代主要是出版《大戏考》)等产业也兴旺起来。唱片在50年代又发展成45转、33转的“慢转唱片”(LP),以及立体声唱片。“文革”期间,1968年中国唱片厂研制成功塑料薄膜唱片,为我国增添了一个新的大众化唱片品种,降低了生产成本,对音乐普及产生重要作用。
  总之,唱片的产生使音乐进入了工业生产的时代,使数量众多的音乐爱好者能够比较容易地接触到他所喜爱的音乐。
  音乐传媒的第二次革命——有声电影的发明
  1927年美国发明了有声影片,使电影从无声发展到图像和声音相结合。4年后,1931年中国也有了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从此,电影逐渐成为音乐传媒的一大重镇。在“左翼电影”发展迅速的30年代,许多进步歌曲是从电影院里传播到社会上的。如聂耳的《毕业歌》《大路歌》《义勇军进行曲》等,任光的《渔光曲》《王老五》等,贺绿汀的《天涯歌女》《春天里》等。40年代后期产生了一些娱乐电影,产生了《香格里拉》《玫瑰玫瑰我爱你》《蔷薇处处开》等流行歌曲。歌曲通过电影而流行这种情况一直继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50年代的《我的祖国》《九九艳阳天》《蝴蝶泉边》《草原之夜》等歌曲,都是作为电影插曲而流传全国的。当时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电影放映队来过边远的山村之后,电影插曲就在这个山村传唱起来了。
  在电影放映之后,插曲、主题歌都会灌制成唱片出售,进一步推广了电影音乐的流传。电影这种大众文艺和音乐结合之后,使音乐的传播获得了新的广阔的途径。
  音乐传媒的第三次革命——广播电台和收音机的发展
  中国的广播电台兴起在30年代,最初的流行歌曲——黎锦晖的“家庭爱情歌曲”就是靠商业电台和唱片流传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之后,电台成为国家统一领导和重点建设的宣传项目,成为向人民进行政治宣传的有力工具,许多革命歌曲在电台教唱。“文革”中重点抓的是覆盖全国城乡的有线广播网。在边远地区,电影放映队难以到达,民众又买不起唱片,广播和半导体收音机成了人们学唱新歌、学习音乐的唯一路径。
  音乐广播是一种比之唱片和电影更加方便,也更加便宜的接触音乐、欣赏音乐的大众化方式。
  音乐传媒的第四次革命——录音机的发明、发展和普及
  19世纪末欧洲人发明了钢丝录音技术,到20世纪30年代发展成磁带录音机。这两种录音机体积大,因此难于进入一般家庭。录音技术进入中国比较慢,产生的影响更慢。直到1950年,民族音乐家杨荫浏还是用钢丝录音机为民间艺人瞎子阿炳录下了《二泉映月》等6首民族器乐曲,留下了光辉的民间音乐瑰宝。
  60年代初中国已经能够生产“钟声牌”磁带录音机,体大价贵,很少进入家庭使用。而在国外,飞利浦公司在60年代发明了小型轻便的“卡式录音机”,逐渐使录音机飞进了千家万户,方便的复制技术,成为传播音乐的寻常用品。1980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了流行全球的"随身听",录音机的这一革命性的改良,使音乐变得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使人和音乐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随身听”造就了大批的音乐爱好者和“发烧友”,给广大的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音乐传媒的第五次革命——电视和彩色电视的发展
  电视是20世纪影响人们生活最大的发明之一,30年代在世界上诞生之后,迅速传到全世界。中国的电视是从50年代开始发展的,“文革”之前只有很小的影响。在“文革”中还受到了很大的破坏。1973年5月北京试播彩色电视,这是彩色电视首次在中国出现。电视机走进千家万户,真正对广大的中国人民产生影响,是在80年代改革开放和经济起飞之后。受到香港70年代兴旺的“粤语电视连续剧”以及日本、韩国电视连续剧的影响,电视连续剧的音乐(主题歌及插曲)也风靡大陆。随着“春晚”等各种“晚会”的产生以及各种“歌手大奖赛”的出现,以及80年代“音乐电视”(MTV)的出现,电视已经承担了音乐传媒的主导作用。
  音乐传媒的第六次革命——CD、VCD、DVD的发明和普及
  80年代初发明了CD唱片。这是唱片技术的一次巨大的飞跃。从最初的圆筒唱片、胶木圆盘唱片、慢转唱片、塑料薄膜唱片,百年间唱片事业经过了数次重要的改良,在唱片发明一百年之后,CD唱片的出现将唱片推向了一个转折点。从1982年的第一代“傻大个儿”的CD播放机,到1984年“CD随身听”的出现,只用了短短的两年时间。CD唱片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所有的传统唱片,由于它具有耐磨损和音质优良的特点,确实是传统唱片所望尖莫及的,因此在数年间CD就将传统唱片(包括很红了多年的“慢转立体声唱片”)淘汰出局。这里上演了一出“天演竞争,适者生存”的历史大戏。
  当CD系列音像产品一统天下的时候,因为其价格太高,因而出现了严重的、以前唱片界少见的“盗版”问题。当年塑料薄膜唱片出现时只卖2.5毛—4毛钱一张,利润很小,不可能出现盗版之类的问题。但在当时也并不是一般老百姓都买得起的。相比之下,现在的正版CD由于利润太高,对受众(包括专业音乐家)成了高消费,因而自然都需要廉价的CD产品,即使是质量较差也乐于接受。
  音乐传媒的第七次革命——网络音乐的发明和完善
  到了20世纪末,音乐传媒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技术革命,新出现了网络音乐,使音乐传媒再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二、网络技术给音乐传媒带来的冲击
  
  互联网以其强大的传递、沟通、分享信息的威力使人类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了传统的地缘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概念,形成了以信息为中心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的虚拟空间,重构了一个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多媒体、电脑音乐技术的日趋成熟,计算机除了能传递文字、静态图像,还能传递动态视频和音频信息。由此,计算机音乐便逐渐迁移到了网络音乐。网络音乐不仅从艺术传播角度来看是一次伟大的革命,同时也对艺术传统的创作、欣赏、传播、策划、营销等理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网络技术直接导致了网络音乐的诞生及迅速发展。网络音乐的迅速崛起,已经成为音乐圈内的热门话题。从广义上讲,凡是网络上的音乐实践活动都可称为网络音乐,如:网站背景音乐、网络邮件音乐、网上点播音乐、FLASH动画音乐、贺卡音乐、网络游戏音乐、网络广告音乐、手机下载铃音等等。因此,网络音乐的含义就显得相当复杂。但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是狭义的网络音乐,即特指那群未成名者或者普通网友所制作出来,并通过网络传播的新音乐作品。
  21世纪初,最初一批网络歌手开始在中国出现。在海量的网络音乐中,一只“老鼠”让网络音乐真正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网络上走红从而成为著名歌手的,不仅有与《老鼠爱大米》直接相关的杨臣刚和香香,还有之前的雪村,后来的庞龙、东来东往等。但网络音乐也惹来了不少非议,被很多人认为是“旁门左道”,很多业内人士也认为那只是“上不得台面”的玩意。
  与传统音乐相比,网络音乐必须依靠数字技术、电脑音乐技术和网络技术。伴随越来越多的网站开始向网民提供音乐下载与试听服务,网络音乐迅速颠覆了传统音乐获取模式。一时间,互联网成了人们的音乐“天堂”,已经成“大气候”的网络音乐不仅成了最热门的网络娱乐方式之一,同时也受到了正统音乐界和文化界的重视。在这里,我们尝试探讨网络技术的特点及给音乐传媒带来的强烈冲击。
  互联网的优势在于远程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真正给音乐传播带来的革新就应该从互联网的这些特性出发。
  特点一——广泛性与无限性
  在音乐产生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参与音乐传播过程的只有音乐创作者(即创作者、演唱者、演奏者)和数量有限的音乐欣赏者。在原始的音乐传播过程中,没有其他媒体的介入,音乐的传播范围小,速度慢,影响力弱,受众面窄。
  而网络世界是没有国界、没有民族、没有太多约束和限制的自由世界,是一个真正民主、自由和平等的世界。众所周知,传统音乐策划不仅流程复杂,并且要得到一个公司的包装也是要受到各种各样条件的限制。而这一切在网络世界里都得到了改变,无论你属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无论你的外貌,无论你的身份地位,都可以参与到网络音乐活动中,准入条件是最基本的硬件设施、上网技术以及个人才能,除此之外没有任何限制,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网络音乐传播的门槛,使更多的音乐作品、音乐人才拥有得以展现的一个机会。另外,网络的容量具有无限的可能性,网络环境的时间和空间具有无限扩充性和多样性。网络时间处于一种无始无终状态,用户实时交互,网民时时在线,信息无时不在,始终处于全天候运行状态。所以这就有了音乐传播的时间与空间上的无限性。
  特点二——双向及多向互动性
  网络具有双向甚至多向交流的功能,使人类的交流方式获得一次重大的变革,使传统的定时单向传播转变为立体式发布、即时双向互动传播。在网络音乐出现之前,我们除了自己购买磁带、CD等欣赏方式外,还可以通过电台、电视台欣赏到我们喜欢的音乐,可是电台或电视音乐的选择性很狭窄,我们只能跟着电台、电视节目所定的曲目来欣赏音乐,却不可以随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并且要想进而与音乐形成互动的流程也很复杂,一是通过电话拨打到电台,但常常会遇到严重占线的问题;二是通过信函的方式,其反馈信息较慢。这样的方式都大大降低了音乐互动的效率,而网络音乐带给人们的就是优越的选择自主性及即时性,网民可以在网上任意选择自己喜爱的音乐,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其作出回应,同时网民也可以将自己创作的音乐或是演唱的歌曲放到网上,凭借网络的平台将自己的音乐推广出去,争取大家的认可。国内网络歌手香香、唐磊等都是通过这一途径在事业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特点三——公平性
  现实生活中有着严格的层级界限,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要受到或多或少、这样那样的限制与约束。但是在网络世界里,外在因素的影响很小,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虚拟世界里充分自由地展示自己的个性。没有了现实生活中的条条框框,没有了太多的背景限制,每个人都可以处在一种自由、平等和直接的交流状态中。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将是更加客观的、更加真实的,并把影响人们判断的诸多因素降低到了最低点,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竞争“平台不平”的问题,给更多的人以公平的竞争机会。
  特点四——成本低廉
  与传统音乐制作相比,网络音乐制作具有成本低廉的优势。传统的创作与传播流程的复杂性导致了成本的提高,其程序是:
  创作者→乐谱→唱奏→制作→发行→播放→受众
  而网络音乐的创作与传播方式如下:
  创作者→电脑音乐制作(乐谱——唱奏——制作)→网络传播(发行——播放)→受众
  它将制作与发行的程序大大简化,另外在传播、宣传的过程中也无须租用平台的费用及广告的费用,同时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成本达到最小化。便宜的网络音乐,甚至使廉价的盗版CD销售也受到冲击。
  特点五——音乐理念的革新
  由于网络的介入,使得音乐理念上也有了重大革新,要求在理念上积极与市场接轨,根据切合时代的关键词,创作富有时代气息的歌曲,这些歌曲都有富有人气的标题,歌词更加自由和口语化,适合所有人倾听和随口吟唱。网络歌手都要有独特的音色,声音要有亲和力,足以让人在上千首歌中一下子就被记住,引起注意。而在旋律上,网络音乐更注重优美和动听,没有过多对技巧上的单纯追求,因为过于追求技术的编曲方式,只会让大众产生疏离感。歌曲要求简单易唱、琅琅上口,蕴含着一种原始感动。所有这些音乐理念,都完全顺应全民娱乐时代音乐的特点,具备这个时代音乐所需要的所有流行元素。
  以上简单论述了网络音乐给音乐传媒带来的五大特点,亦即五大冲击。由此可见,网络确实为音乐传播提供了别样的方式。当然,网络音乐也会给音乐生活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这也是需要引起我们特别注意的事。在“全民作秀”的时代,网上的娱乐趣味普遍低俗,文化含量太低。许多网络歌曲被称为“无聊音乐”、“口水歌”和“网络垃圾”,高艺术质量的网络歌曲精品极其缺乏。目前我国的网络音乐还处在比较杂乱无序的初级阶段,亟待走向成熟。希望网络音乐在今天多元的音乐文化格局中,成为丰富的、成熟、独特的一元。
  
  梁茂春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 姝 博士,现任职于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探索》编辑部
  (责任编辑 金兆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