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于现代媒体平台的音乐传播在实践中以多元化的发展要素为支持,传播媒介在不断满足受众审美需要的同时,为音乐传播建构了同步发展的模式,使音乐信息与媒体文化的更新动态并行。符合时代框架的音乐传播实践将最大化地实现音乐艺术欣赏的有效性,而受众的充分共享也将深化音乐文化的意义,使人类精神财富在媒体时代得到增值。现今,个性化与自我价值的强调已成为主宰大众思维的时尚主题,人们在接受媒体信息时,代言自我价值观与审美取向的媒体对话将满足其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此外,受众的充分参与将大大延展音乐媒体的传播方式及理念,并将在音乐传播渠道以及信息内容不断拓展的同时,树立音乐媒体在现代传播中的新姿态。
由被动到互动的参与型用户
在媒体传播初步发展,音乐产业早期萌芽时,广播和电视是音乐传播最主要的载体。电视音乐文化的不断变革映现了电视媒体向终端用户传播音乐信息的变化历程。电视在传统的音乐流通渠道中,其功能仅限于播放内容单一的音乐节目,传播终端也只能在该模式下被动地接受信息,接受统一标准的审美理念。随着MTV文化的逐渐流行,电视更有效地发挥了其技术特性,人物、情节、场景、服装、道具等元素,以影像化的手段深化了音乐语汇的表现力,并使观众在具象的画面信息面前实现其能动性,能够利用视觉元素体味音乐思想,深层地透视音乐作品。
经过主流媒体的传递与互动,有条件的音乐购买层可以选择记录声音甚至画面的磁带、VCD等产品。这样的音乐传播活动使音乐媒体有了继一次性放送之后的传播效力,大大开拓了音乐信息与受众的互动空间。随着音乐传播平台与音乐信息量的扩大,便进一步激发了潜在音乐消费群与音乐媒体互动的兴趣。
由互动到主动的主动型用户
随着音乐娱乐业市场的开发,“模仿秀”式的音乐表演使观众由荧屏外走向舞台,电视以一种平民视角吸纳了受众在音乐传播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性。当人们渴求主体性的满足时,工业复制式的大众音乐信息必将被一种囊括多元价值观的音乐传播平台所颠覆。
在近几年的电视媒体中,音乐选秀类节目呈现出雷霆万钧之势,并将大众话语权推崇备至,音乐受众的参与意识、表现欲望以及挑战冲动也在不断增强。“海选”、“晋级”、“PK”等名词已在一次次的选秀活动后被赋予了时代性的特征,并盛行于为观众主动展现而打造的媒体平台。
在音乐媒体的发展中,以受者为中心的现代模式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同时,这种展示自我的文化趋势无形地赋予了传媒平台一种时代文化的附加值。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向往“自我展示”的受众在电视媒体之外拥有更大的自由度进行主体性的体验。除了广播电视、批量CD、VCD光碟等常见载体,音乐购买层又有了MD、MP3等数字播放的新选择。这些新生的音乐传媒方式更加人性化、专门化地满足了主动型受众的更高要求。受众不仅具有收听高品质音乐的需求,他们更向往基于本身的音乐爱好对钟爱的音乐作品进行主动选择、搭配或存取。数字音乐播放的革新使用户在建立个人的“音乐数据库”时既具备“主动”的条件,又可实现“主动”的诉求。对音乐作品的瞬时存放、重复、擦洗等功能让用户成为播放器的主人。在音乐下载市场中,堪称“最佳拍档”的“iPod+iTunes”组合见证了互联网数字音乐领域的腾飞,用户通过iTunes的成功下载模式可以一手缔造海量的时尚音画数据库。此外,在此基础上的AOL包月音乐下载、未来的免费YouTube等则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音乐下载选择。
由主动到自主的创造型用户
在工业型社会向知识型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传播媒介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大众传播已逐渐演变成为凸现个人化,目标性强的独立渠道传播。在经济学家Fritz Machlup与Peter Drucker的“知识型社会”概念中,受众的个体选择与控制是现代传播模式的发展趋向,“点对点式”的互动过程使个性化的传播内容成为现代受众日渐追求的趋势,相应地,个体受众成为媒体的关注目标。①
从《潇洒走一回》几乎一手遮天地引领整个流行音乐消费群体的年代,直到现今熔炉式音乐文化氛围滋养着繁荣的多元音乐市场,不同受众个性化、多样化的音乐欣赏风格得到了充分的实现,尤其是国际交流中的跨国文化对话使音乐形式、艺术风格在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得到确立与认可。
基于这种对于音乐欣赏的个性化要求,细化的专业音乐传播媒体与海量的音乐传播资源将为业界的发展走势提供坚实的基础。这样的音乐传播资源重组将大众音乐传播转入分众传播,有效地提高了受众的覆盖效率,使资源配置的使用效率最大化。针对分类观众所打造的音乐节目及媒体平台可有效地定位并吸引固定观众群,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与受众的互动。流行音乐、摇滚、R&B、爵士、古典、传统音乐以各自无可替代的魅力绽放在姹紫嫣红的音乐舞台上,对于乐迷来说,为其度身定做的传播平台不仅是专业资源发布的源泉,更是个人音乐品味的象征以及代言其时尚个性的文化符号。这种具有明晰指向性的专业音乐媒体在受众群中的凝聚力是不可估量的。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个性化传媒渠道提供了硬件支持,这样自主性强的传播平台使观众不再被束缚于统领整群的强势媒体,也不必依赖单一的信息传播渠道,而是根据个体需要,对媒体及其内容进行强针对性、高效率的选择。普通用户便可利用现有水平及技术资源设立开发个性化的网络音乐频道,创建个性化音乐媒体的传播通道。
“博客”、“播客”等个人网上空间所支持的音乐收藏夹功能可使用户所钟爱的音乐作品在他人的浏览过程中进行播放,不仅诠释了用户的爱乐风格,又使个人对艺术的诉求得到彰显。个性化的音乐作品共享不仅显示了个人的文化气质,而且使整个音乐市场欣欣向荣。
网上个人空间的开通在拓展原创性音乐信息的发布中,不仅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更滋生了创意文化理念的推广与盛行。基于软件和发布平台的多样化,用户还更具挑战性地进行了自由个性的音乐修改甚至作品创作。在这些创意型用户中,“后舍男孩”自创音乐表情的流行,网络音乐的风靡,则诠释了更高端的自主化音乐传播活动。而在现今的3G时代,手机终端的超群数量与便捷的下载布局则使未来的用户可以更富创造力地创建移动音乐的无限天地。
创造型用户对音乐传播媒体的启示
大众心理变革的需要与音乐媒体的转型与重组相辅相成,基于二者的契合,音乐媒体的传播模式也将影射时代文化的发展轨道。
对于电视新闻行业的早期研究,Gieber(1963)曾经提出过“体察式”新闻从业者的概念。“体察式”倾向于接纳观众的价值观与感受,由观众的想法影响或改变传播源的认知系统。对于电视音乐媒体,“体察式”节目制作的理念也将成为音乐传播者前瞻的发展趋向。在进行节目策划时变换身份与视角,媒体将其本身虚拟为观众,而将大众的价值取向更多地融入传播行为。
调动观众自主性的节目以受众所需为核心,无疑是对信息单向传播的超越,而实用性较强并略带娱乐成分的电视节目则会增强受众的收视期待。可以预计,在体验过演唱流行歌曲的音乐选秀形式之后,逐渐成熟的观众将期待完全真我、本我、自我的舞台,模仿或演绎明星作品的形式在不久的将来无疑会被突破。在折射大众个性特质的音乐参与类节目中,参与者将更希望拥有高度自由的空间展示自己的音乐作品并诠释个人特立独行的一面。在该节目模式下,可用“真人秀”的节目手法全真记录参与者前期简单艺术培训或短期音乐训练的过程,其自创作品成型后,在后期加以媒体专业人员在幕后对音乐作品的包装与加工,方能将富有新鲜元素的音乐语言搬上荧屏,并成就活动参与者自创音乐的梦想。我们无须顾忌作品的专业性及艺术性,整套科学的节目运作链条便可打造出取之于平民,用之于大众的新颖音乐作品。这种音乐舞台基于平民化的定位但高于以往通俗的音乐节目标准,使普通音乐爱好者充分释放独立的音乐风格与音乐思想。基于这种传播手段,音乐信息的实际意义与观众的价值观及接受能力呈平行关系,从而使观众在收视时的自主选择期待与个性的传播内容产生良性互动。
此外,在未来的流行电视音乐节目中,增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音乐创作及制作知识,将能够大大激发观众的收视愿望。电视音乐媒体所秉承的强烈平民意识可将结合乐坛明星的讲解与简单易学的音乐知识为卖点,将服务性的定位作为实现受众自主性的根本动力。电视音乐文化在满足观众接收信息的同时,使其并行参与实用性的互动,充分享受作为媒体服务对象的至尊体验。同时,音乐娱乐教学节目中还可出现相应出版物、网络资源的信息字幕,使成套的音乐商业链条得到充分的运转与协调。
在主体性理念日益强化的今天,随着传媒技术手段种类的空前激增,并非依附于权威媒体的音乐传播实践便可获取观众,贴切、分化、细致的信息流通才是精简有效的方式。互联网为个性化的专业音乐传媒提供了最广阔、最有效、最具感召力的平台。除了细化的音乐网站,Web2.0技术的生成将传统的信息单向发布转变为用户共同建设的互联网模式,随着该技术的推广,交互式对话成为音乐媒介与爱乐人双向互动的新手段。音乐消费者的审美倾向使他们不再满足于信息传播终端的接收者角色,而是以主动、独特的角度参与信息传播者的活动,所以近来在欧美国家诞生了名词“usator”(创造型用户)。②该模式下的“usator”将其本身或其自主的音乐行为作为内容进行传播,用自身的参与实现个人价值,这种角色的转变淡化了“音乐专家”对于传统音乐媒体的统领作用,而“usator”在个性化的音乐时代更倾向于用独特的语汇超越音乐常规。这样的音乐媒体发展趋势将在实现客观经济利益的同时,折射出商业资本与现代文明共同作用的时代人文特质。
在媒体文化、传媒技术以及大众心理不断变革的时代,音乐传播媒体的动势也应与各元素的渐变相得益彰。对个性化、独立化、专业化音乐信息的解读逐渐成为音乐购买层关注的焦点,音乐媒体相应的平台建构以及资源整合将使流通渠道的效率进一步提升。创造型受众的出现也向传统的单向传播媒体提出挑战,用户自主打造的媒体空间,自创音乐作品的展现平台以及“体察式”音乐娱乐教学节目呼之欲出。在不久的将来,音乐与媒体共荣的商业模式会实现用户向创造者的转变,音乐媒体的全新传播模式将使音乐信息在变革中更加彰显出其时代魅力。
① Dr. Alice Lee (2006).Lecture note in course News Media Management in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②http://www.gerdleonhard.net/
参考书目
[1]Lisbeth Cl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