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帕拉天奴”杯中国音乐创作(钢琴作品)大赛纪实

2007-12-29 00:00:00陈丹布
人民音乐 2007年9期


  一个国家,其最大的两个城市在同一时期分别举办三场全国和地区性的钢琴作品大规模征集比赛,这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事情。然而,这一切就发生在2007年上半年中国的北京和上海,两家最负盛名的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以及上海市音乐家协会分别举办了中国钢琴作品比赛。这可能创造了一个世界音乐历史的纪录,两地三方不约而同地筹办着各自的赛事,音乐家们这种对于中国钢琴音乐的极度热情构成了一道奇特的“景观”。
  
  不经意的数据:
  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新客”
  
  4月13日,上海市音协对其征集的136部钢琴作品进行了复审,评选出15部获奖作品;4月20日,上海音乐学院把从本地区征集到的53部钢琴作品搬上舞台,进行了演奏与作品的双比赛。
  然而5天以后,就在4月25日,中央音乐学院在自己主办的2007“帕拉天奴”杯第一届中国音乐创作(钢琴作品)大赛的截稿日期,更是破天荒地征集到了381部钢琴作品,并在全世界范围聘请15位华人专家评委对这些作品进行多轮筛选、初赛以及对入围作品进行最后的现场演奏和评分的双赛制决赛(演奏和作品都评奖)。中央音乐学院的这项创举无论从专业钢琴作曲、演奏比赛的形式,评委的数量和规格,抑或比赛规模及应征钢琴作品的数量都是前所未有的,它可能创造的世界音乐历史的纪录目前正待查证(组委会已经向位于英国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总部正式申请‘国际钢琴作品比赛参赛作品最多’的世界纪录)。
  作为2007“帕拉天奴”杯第一届中国音乐创作(钢琴作品)大赛的组委会秘书长,我在接受中国文化报记者姚红雨采访时曾谈到:“中央音乐学院‘帕拉天奴’杯钢琴作品比赛前期筹备工作进行到去年11月的时候,突然得知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音协办)要举办中国钢琴新作品比赛,然后又得到上海音乐学院也举办钢琴新作品比赛的消息。这些比赛并没有事先约定,而大家不约而同去做同一件事情,说明大家都认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
  中国人,除了成千上万的孩子们在不断踊跃地入伍“琴童大军”,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的中国钢琴家在热衷于弹奏巴赫、莫扎特或者贝多芬等外国经典作品的同时,也需要属于自己的原创钢琴作品。
  
  建立民族钢琴学派:
  必须要有中国原创经典作品
  
  中国现阶段的钢琴教育可以说成绩斐然,涌现出了一批享誉国内外的钢琴演奏家。但是,“李云迪、郎朗弹得再好,也不会形成所谓带有‘中国风格的肖邦’或‘中国风格的贝多芬、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中国的钢琴艺术要发展,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原创钢琴音乐作品。演奏家只是从事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但如果没有经典传世的中国钢琴作品,建立我们的钢琴艺术的发展就无从谈起。”钢琴教育家周广仁指出:“20世纪30年代,贺绿汀创作了《牧童短笛》,产生了里程碑式的中国钢琴曲;建国初期,将民歌、民间舞曲或民族古曲改编成钢琴曲成为创作主流;“文革”时期,由样板戏改编的钢琴曲以及钢琴协奏曲‘黄河’成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也产生了一些作品,这些作品或多或少受到了西方现代派技法和风格的影响,而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成熟的、优秀的、能代表中国音乐水平的各种类型风格的钢琴作品。”
  对于钢琴音乐作品来说,虽然经过几代作曲家的努力,写出了不少佳作,但是和整个时代的飞速发展相比,和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需求和发展趋势相比,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有更多具有中国风格的新作品。
  品牌意识:
  赛制追求最大限度的公正、公开与公平性精神
  2007“帕拉天奴”杯第一届中国音乐创作(钢琴作品)大赛组委会自组建的那一天起,一直树立着一种信念,保持着一种追求:高质量地办好比赛,把比赛办成一个品牌,办出我们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全面体现公正性、公开性和公平性原则;不搞平衡,不照顾“关系”,坚决杜绝不正之风和暗箱操作;一切以多出新作品和多出好作品为最终目的。
  组委会邀请全国9所音乐学院及海外著名华人音乐家杜鸣心、周广仁、高为杰、饶余燕、储望华、杨立青、陈怡、叶小纲、郭文景、唐建平、敖昌群、姚盛昌、范哲明、曹光平、彭志敏担任评委,力求保证评委的权威性、代表性、公正性和均衡性。
  由于参赛作品太多,为避免遗漏佳作,初评采取多轮淘汰制,评委分为两组进行评审(谱面审评为主、音响审听为辅),并交换淘汰作品再次评审,有争议的作品重新投票,并由评委主席最后定夺,直至选出32部入围作品,参加随后的决赛。
  
  新浪网的“稀客”:
  走向社会的学院派音乐艺术
  
  本届比赛得到了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新浪网、人民音乐、音乐周报、中国文化报、北京青年报、北京娱乐信报等在京18家媒体的密切关注,他们对比赛进行了多次报道、跟踪采访和深度评论。
  4月25日,在大赛的截稿日期,组委会破纪录地收到381部参赛作品。
  5月8日,初赛结束,选出32部入围作品;组委会决定到新浪网公布入围名单,以进一步扩大这项赛事的影响力。
  5月15日15时半,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大赛评委会主席杜鸣心、周广仁以及作为大赛秘书长的我来到新浪网做客,参加新浪网组织的访谈活动;嘉宾与网友之间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中央音乐学院过去确实很少通过网络与社会交流,这次来到中国最负盛名的新浪网,就是要强化钢琴作品比赛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并参与比赛,参与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使学院派音乐艺术真正面向社会,走向大众。而钢琴作品的数量多了,质量也会随之提高;真正高质量的中国经典钢琴作品,应该建立在广泛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上。
  这次大赛还特设了儿童钢琴作品奖。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自己创作的优秀儿童钢琴作品太少了,也从未举办过儿童钢琴作品的比赛。可是,孩子们在成长期是迫切需要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和熏陶的!也许,本次大赛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专设的儿童钢琴作品奖,这种奖项过去从未有人设立;但愿,这是组委会的一次成功尝试!
  
  优秀中国钢琴作品:
  经过历史检验的真正经典
  
  本次比赛,在入围作品多达32部的情况下,究竟谁能脱颖而出,最后获奖呢?其中,较高级别的奖项尤为令人关注。组委会为决赛制定的以下评选规则将会保证一个相对公平的最后结果:
  1.评委应独立评判,禁止在评审过程中发表对参赛作品的个人见解或进行交流。
  2.采取视谱与赏听现场演奏相结合的评分制,即全体评委边视谱、边聆听现场演奏,边对作品进行评分。
  3.采取等级限额评分制,即按照奖项和奖数对参赛作品评分。成人作品:每位评委评出一等奖(1分)一部、二等奖(2分)二部、三等奖(3分)五部、优秀奖(4分)十部;儿童作品:一等奖(1分)一部、二等奖(2分)一部、三等奖(3分)一部;最后的总评分分值越小,排位越高,获奖名次越高。未获奖者颁发入围证书。
  4.15位评委,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若出现某奖项重分现象的,去掉两个最高分、去掉两个最低分……直到选出最后的获奖者。
  6月4日这一天,来自北京及全国的作曲家、音乐学院和艺术院校的作曲系师生和广大音乐爱好者齐聚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现场参与这场决赛音乐会时,比赛的透明度与公正性无疑将得到进一步加强!“32部中国原创钢琴音乐作品由钢琴家在赛场现场弹奏,一流的演奏、一流的作品,同时由评委评判,这种钢琴作品赛事的组织创意绝对是空前的。”旅美作曲家陈怡对此兴奋不已。这种双赛制的评奖将作品的乐谱与实际演奏效果以及将观众、评委与演奏家的互动关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令人感兴趣的是,在评委们评完分后,组委会马上计分、统分、和分、当场宣布最终各个奖项的名次,并立即组织颁奖。虽然这种形式的组织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难度,但在组委会的精心安排下,整个评选工作环环相扣,井然有序,一气呵成!
  作为比赛组织者,对于最后的比赛结果我始终有一个观点,即经多轮评选出的全部21部获奖作品(成人作品18部、儿童作品3部)各具特色,不论其获得什么奖次,能够获奖的都是好作品。只不过由于评委的评审观点、审美情趣不同以及乐曲演奏顺序对评委视听的影响或演奏水平的不同,才造成了作品最终奖项的不同。而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每一部获奖作品的优点、风格特色、特别是其演奏价值——所有获奖作品必须在今后钢琴家的演奏实践中得到历史的检验,能够留存下去的,甚至能走向国际舞台的,才能够成为中国钢琴曲的经典作品!当然,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水平不可能因为一两次比赛就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我们应该不断地组织好创作,不断地积累,中国音乐创作的提高和发展任重而道远!
  目前,组委会正在开展比赛相关的后续工作,将比赛的成果立即转化为钢琴音乐教学和舞台演奏的实践内容:与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签订了将于今年底出版获奖作品乐谱的协议;并计划出版音乐CD及音像DVD;已向“卡丹萨”杯中国钢琴作品演奏比赛推荐了6首指定曲目;将举办2007“帕拉天奴”杯第一届中国音乐创作(钢琴作品)大赛获奖作品音乐会、赴美国斯坦福音乐学院演出我们的获奖作品并向全国的钢琴教学和考级活动推展我们的成果;这样,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这种作曲比赛将会形成“生产”、推介、流通、“消费”——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线”!
  有媒体曾经指出,中央音乐学院作为中国的最高音乐学府,第一届中国音乐原创(钢琴作品)大赛的创办,将会激发国内其他艺术高校原创钢琴作品的创作热情。而本届赛事在中国钢琴音乐历史发展中应该有它可圈可点的一笔。
  据最新消息,武汉音乐学院刚刚又向全国发出了“2007武汉国际新音乐节暨全国音乐专业学生根据中国民歌改编的钢琴独奏曲比赛作品征集函”,比赛将于10月13日至17日进行。
  这真是“你方唱罢,我方登场”,钢琴作品比赛袅袅之音此起彼落,正应了作曲家高为杰先生的一句戏言“2007——中国音乐创作的‘钢琴年’,这绝对是好事啊!”
  
  陈丹布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
  
  (责任编辑 于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