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经过三年的构思,将陈忠实同名长篇小说改编创作而成的大型舞剧《白鹿原》,于今年六月初在北京保利剧院与广大观众见面了。用不同的艺术形式重新诠释和再现文学作品的做法,在我国当代艺术舞台上很受广大观众的欢迎,这既可以丰富我国的艺术舞台,使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得到更大的受众面,同时也可以多角度地展现出不同艺术形式独有的艺术魅力。舞剧《白鹿原》的诞生,除了具有以上意义外,还如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杨青教授所讲的那样:“舞剧《白鹿原》的创作和问世,不仅旨在打造当代优秀的艺术精品,而且在探索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和舞蹈教育,培养更杰出的专业型人才等方面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经过三年来的创作和反复修改,舞剧《白鹿原》的问世也的确体现了这个宗旨。整个舞剧的编创人员特邀陕西文联秘书长、作家和谷担任编剧,特邀中国歌剧舞剧院编导夏广兴担任舞剧总编导,特邀舞美设计师张辽担任舞美总设计,另外邀请了北京舞蹈学院青年编导帅小军和青年舞蹈团三位年轻的演员,武巍峰扮演剧中人物白孝文、张姝扮演小娥、王盛峰扮演黑娃。除此以外,其他创作和演职人员全部由首都师大音乐学院教师和学生担任。舞剧音乐分别由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杨青教授和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张大龙教授创作,其他剧中人物和群众角色则全部由音乐学院舞蹈系学生承担。因此这部舞剧的整个创作过程,应该说是首都师大音乐学院教师和学生们尝试与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艺术实践模式的过程,是一种集体精神的全面体现。通过这种“以剧促教”的办学宗旨所承载的意义也许比创作这部舞剧本身更加深远。
长篇小说《白鹿原》是我国作家陈忠实经过四年创作和修改,于1995年发表的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小说以渭河平原上白鹿村的历史变迁为背景,围绕白、鹿两家几代人的直接冲突,隐喻地反映了从清末到新中国建立前五十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并通过栩栩如生的普通人物,鲜明地刻画出渭河平原白鹿原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作家以极其写实的笔触描绘了关中一带浓厚而独特的乡风习俗。
舞剧《白鹿原》在遵循小说原貌的基础上,将极其形象、生动的舞蹈语汇和充满戏剧性的音乐语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力图运用舞剧独有的艺术韵律,从不同侧面再现白鹿原上那久远、感人的故事。全剧以一位不甘做妾的美丽女子小娥与长工鹿山之子黑娃,以及小娥与白嘉轩长子白孝文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叙事性手法为背景,着力渲染舞剧的抒情性与戏剧性。舞蹈的编排充分运用了具有感染力和具有中国民族舞蹈语汇特性的肢体语言,鲜明地展示了剧中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两位作曲家在刻画剧中人物音乐形象、体现这部史诗化的舞剧音乐风格上也是融写实与浪漫语汇于一体,以表现剧中人物内在特质为目的,没有片面地追求所谓现代风格,仍然以调性化的主题动机、民族化的多声语言,以及具有陕西独特风韵的旋律和具有传统交响乐配器风格的织体手法极其准确地把握了这部交响舞剧音乐的基调,体现了作曲家的艺术追求。
一、充满艺术感染力的音乐主题
1.全剧性主题音乐
舞剧《白鹿原》是一部具有强烈戏剧性冲突和悲剧性色彩的大型舞剧。作为贯穿整个舞剧的主题音乐鲜明地展现了这一性格特征:
例1:
上面主题以一种极具爆发力的节奏和宽广的音程跳进,以及交响乐队丰富的音响色彩,一开始就把观众带入到将要讲述的故事情景当中。尽管这个主题动机D——T进行具有调性和声内在的结构性作用,但在外部形式上却以分裂的音乐织体和展开性的旋律线条淡化了和声的功能性效果,更突出了戏剧化的音乐风格,非常内在地表现出这部舞剧戏剧性的音乐形象。
2.小娥主题:
例2:
小娥是这部舞剧贯穿全剧也是最具悲剧性的人物之一。女性的矫情和柔弱是这部舞剧着力刻画的特点。因此这段音乐便以柔美和哀婉的抒情性旋律与舒展流畅的舞蹈语言相结合确定了小娥这个人物的基本形象。
3.小娥与黑娃的爱情主题:
例3:
小娥与黑娃的爱情主题在这部舞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舞剧情节的展开中,多次以不同的音色变化和乐队织体予以重复,贯穿着整个剧情的发展。主题以明快的音调形象地表现出两个年轻人对美好爱情和未来生活的向往。
4.秦腔主题:
例4:
上例是舞剧“戏楼”一场的主题音乐。这段充满陕西秦腔音调的主题旋律,运用简洁明快的节奏与中国风格的打击乐音色相结合,鲜明地刻画出陕西民间戏曲的音韵和西北地区的文化风情。
二、艺术化的戏剧冲突
作为一部以现实主义手法和表现主义手法为主要特征的舞剧,《白鹿原》在表现戏剧性的冲突上也充分展示了舞剧编导和作曲家的艺术才华。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场景中略见一斑。
1.在舞剧“拒小娥”一段场景中,黑娃与小娥相携回到白鹿原,怀抱着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祈盼能得到家族的认可,但以白嘉轩和鹿子霖为首的族人却以“大逆不道”之名带领家族予以驱逐,从而形成了两种情绪的戏剧性冲突。在舞蹈的编排上,编导运用充满期待的双人舞和极其冷峻的群舞交织、冲撞。在音乐上则运用代表两种人物性格的主题动机和纯熟的作曲技法,鲜明地展现了这一矛盾冲突的戏剧性效果,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下面例5是小娥与黑娃期盼被家族认可的音乐动机,例6则体现出极其威严的、不可抗拒的家族势力。
例5: 祈盼地:
例6:不可抗拒地:
2.“梦幻婚礼” 也是舞剧中的重要场景之一。剧中人物小娥在经历了爱情的甜蜜和家族势力的排斥之后,忍受着“破窑”孤寂的生活,冥冥之中依托梦幻般的想象,寄托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美梦最终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遭到破灭。小娥又回到冷清、凄凉的破窑中忍受着痛苦。这一个场景包含着两种不同音乐主题的交织:虚拟的婚礼场面和现实中小娥凄婉的内心独白。两段音乐与形象化的舞蹈语汇相互交融,进一步展现了这部舞剧戏剧化的一面。
例7: 欢快的梦幻婚礼:
例8: 小娥忧伤的内心独白:
3.在舞剧“破窑、夜、小娥之死”场景中,经历了三个戏剧情节的变化:小娥与白孝文的复杂内心的交流、白孝文发现鹿子霖烟袋后对小娥态度的骤然改变、鹿山刺死小娥。这三个场景的舞蹈编排和音乐的跌宕起伏使这部舞剧的悲剧性色彩渲染到极致。作曲家在这里有意运用了连续十六分音符的快速音型作为背景,前景却是运用性格各异主题音乐的更替交织,推动着剧情的进一步发展。最后小娥被鹿山刺死后,音乐以稚嫩的童声重现出“小娥主题”,仿佛把人们带入到梦幻般的意境之中。这样的艺术处理手法,能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处理人物悲剧性命运的精妙之处:仿佛在以超然的艺术手法来诠释这部舞剧所追求的艺术精神。
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诗话般的陕西风情
白鹿原,古名“长寿山”、“霸上”。它位于西安东南,三面环水,上部覆盖100多米的黄土,中部为马红土,下部为棕色沙质泥岩。是亿万年形成的黄土台原。“白鹿原”的名称因在陕西关中世代相传的白鹿故事而得名。白鹿形象已被民众赋予吉祥美好的象征。她不仅寄寓着白鹿原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且还将其奉为“白鹿精魂”,在世世代代关中人心中生根发芽,代表着陕西民族文化的一种精神寄托。舞剧《白鹿原》非常独到地运用了这个蕴含着关中文化意蕴的白鹿形象作为构架整部舞剧的一个重要意象。这部舞剧以白鹿的“嘶鸣”拉开序幕,一开始就采用了粗狂奔放的舞蹈画面和震撼人心的音乐动机,把人们带到那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关中平原和具有独特民情风韵的风俗画卷中。创作家们巧妙地运用戏剧化的手段将“白鹿”作为情节展开的背景,直至舞剧的最后仍以诗话般“白鹿”场景落下帷幕,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思索和艺术享受。
除此以外,这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舞剧,为了在舞台上充分展现陕西一带的民俗风情,还将最能代表陕西风格的“秦腔戏”和“泥屐”等地方特色融入到了故事情节发展当中。给人印象很深的是舞剧“戏楼”一场,舞剧编导和作曲家共同设计了一个“戏里”和“戏外”不同人物主次更迭的生动画面。在音乐创作上,将广泛流传于陕西一带的秦腔唱段作为背景,叠加地运用剧中性格各异的音乐人物,延续着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而在“原上求雨”的舞剧场面中,男人们古朴苍劲的求雨舞蹈与一群婀娜多姿的陕西婆姨轻盈柔美的“泥屐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鲜活地再现了白鹿原人祈盼神灵保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这部舞剧更具有了陕西土原浓郁的田园韵味。
自20世纪50年代由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创作的舞剧《和平鸽》问世以来,我国舞剧艺术即拉开了她充满希望但又漫长曲折的发展道路。应该说相继诞生的《宝莲灯》《鱼美人》以及《小刀会》等优秀舞剧为我国舞剧艺术的发展无疑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如何打造具有当代风貌的舞剧艺术精品,首都师大人没有忘记他们所肩负的责任,而是以繁荣和振兴我国当代音乐和舞剧艺术为荣耀,在进一步探索如何将艺术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更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高素质人才等方面已经迈出了可敬可喜的一步。这种对艺术执着的追求和献身我国艺术教育的精神,无疑给当代艺术教育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我们在祝愿舞剧《白鹿原》这朵艺术之花绽放得更加鲜艳的同时,也期待有更多的优秀艺术精品来丰富我国的艺术舞台,期待更多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们高度关注并共同探索21世纪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 于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