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当年从事音乐的人,一定还记得沈阳大南门大帅府这个地址吧?上个世纪70年代,这里曾经是《音乐生活》编辑部和辽宁省文联各艺术家协会、辽宁省作家协会的所在地。在这座有着历史意义的欧式大青楼里,汇聚着辽宁文化艺术界的精英。
连我自己也没有料到,我与张名河会有那么一段近距离的交往,与他共事多年,走过了一条充满苦与乐的编辑与创作之路。以往的岁月,使我和他有着一种难舍的情结。
1978年5月,不满30岁的我,从春风文艺出版社调入隶属省音协的《音乐生活》编辑部。对我来讲,这是一次渴望心仪的调动,我早就想回到自己所喜欢的音乐专业上来。那时,《音乐生活》刚复刊,张名河也是从抚顺调来的,所有的人员都挤在一间大的屋子里办公。编辑阵容很强,编辑部主任孙凤举坐阵,资深编辑有寒溪、林成敦,再就是张名河和我。不久又陆续调来了韩冰、方萌、卢士耀,每个人都能独挡一面。我是编辑部最年轻的编辑,留在记忆里的似乎有永远看不完的稿件,打电话的铃声,编辑们抽烟、喝茶及翻动稿子的声响,以及孙凤举、寒溪由于抽烟偶尔发出轻轻的咳嗽声。老编辑和蔼、安详、冷静、从容、高雅的神态,风度肃然。他们编辑“道行”很高,怎么个高法,说不清,只有意会。我想不外乎是指人格、涵养和文化修养,资历和阅历都很深的缘由吧。
张名河和我坐对面桌,他负责文字和歌词编辑。他给我的印象特别能喝茶,一天能喝一两暖壶。至今在我记忆里,仍然存有他双手抱茶杯,同时埋头看稿的形象。其实,我和张名河神交已久,早在70年代初期,省里搞《战地新歌》,张名河在抚顺日报社工作,他作词的一首《地下银河》歌曲,歌词大家普烈极力推崇。从那时,我一眼就认定,张名河是一个写词高手,他的词与众不同,有着别一番的风韵。当时,张名河的家住抚顺,每天一早五点半坐火车,八点钟前准是第一个到编辑部的人。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和大家有说有笑,谈天说地。他常和我说:做编辑工作是偏得,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要熟悉作家和作品,研究他们的各自长处。同时,自己要多学习,多观察,多动笔。张名河文学底子厚,他是诗人,又是词家,编辑部很多重头文章和编者按,重要采访,一般都由他来承担。他努力学习党的文艺理论和政策,从我们这个时代出发,用生活本身的语言,写了不少有见地、有份量的文章。他为了一些重要音乐赛事而赶写稿子,经常是顾不上休息,他甘于吃苦,无私奉献地做了大量的幕后工作。我和他一起工作近六个年头,在他的编辑生涯中,写过多少这样的文稿,挑灯熬夜多少回,谁也说不清。
张名河严谨细致的编辑工作在《音乐生活》也是出了名的。他总爱咬文嚼字,经他手的稿件整洁、干净,词不达意的文稿能删则删,能减就减,让文字发挥最大的张力。他主编的《词园》绝不放过一个错字,对有疑义的句子,反复与人推敲,遇有表述不清的论点,他一定要查明出处,以保证文章或词论的准确性。张名河有他自己的艺术风骨,他认准的方向就会坚持去做。他的性格、作风,甚至生活上的习惯与嗜好,在那段与他密切相处的日子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对于他,我将永远心存感激。
有一段时期,张名河离开编辑部上调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做领导工作。90年代初,他又从省委调回省文联。这样,他又成了分管音乐生活杂志社的领导。这时,我已是音乐生活杂志社的总编辑。我们又能常在一起聊天、谈工作、谈歌词、谈音乐、谈人生,倾述各自的想法与追求,彼此进入对方的创作。听他快乐而睿智的谈话,有一种愉悦。他会把他所知道的方方面面说给你听,把他的最新词作,读给你听。兴致一来,也会引经据典,但不会强加于人。他语言思维逻辑的力量直达人心,让人信服。我喜欢张名河的人生态度——大气、从容、平和、智慧,宽容中有一丝机敏。我欣赏他的文字——精炼、简洁、飘逸、老道。他的词作惜字如金,而又掩饰不住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才气。
我和张名河有着近30年的交往和合作。对他的感觉与亲近,从何而来,因何而生?似乎说不太清,却又是真真切切。我忘不了,几十年来,他对我的帮助与友情。1979年初,文艺的春天即将来到的时候,张名河与我合作了一首歌曲《我们美丽的祖国》。当时,我记得他对我说:“晓丹,我们合作一首题材、分量较大一点的作品,音乐最好选用动感活泼的舞蹈节奏,孩子们一定会喜欢。”从他眼神话语中,我明白他的意思。我说:“我手头有这样一首风格的曲子,旋律是用3/4拍子的,你看能否填词?”没过两天,张名河交到我手上一份誊写工整的《我们美丽的祖国》歌词,它的起句很别致,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巧妙而又自然:什么地方四季常开鲜艳的花朵/我们的祖国/美丽的祖国/亲爱的叔叔,阿姨/像蜜蜂一样辛勤劳动/花丛中为我创造那甜蜜生活/什么地方到处充满幸福和欢乐/我们的祖国/美丽的祖国/灿烂的五星红旗/像朝霞一样高高地飘扬/阳光下和我们永远同唱理想之歌。这样的歌词对我来讲,简直就像一幅有声的画面。我略加调整,在扩充尾句加上“啦啦啦”的衬词,进一步提升情感,采用音乐主题重复的手法,首尾相应,让旋律环环紧扣,层层发展,以渲染孩子们的幸福与自豪感。后来,我把这首歌交给了沈阳广播电台少儿合唱团,由南洋老师指挥。真是使我没有想到,从此,这首歌一发而不可收。1981年荣获了文化部首届少儿征歌评比优秀奖。这首作品选入国家小学音乐课本作教材,在各电台、电视台、出版社、音像出版社推波助澜下,出版发行了大量的歌本、盒式带以及CD、VCD,使这首歌风靡祖国大江南北,在亿万孩子们中间广泛传唱。近30年来,歌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少儿歌曲经典”。张名河这首词影响了我一生事业的方向,对我自信心的确立和少儿创作的定位,都起了关键的作用。
我认为,能同时操两类文体写作,游走成人与少儿创作,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并获得成功的作家,真是不多见,张名河无疑是杰出的一位。我喜欢张名河的少儿歌词,我谱过他近百首词作,他的童心和情趣后面是不寻常的想象和深情,在温暖与细腻的语言背后,是一颗灵动的智慧之心。他作词的歌曲,是一种儿童唱了喜悦、成人听了叹服的感悟。张名河用歌词点亮自己的生命,通过作品解读人生,观照社会,他创造性地把作品作为一种表达社会关怀的途径,他作词的歌曲往往成为一种言论的公共话题。在我欣赏的当代词家辞典里:乔羽、金波、晓光、郑南、王健、李幼容……和他们一样,张名河的光芒也丝毫不会逊色。
就这样,几十年来张名河不断地发表了他的作品:诗集《爱的沙器》《琴弦上的岁月》,作词歌曲集《神的传说》《爱的花地》,译词歌曲《山口百惠歌曲选》,歌曲盒带专集《木鱼石的传说》《封神榜》《杨乃武与小白菜》《张名河作词歌曲选》(1-3集)等,不少作词的歌曲在全国广为流传,如:被誉为20世纪少儿经典的《我们美丽的祖国》,当下孩子们唱的热门曲目《阳光下的孩子》《小鸟的故事》,还有被歌唱家们作为舞台保留传唱的歌曲《一个美丽的传说》《二泉吟》《不朽的黄河》《美丽的心情》等多首歌曲。在我的感觉中,歌词已成为他的必需,他所付出的一切,都和歌词有关。他的思索起点和终点总归是歌词。
我喜欢张名河的歌词。他的词作在我心里占有相当的位置,有些词可以说常读常新。他将自己的作品写得自然,就像生活。几乎他的所有文字,他的每首词作,都在作情感上的文章,他或许不是一个思想上的强者。但我认为,他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他的歌词世界,就是一个情感的世界。电视剧《木鱼石的传说》主题曲: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他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善良者以欢乐/只要你懂得它的珍贵/山高路远也能获得/…… 他把石头赋予人性化,在他眼里,石头也是会唱歌带着感情的。他将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石头,不入眼的东西,写得可观可赏,耐人寻味……他善于在情与理之间寻找平衡,把一首首小词写得有情有致,韵味十足。电视连续剧《皇太极》主题歌:刀剑有情无情/砍倒一个大明,砍出一个大清/铁骑有情无情/踏碎一个黄昏/踏醒一个黎明/……诗人的眼界,始终关注着时代的沧桑巨变,他不像一般词人那样,只听凭情感的驰骋和内心的激荡,他的词像史诗一样回肠荡气,是一种大气势、大气象、大手笔。电视连续剧《封神榜》主题歌《神的传说》:花开花落/悠悠的岁月长长的河/一个故事/就是浪花一朵/一个神话/就是泪珠一颗/……;短短的几行小词沉甸甸的,有品尝不尽的味道。张名河的精神之核硬朗而鲜明。他的词始终有一个内核,就是他的创作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理想主义的追求和唯美的气质。给不同层面的人们,以多方面的欣赏冲击和感受。他对历史的思考,突破了文字。《神的传说》九首歌词,首首独特灵性,不拘一格,诗意飞扬。他的作品高低错落,疏密有间,明暗相托,不是以一个美字就能概括得了的。词的美,是张名河的一个心结,一个梦想。因为,他对词的美有太高的标准,那是一种至善至美,无可挑剔的美。以色彩的亮度和纯度来冲击读者审美心理的愉悦。读张名河的词作,有一种文采扑面而来,文采是造不出来的,它是人生历炼的整合,它所表现的是一个人的人品、学识、胸襟、阅历、灵性。从张名河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我们可以感觉到,他将形象思索、理性思索和逻辑思索进行完美的转换和嫁接。他将自己融入到“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的人生大境界。
张名河的歌词将情看得高于一切,看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写到情,一切皆随之有情,他为之心动,为之而净化心灵。在他的眼中,爱情、亲情、友情、乡情。父与子、男人与女人、老人与孩子,甚至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世间万物、小花小草都是一个情感的世界。他喜欢这个大千世界,一落笔,每笔写的都是情。情的湿润、情的柔美、情的灵性、情的风情万种,张名河每进入一部作品的构思,就会被他自己的情拖曳而去。他无法拒绝它。张名河作品对情感的重视,是因为,人们在现实的社会中,出现了情感上的饥荒。人们之所以亲近它,是因为情温暖着我们,抚慰着我们。在我们孤独的时候,情给了我们温馨而柔和的细语。在我们痛苦的时候,情给了我们欢乐。在我们疲惫的时候,情放松了我们的身心。对这种情感,现代的许多人已丧失了这种表达方式。但,它却是我们所向往的,情能净化人的心灵。且看,张名河许多作品的名字:《爱的花地》《爱的沙器》《爱的传说》《爱的足迹》,哪一部不标示着情的印记。正是一个“情”字,萦绕和贯穿他一生的为人为艺。
张名河的歌词是由情做成的。张名河是词坛一道美丽的风景。
想说的话太多,往事如烟亦如雾,在我的眼前仿佛浮现:一双慈眉明亮的眼睛,一张清秀坚毅的脸,还有那,忘也忘不掉的亲切语姿。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张名河。
晓 丹 《音乐生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责任编辑 于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