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0日下午,笔者有幸获邀到星海音乐厅,观赏了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和广州市文联主办的《国乐飘香·徐沛东广东音乐新编》CD及总谱首发式音乐会。在这场高水准演奏的音乐会中,令笔者听着如饮酣醪,并得到许多启示,获益良多。徐沛东乃我国当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杰出成就的作曲家,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听了这场音乐会后,才获知他还是一位精通粤乐(本乐种原有名称,今人多称为“广东音乐”)的音乐家。由于他在青年时代就对粤乐产生了无法排解的情愫,长期执着对粤乐进行研究,从而精透掌握了粤乐的旋法、调式、调性、曲式结构以及律制等方面的特性和表现。因有上述的深厚艺术底蕴,他为粤乐曲子进行二度创作,就能把18首曲子打造成精品,演奏水平也明显提到了更高的档次,使本土粤乐迷不仅认可这批曲子,更是听得如醉如痴。新中国成立以来,本省和外省籍从事过粤乐创作或二度创作的音乐家多不胜计,但能达到如此水准者,笔者仅见徐沛东一人耳。故此,笔者认为《国乐飘香》的隆重出版是粤乐史上一大盛事。
《国乐飘香·徐沛东广东音乐新编》CD的18首曲目是:⑴娱乐升平、⑵平湖秋月、⑶饿马摇铃、⑷桃花浪、⑸三潭印月、⑹走马、⑺鱼水和谐、⑻吴宫醉舞、⑼忘忧草、⑽孤雁哀鸣、⑾秋水芙蓉、⑿走马灯、⒀昭君怨、⒁渔歌唱晚、⒂蕉石鸣琴、⒃柳浪闻莺、⒄宝鸭穿莲、⒅鹦鹉戏麒麟。唱片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管弦乐团“广东音乐”小组演奏录制。首发式音乐会演奏了其中13首作品,另加演了未收入CD的一曲《鸟投林》。在演奏的14首曲目中,却分成三组由两支乐队演绎:第一组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管弦乐团“广东音乐”小组演奏;第二组由广东音乐曲艺团乐队演奏;第三组则由两支乐队联合演奏。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广东音乐”小组是一支演奏粤乐有着20多年历史的成熟乐队。人们若看过该乐队1979年12月在广州中山纪念堂的演奏,当不会忘记该乐队所创下的全场观众掌声经久不息,演奏家们要返场4次的轰动热烈场面。这次首发式音乐会,人们实在难以分出该队与本土乐队两者的演奏有什么大的差别。两者的联合演奏,在律制及风格特色上居然能融合为一体。从这可以证实,《国乐飘香》取得圆满成功。
《国乐飘香》具有许多优点和特点,笔者感到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徐沛东重新打造出的18首粤乐曲目,都是新中国建立前的作品,其中约占一半是目前十分流行,粤乐爱好者们能耳熟能详的曲目,而另一半的曲目,如《桃花浪》《鱼水和谐》《吴宫醉舞》《鹦鹉戏麒麟》……则是目前不仅本土群众极为生疏,甚至新一代粤乐演奏家也是感到陌生的作品。这说明徐沛东本人必定是较全面掌握粤乐史料,以及对粤乐的曲目库作过深入调查研究。粤乐是以能不断地大量地产生新创作品而著称的新兴民间音乐乐种,有前辈粤乐家估算,在新中国建立前,粤乐积淀的曲目不下千首,这是可信的。上世纪发生十年“文革”浩劫前,我省有易剑泉、陈卓莹、黄锦培、刘天一、林韵、陈德钜、叶鲁等一批粤乐家前辈,曾有领导、有组织地对粤乐曲目进行过较深入的调查研究。仅从当年初步搜集到的23种刊有粤乐曲子的乐刊曲集中,查得粤乐曲目647首,并编印成一册《广东音乐曲目表》。粤乐曾遭受“左”倾思潮严重祸害,又经受过三度建立起的专业乐团而三度被撤销建制的厄运。作为岭南艺术瑰宝、艺术明珠的粤乐,未被保护扶持,却相反备受摧残,元气大伤。随着老一代粤乐名家陆续去世,在很长时间里,从事粤乐研究工作后继乏人,挖掘整理传统曲目也不大受人看重。种种原因造成在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比较流行的粤乐曲子一直徘徊于50首左右。这次徐沛东推出一批不曾为人们熟知的曲目,说明粤乐界在提倡创作新曲时,继续挖掘整理传统曲目也大有可为。
徐沛东打造的18首曲子之所以能成为精品,是在于他为作品作二度创作中所使用的各种艺术手段,都是从突出作品主题内涵出发进行精心设计,于细微处见功夫。这次他为中小型乐队作多声部写作,在细腻安排好全曲的音乐布局中恰当使用和声复调,做到整体干净、线条清晰。在乐队中,徐沛东使用了合成器和电吉他、电贝司的电声乐器,但仅在关键部位出现,绝不滥用。以合成器为例,《平湖秋月》全曲只在奏完新加进的9小节引子后,在原曲调的第二和第三小节各奏出一个三和弦。《三潭印月》全曲,也只在开头两小节及最后两小节,出现合成器仿效古筝作琶音演奏。徐沛东为了突出乐曲的主题内涵,也作出新的处理手段,下举两例:《走马》一曲的演奏,较之本地区的乐队的演奏,速度作了加快,节奏作了加强,因而能更好地奏出骏马奔腾的形象;《三潭印月》(与《汉宫秋月》是异名同曲,两者只在音符的疏密度上有少许差别,用不同的曲名就要奏出不同的意境)早期是用“硬弓”乐器组合演奏的,其主奏乐器二弦以63定弦,竹提琴以36定弦。徐沛东打造的曲子,则以粤乐后期的“软弓”乐器演奏,但把调门从C调改为降B调,使主奏乐器粤胡从空弦52变为63,这是该曲也能奏出原汁原味的粤乐风格特色的重要因素。
徐沛东十分熟悉和善于使用中西各种打击乐器。这18首乐曲在粤乐中都不属于吹打乐门类,本地的中小型乐队演奏基本没加配打击乐器,其中《娱乐升平》因旋律欢快热烈,职业音乐曲艺团(队)把该曲用作开场曲演奏时才有配上打击乐器的。这些乐曲中,除《桃花浪》《三潭映月》《孤雁哀鸣》《秋水芙蓉》《蕉石鸣琴》五首作品没使用打击乐器外,其余13首作品使用过的打击乐器非常丰富,计共有27件(套):中国小鼓、板鼓、大鼓、小鼓、铃鼓、底鼓、堂鼓、边鼓、套鼓、通通鼓、康巴鼓、排鼓、架子鼓、定音鼓、锣、大锣、镲、立镲、吊镲、钹、大木鱼、小木鱼、响板、马铃、碰铃、沙球、三角铁。徐沛东对每首曲子用多少件打击乐器,用何种打击乐器,都是匠心独运,务求用得巧妙、恰当,使能有助于塑造出每首乐曲的特定形象。《鱼水和谐》曲子只用了一件碰铃,《柳浪闻莺》曲子只用了一件三角铁,多数乐曲是使用其中的4至6件,《昭君怨》一曲乐队编制较大,就使用了较庞大的打击乐器群,但这个乐器群没有同时奏响,而是在乐曲的不同地方运用不同的打击乐器组合,使打击乐也能奏出丰富的感情色彩。《鹦鹉戏麒麟》一曲打击乐器的使用更有创意。该曲原作者粤乐大师吕文成凭丰富的创作思维,竟构想出以一种人类视为观赏名禽鹦鹉,与一种古代人民向往幸福而想象出一种象征吉祥的走兽麒麟,用两种不同物类互相嬉戏作为乐曲题材,笔者凭猜想,这个曲子必定要奏出幽默谐趣的情调。徐沛东在该曲中,有18小节甚为精彩独特的,用排鼓、小钹、吊镲、小鼓、木鱼的纯打击乐器合奏,就奏出上述意境。这批曲子打击乐器总是用得恰到好处,且用得轻巧,音量控制得当,故即使《昭君怨》用上庞大的打击乐群,也没有出现高分贝的喧闹。在有加配打击乐器的乐曲中,打击乐器无论使用多寡,都不会与管弦乐器争宠,更不会掩盖主旋律。再者,这批不属于吹打乐门类的曲子加配了打击乐器,也使中小型乐队能齐全用上弓弦乐、弹拔乐、吹管乐、打击乐四个组别的乐器,从而加强乐队色彩的同进,更有助于增强乐队的表现能力和艺术感染力。
徐沛东打造的18首乐曲取得成功,这和演奏这批作品的中国歌剧舞剧院“广东音乐”小组使用的基本是以粤胡(乐器原有名称,因全国各地建立的民族乐团、队普遍吸收该乐器取名“高音二胡”作为弓弦乐器组的高音乐器,这才有“高胡”的简称)、扬琴、琵琶为核心的“软弓”组合有着重大关系。粤乐乐队使用的粤胡与民族乐团、队使用的高胡,两者虽同是一种乐器,但由于演奏姿式及演奏技法的不同,导至两者的音色和功能产生出较大的差别。民族乐团、队的演奏家是把高胡如二胡一样,把琴筒搁在大腿上靠腹部的地方演奏,音色和音量不容易控制,特别强奏、弱奏及第三把位以上的高音区演奏,常会出点燥音甚至“冒炮”。笔者曾在中国音协发给会员的一份“音讯”中,见有一篇报导称某民族乐团就是以高胡存在上述缺点拟弃用高胡。粤乐演奏家们用双膝夹琴筒的姿式演奏,就完全克服上述缺点。粤乐乐队使用的扬琴、琵琶、阮、笛子等乐器,是民族乐器的共性乐器,唯独粤胡是由粤乐大师吕文成首创出的显具个性,并已成为本乐种最具标志性的代表性主奏乐器。吕文成开创出用双膝夹琴的演奏姿式也显具优越性:发挥音色过滤功能,可奏出粤胡最佳音色,奏至最高把位也不会出燥音;通过熟练的夹琴深浅、位置高低和松紧度的掌握,可以使乐器发挥刚柔并济和可随意控制力度的强弱;双膝把琴夹稳了,演奏者的走指和运弓也可获得稳定性。笔者设想,中国歌剧舞剧院“广东音乐”小组司粤胡的演奏家,若把粤胡像民族乐队的姿式,把琴搁在大腿上演奏,其能奏出的粤味必会打折扣,但他完全按粤乐模式和粤乐技法用双膝夹琴演奏,因而带领整支乐队奏出了浓郁的粤味。
徐沛东的作品获得成功,重要原因除了他是一位具有全面音乐素养的高水准作曲家,以及他经长时间对粤乐执着的研究,较精透地掌握了粤乐的乐种特性和艺术规律外,还在于他对粤乐的传统艺术做到两个尊重。其一是尊重作品原作者的旋律,基本不加改动和添上自己创作的曲调,只有个别作品为加强原作的意境,如《平湖秋月》一曲,才加上精心创作的前奏外,都是在原曲调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并在不掩盖原曲调的前提下,写好多声部合奏。其二,尊重前辈艺人加工粤乐所取得的成果。徐沛东是当代杰出的音乐家,能做到上述两点是极为难能可贵的。下仅举其两例:其一,《柳浪闻莺》一曲,作者谭沛鋆原是一名职业舞厅乐师,该曲最初不太为人们所熟知,上世纪50年代经资深粤乐家陈萍佳整理加工后才成为名曲,其最成功之处是把原曲开头的旋律改成用牧童笛吹奏的引子,以此赋予乐曲田园诗般的风韵。该曲1956年赴京参加全国音乐周演奏受到好评,1959年广东民间音乐团赴苏联、匈牙利访问演出,有一位苏联音乐评论家发表文章,其中评论《柳浪闻莺》特别清新优美,如同透明音乐。这是后来有音乐家称粤乐为透明音乐的来由,此后则有人以讹传讹,把粤乐称作“玻璃音乐”。徐沛东打造的《柳浪闻莺》就继承了前人所创下的乐曲开头的乐序。其二,《鸟投林》作者易剑泉是一位多才多艺,精通多种民族民间艺术的前辈粤乐家。该曲是粤胡演奏家刘天一的常演奏的乐曲,经他长期的悉心研磨,终于在曲中成功奏出一段用粤胡模拟鸟鸣的乐段,该曲因而成为粤乐的经典名曲。徐沛东在为该曲所作的二度创作中,也继承了这段用粤胡模仿鸟鸣的旋律。
从徐沛东对粤乐乐曲进行二度创作取得的成功,使笔者感悟出一种体会,就是过去曾对粤乐乐曲作过整理加工的音乐家中,能尊重粤乐传统,尊重原者的曲调,尊重前辈艺人加工粤乐已取得的成果者,大都能取得可喜成果。而与上述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