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视野下的西方民族音乐学

2007-12-29 00:00:00荣英涛
人民音乐 2007年10期


  以1980年“南京会议”为标志,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进入了“民族音乐学时期”①,虽然对西方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的翻译、研究一直持续不断,但仍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理论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尤其在最近几年,西方民族音乐学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处在了一种模糊的状态。为了加强对中西方民族音乐学理论的了解,特别是加深对西方学者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认识,2007年5月14日—6月1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举办“民族音乐学”讲习班。这次讲习班学者阵容空前强大,其间特邀美国民族音乐学家布汝诺·内特尔(Bruno Nettl)、马克·斯洛宾(Mark Slobin)、加美兰专家苏玛萨姆(Sumarsam)、华裔音乐学家郑苏(Su Zheng)和刚果民主共和国非洲鼓学者姆文当卡博士(Mwendanga Musengo Desire-Salomon),以及中国民族音乐学家俞人豪、陈自明、张伯瑜和李昕教授前来讲学。来自全国各大音乐院校和音乐研究所的近200位学者和在校学生参加了本次活动。除了讲座外,还举行了两次学术研讨会、学习加美兰和加纳鼓演奏以及到河北雄县采风等活动。
  
  一、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西方学者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的最新研究动向是本次系列讲习班重要议题之一。
  布汝诺·内特尔教授的两个讲座:1.《田野工作方法和技术——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中的社会与文化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田野工作者应该注意到谁是音乐的拥有者,它涉及田野工作者的“行为规范”(Ethics)问题。例如:田野工作者与采风对象、所研究的社区、被研究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在歌手没有被告知和许可的情况下不要录音;按照某种标准对被采访者给予合理的薪金或者互换补偿。其二,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ies)的世界。作者提出了民族音乐学的复数概念。例如,当印度学者学习了西方民族音乐学,在研究当地音乐中运用了印度传统音乐研究和西方民族音乐学方法后,他的研究已不再单纯是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而属于印度的民族音乐学,因此Ethnomusicologies可以包括印度的民族音乐学、中国的民族音乐学、日本的民族音乐学等多种研究方法。西方的民族音乐学也仅仅是Ethnomusicologies的研究方法中的一种。在近些年,西方民族音乐学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两者之间的关系处在了一种模糊的状态,大致可分为三种:①西方民族音乐学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是两门不同的学科;②西方民族音乐学包括中国传统音乐理论;③在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中采用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内特尔教授的观点对于解释二者关系具有重要启示。在全球化和文化相对论的背景下,西方学术中心论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巨大挑战,作者提出的谁是音乐的拥有者、田野工作者与音乐的拥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音乐学的复数化、非西方学者和西方学者关系的变化都体现了在这一背景下民族音乐学领域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2.《世界音乐中的即兴概念》。作者认为从音乐中的即兴因素可以发现音乐创作者或表演者是怎样思考音乐的。即兴概念包括:①明显的不同于表演和作曲;②模仿作曲但是没有记谱法的帮助;③作曲的核心部分,是一种听觉的交流;④一种艺术,伟大的作曲家在这方面具有显著的能力;⑤一种技艺但不是艺术;⑥对它的评价应与作曲相提并论;⑦一种不能被解释和分析的程序;⑧一种不同于西方艺术音乐的创作类型。此外,在即兴研究中还会涉及即兴创作与口头传承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和音乐中的即兴,“颠倒的世界”即西方艺术音乐与南亚和西亚对即兴概念完全相反的理解等内容。音乐中的即兴因素的思考是对音乐创作规律研究领域的重要拓展。
  郑苏教授的三个讲座主要介绍了当代西方民族音乐学最新学术思想、性别主义理论和当代移民(Diaspora)文化的研究现状。1.《怎样用性别(Gender)主义理论研究音乐》。西方民族音乐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用性别主义研究音乐。性别主义研究的范畴与方法主要包括:①研究范围包括西方严肃音乐和流行音乐;②同性恋理论:指从同性恋角度研究音乐;③(homo)sexuality和音乐学相联系。2.《当代西方民族音乐学学术思想概述》重点阐释了受后现代主义和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西方民族音乐学学术思想中的最新理论研究概况,包括:性别主义、本土与全球化、传媒和技术文化、种族主义、空间-地点和自身、移民问题和身份认同如何在音乐中表达、社会和政策执行者等学术观点。3.《移民和全球化对中国音乐史的挑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过去的20多年间移民文化已成为人文、社科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中国音乐史研究应该如何看待那些生长于中国,目前活跃在世界各地的中国音乐家,例如:谭盾、陈怡、周龙等人在美国创作的作品是属于中国音乐史范畴?还是属于美国音乐史范畴?音乐史的研究范围界定原则是国籍?是地理?还是文化属性?……对这些问题作者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移民和全球化现象的研究拓展了中国音乐史和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范畴。
  张伯瑜教授的四个讲座《西方民族音乐学的定义》《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田野工作》《西方民族音乐学的记谱与分析》和《西方民族音乐志理论》,引用了数篇西方民族音乐学经典文献,系统而深入地讲解了西方民族音乐学基本理论的发展脉络,同时结合作者对中国、印度和芬兰音乐研究的实例,指出西方的民族音乐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音乐理论研究的区别与联系,突出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特点。
  
  二、西方民族音乐学的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能够展示学者在案头分析时是如何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抽取理论的思维过程。对于研究的规范化、深入化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布汝诺·内特尔教授《北美印第安音乐研究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的讲座中,作者以北美印第安音乐为例,探讨了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印第安人音乐节奏和结构的问题;第二,印第安人如何思考音乐;第三,什么是印第安人音乐。文章涉及了民族音乐学家多年来在研究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包括:如何运用音乐学本体分析方法思考节奏问题、提出了“音乐中的思维”与“音乐外的思考”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视角。音乐中的思维是指作曲者或表演者讲他们是如何创造音乐、划分音乐结构的。音乐外的思考是指音乐学者如何分析作曲者或表演者所讲他们是如何创造音乐、划分音乐的结构,并提出学者的解释。对这二者关系的研究可以进一步阐释音乐是如何被创造的深层原因。
  马克·斯洛宾教授的三个讲座以个案研究为主,综合运用了西方民族音乐学的多种研究方法。1.《阿富汗音乐研究》作者从音乐民族志角度综合考察了阿富汗地理、民族、民俗音乐、妇女音乐、音乐广播、军乐、茶馆音乐、城镇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乐器等内容。2.《东欧犹太人音乐历史研究》文章采用历史的民族音乐学和音乐学本体研究方法,对历史上的犹太民族,东欧犹太人音乐历史,美国犹太人音乐历史,犹太人乐器、乐曲和专业音乐家进行了总体评述,论证了东欧犹太人音乐的发展轨迹。3.《电影音乐研究》文章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以音乐在电影中的角色为重点,比较了不同电影体系中音乐的功能变化。
  苏玛萨姆教授的《爪哇加美兰音乐研究》,概述了爪哇加美兰音乐中的文化背景、乐器、记谱法、调式、旋律、音乐家等内容。同时现场示范演奏了加美兰乐器。
  俞人豪教授的两个讲座分别讨论了日本音乐和木卡姆音乐。1.《中、日、韩三国的不同音乐审美取向》文章以日本音乐研究为重点,将日本音乐置于社会文化背景之中,运用民族学的方法剖析日本音乐与其民族性格、文化心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自然因素、原始宗教对日本民族性格、文化心理、传统审美的影响。2.《西亚、北非音乐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文章论述了木卡姆艺术的特征,比较了西亚、北非音乐,认为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首先是当地人民的创造,其次才是融合东西方音乐的结果。文章还关注了中外木卡姆艺术在当今的生存状态。
  陈自明教授的两个讲座概述了印度音乐和拉丁美洲音乐。1.《世界民族民间音乐——印度音乐》,文章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印度传统音乐的历史、律制、乐器、乐曲、分类、风格、美学等多方面内容。2.《世界民族民间音乐——拉丁美洲音乐》概括地介绍了拉美各国的民间音乐状况。
  李昕教授的《欧洲民间音乐中的东方因素》采用历史的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通过东、西方文化在历史中相互交流、影响,论证了遗存在当今欧洲民间音乐中的东方因素。
  
  三、加美兰和加纳鼓演奏实习、采风
  
  苏玛萨姆教授和姆文当卡博士分别示范并讲授了加美兰演奏和加纳鼓演奏方法。5月19日在张伯瑜教授带领下讲习班学员和部分中央音乐学院师生到河北雄县采风。讲习班还特邀美国威士利安大学阿文·鲁西亚教授(Alvin Lucier)和雷奥德·库伊维拉教授(Ron Kuivila) 介绍了《现代音乐观念》,欣赏了鲁西亚的作品《我坐在房间中》(为人声和数码系统而作,1970)。讲座期间举办了两场研讨会,第一场由内特尔教授主持,讨论了西方民族音乐学中局内人、局外人,主位—客位、田野工作、记谱与分析等问题。会后,王次炤院长向内特尔教授颁发了名誉教授证书。第二场由郑苏教授主持,讨论了“西方音乐学术思想对中国音乐研究的影响”。
  “民族音乐学”系列讲习班系统地展示了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方法和最新的学术动向,体现了“民族音乐学”是一个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理论系统,以及这些在民族音乐学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家在田野工作、案头分析中是如何记录和记谱以及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抽取理论的思维过程。讲习班促进了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和中、西方民族音乐学的交流。
  
  ①沈洽《民族音乐学在中国》,《中国音乐学》1996年第3期。
  荣英涛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05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