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边缘化之路越滑越远

2007-12-29 00:00:00
世界知识 2007年14期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台湾社会在别有用心的政客的挑动下撕裂成对立的蓝绿两大阵营,从那时起,台湾的边缘化就已经产生了。陈水扁执政七年,更将政治斗争操弄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搞得岛内乌烟瘴气,经济衰退,族群分裂。边缘化问题更为凸显,越来越为岛内外所关注和讨论。
  
  经济边缘化:排名愈益下降
  
  边缘化是相对中心化而言的,它是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给予的相对评价。这里所说的边缘化首先是指经济活动的边缘化,即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增长缓慢或下降,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减小,甚至无足轻重。台湾曾经是“亚洲四小龙”之一,国民党当局在“反攻大陆”无望及被赶出联合国后,退而全力发展岛内经济,以此厚实与大陆竞争的本钱。台湾经济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起飞,到上世纪80年代已经成为全球的“小商品制造中心”,台湾制造的玩具、服装、日用品等充斥世界市场,90年代又成功转型成为全球“科技产业代工业中心”。
  但是近10年来,台湾经济却每况愈下,2006年世界经济论坛(WEF)的《竞争力报告》显示,台湾的竞争力全球排名世界第13,看来还相当理想,但在该论坛1999年发布的报告中台湾尚排名第四。近来有台湾媒体透露,将于近期公布的瑞士洛桑经济管理学院的年度报告中,大陆竞争力将超过台湾!在人均所得一项,台湾一直领先于韩国,但2005年与2006年连续两年台湾人均GNP都输给韩国(2006年韩国人均所得为18372美元,超过台湾2000美元)。2006年联合国就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所作的《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台湾的外来直接投资金额已落到第126名,而1996年台湾吸引的外来投资全球排名第38位。面对台湾投资环境的恶化,2006年在台欧洲商会与美国商会几乎同时发表了措词严厉的报告,指出如果台湾继续自外于经济蓬勃发展的中国大陆,那么欧美商会在台湾剩余的企业将不得不全部撤出。
  台湾经济边缘化最典型的是高雄港的变化。2000年高雄港还是世界第三大港口,港内船舶密布、往来如织,但近两年门庭急速冷落,货柜装卸量连年负增长,2006年勉强排在全球第六,不但落后于新加坡、香港和上海,与紧跟其后的鹿特丹以及青岛、宁波相差无几。排名第六的成绩当然不能说不好,但这只是在吃老本而已,不能掩盖迅速衰退的事实,高雄港的变化比经济数据更能让人感受到台湾经济正在空洞化和边缘化。
  
  国际地位边缘化:分量越来越轻
  
  世界政治权力中心移转向来与新兴的经济强权崛起密切相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关系受两国经贸关系影响越来越大,世界政治权力中心与经济中心的重叠度也越来越高。随着台湾经济的边缘化,台湾国际地位的边缘化趋势也日益明显。
  由于台湾上世纪末的经济表现受到肯定,因此国际经济组织是其参与国际活动的主要平台,台湾以“台澎金马独立关税区”的名义加入WTO也得到了欧美国家的支持。此后,台当局一直企图凭借经济实力挤进各种国际组织,并利用这些组织与多数“非邦交国发展实质关系”。但是随着经济实力的下降,台湾当局在这方面日渐心劳力拙,打经济牌的梦想成为画饼。就算挤进相关组织,其影响力也变得越来越微弱。以“亚太经合组织”(APEC)为例,2001年台湾方面违反惯例,派前“副总统”李元簇参加上海APEC领袖高峰会,遭我拒绝后又以退席方式表示抗议。其后,每年APEC会议台当局都要搞些名堂扰乱会议的正常进行,但是越来越为主办国所冷淡和厌烦,2005年韩国拒绝“立法院长”王金平代表陈水扁参加非正式领袖会议,2006年越南又拒绝安排台湾代表张忠谋在高峰会上作专题演讲。岛内媒体称,台湾代表在APEC中的尴尬处境,正是其经济边缘化的真实反应。目前东盟10国正与中、日、韩筹备建立10+3的区域贸易组织,却没有任何一方邀请台湾参与商讨,即便是美国也在考虑自己如何不被该组织排除在外,更无暇顾及台湾的存在。岛内媒体指出,东盟加上中国,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东盟加一”成形后,如果台湾仍被排除在外,未来实质国民生产总值将下降0.01%至0.2%,产值约下降14亿美元。一旦10+3的东亚经济共同体成形,台湾将面临彻底边缘化的命运。
  其次,对一些企图遏制中国发展的国际势力而言,台湾存在的价值就是对中国大陆进行遏制。然而,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迅速壮大以及台湾经济实力的逐渐萎缩,台湾这张牌的分量越来越轻。针对台湾的政治影响力,美国前亚太助理国务卿薛瑞福在一次讨论台湾“大选”后的形势研讨会中指出,台湾的选举结果对亚太国家影响非常小,“我认为台湾已越来越孤立了”。前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李洁明等也表示,中美关系已发展至成熟阶段,台湾议题不再是中美关系中的核心问题。2006年中美领导人高峰会前,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曾明确表示,不希望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发展过程中的“潜在地雷”,也不希望该问题占去两国领导人会面的太多时间。由此可见,随着中国的崛起,美中两国在国际事务中合作的领域越来越宽广,双方需要共同处理贸易、能源等问题,共同处理伊核和朝核问题,两国都不希望台海发生危机,从而影响各自的全球发展战略,因此在台海问题上形成了一个共管机制,台湾在“大陆—美国—台湾”三方的互动中逐渐被边缘化。当台湾的实力对大陆基本上不构成威胁时,“台独”分裂势力将很可能被国际反华势力所抛弃。
  日本方面也是如此。2005年2月,美日两国外交与国防部长召开有关安全问题的“2+2”会议后曾宣称,“台湾问题涉及两国的共同安全”。温家宝总理4月12日赴日展开“融冰之旅”后,今年两国在“2+2”会谈中没有再把台海议题列为“共同战略目标”。日本防卫大臣久间章生表示,“只要台湾不宣布独立,台海就不会发生战争”,显示台湾对日本的价值也在消退之中。
  
  边缘化谁之过?
  
  岛内泛绿阵营一直吵嚷,台湾的边缘化是因为大陆的封锁与打压,而岛内舆论则指出,台湾今日的孤立与封闭是执政当局意识形态挂帅的必然结果。
  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4月28日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致词时指出,他曾于1993年负责经济工作,规划以大陆为腹地,引导台湾经济向服务业过渡的第三次转型。正当一切顺利进行之时,李登辉已暗中实施“去中国化”的步骤,1997年抛出所谓“戒急用忍”政策,对两岸经贸制定出种种限制性措施,企图限缩和阻断两岸的经贸联系。从那时起,岛内资金和企业便偷偷地通过第三地流向大陆,因为回台要再次缴税以及融资受到限制等诸多原因,这些资金和企业获利后又多选择扩大在大陆的生产规模和在香港挂牌上市,岛内经济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空洞化。
  陈水扁上台后曾自我标榜为“全民政府”,并于2001年邀请各界人士召开“经发会”,将“戒急用忍”政策改为“积极开放,有效管理”,但是2002年陈抛出“一边一国论”,“经发会”发展两岸经贸关系的共识又被丢到一边。从此以后,为了巩固权力基础和力拼各项选举,陈水扁一步一步向“台独”基本教义派靠拢,2006年陈宣布终止“国统会”、“国统纲领”的运作,与此相配合在经济政策上将“积极开放,有效管理”改成“积极管理,有效开放”,“政治”成为陈水扁当局执政的惟一考量。国民党执政时期曾任“行政院长”的萧万长指出,如果台湾想加入东亚自由贸易区并非不可能,只是台当局因纠缠名称才无法加入,这是不务实的作法。
  同样,台当局此次拒绝奥运圣火赴台传递,也是出于意识形态和选举的考虑。在陈水扁主导以“台独”路线作为2008年选战主轴后,圣火入台早就从体育议题变成政治议题,台当局害怕台湾民众通过到北京观赛、游览,或从媒体上看到大陆先进建设、强盛国力,害怕对绿营“台湾主体路线”带来极大的威胁,台“总统府”高层声称,2008年只要北京奥运圣火来台“那民进党就不用选了”。
  将所有问题政治化,人为阻断与中国大陆的经济联系,是台湾边缘化的肇因。对此,岛内媒体批评称,在台湾政客眼中,只有2008年“总统”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