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刘奇葆在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提出了实施中国—东盟一轴两翼“M”型区域经济合作战略。“M”型战略是以对外开放为指向,以区域合作为平台,以区位优势为依据,是在广西现有各种机遇基础之上提出来的。“M”型区域在推进“M”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可以形成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互动发展的作用机制。
一、通过产业集群之间的联动效应,可以形成最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原则,对于区域来说也适用。区域间存在比较效益差异,在“资源趋向效益,效益吸引资源”原则的指导下,产业将在效益高的区位形成集聚。具体到广西“M”型区域经济合作,这种比较优势道路的选择有赖于各地区遵循“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选择发展该地区有特色的产业集群。
随着集群的发展,分工专业化的演进,各地区最初选择发展的产业集群的外生比较优势,将演变成内生比较优势。内生比较优势体现在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上,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往往表现在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上。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是区域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基于发展的需要,各地区之间必然加快彼此间的竞争与合作。竞争与合作加快的结果是增强了区际间的贸易,经济一体化的程度随着每一个人的贸易伙伴数目的增加而提高。
此外,产业集群的形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微观层面上的基础。产业集群较强的持续竞争力在于其所拥有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群体协同效应,将可以获得诸多经济方面的竞争优势,如生产成本优势、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别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中间机构和企业间的相互作用,将形成一个区域创新系统,提升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而不同地区的产业集群也会发生相互作用,通过产业集群之间这种联动效应,形成最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南宁、北海等地着力打造的“4+2”城市,将是广西未来的强势经济板块,百色要打造成为广西的铸造业基地,把这里丰富的铝、锰、铜等有色金属通过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并通过右江、平果和靖西这个集聚了我们的铝工业、锰工业、石化工业、特色农业和旅游业、交通等优势的三角地区,同“4+2”对接,实现区内经济的一体化。
在推进“M”型区域合作战略中,泛北部湾区域旅游的一体化发展和泛北部湾旅游圈的形成,使广西—东盟发展成为重要的双向旅游目的地。广西与东盟地域相邻,民俗文化相近,长期以来友好交流频繁,特别是近几年通过加大对东盟的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广西已成为东盟游客向往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入境广西的东盟游客逐年大幅度增长,成为广西入境游客的主体。同时,东盟也成为广西和周边省区居民出国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广西居民前往东盟旅游的人数也呈快速增长态势。以资本为纽带,以共赢为目标,加强泛北部湾区域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在不同层次的区域中合作开发特色旅游资源,组合包装特色旅游线路,合作建设旅游接待服务和文化娱乐设施,最终形成泛北部湾区域旅游企业全方位合作格局,形成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
二、产业集群有助于带动“M”型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
“M”型区域内各地区多数东盟国家接近,产业结构也非常相似,特别是在出口产品结构方面。各地区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方面各有所长,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分工格局,因而在贸易结构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性;特别是以自然资源禀赋形成的专业化分工比重较大,这些资源在各地区均有出口机会。而且,在不合理的区域分工格局下,各区域利益主体独立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行为,不可避免地放大了整个区域分工贸易格局的不合理性,产业布局的不合理现象严重。
实施“M”型区域经济合作,根据不同层次的国家和地区的融资能力、经济发展程度和自然资源水平的不同情况,各相关地区建立一种产业分工与协调发展的机制,形成科学的生产贸易链。根据比较优势,有重点地选择发展不同的产业,将东南亚国家的自然资源、劳动力优势和技术、资金优势结合起来,扩大产业内相互投资,优化出口分工,避免重复布局和恶性竞争,形成相互渗透、合理分工的产业集群格局。产业集群形成后,同构化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带动“M”型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如在环北部湾圈内建立各类临海工业基地,进行大量的原料加工,将工业布局由原料指向转变为以交通条件为主的区位指向。如广西、云南作为传统的农副产品基地、矿产资源大省,发展资源型经济具有竞争优势。云南素有“有色金属王国”之称,有色金属资源总量为7 357万吨。在十种主要有色金属中,锡、铅、锌、铜、镍和钴的储量居全国前三位。广西亦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称号,是全国十个有色金属产区之一,尤以铝土矿最为突出。广西、云南作为资源型功能区具有天然优势。广西、云南等地区在传统农产品、中药、制糖、有色金属、再生能源、水资源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云南省的比较优势集中在烟草、生物资源开发、矿产业、磷化工和旅游等产业,而广西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属、电力、汽车、食品、医药、机械、制糖、建材、钢铁、化工、日用品工业等产业。云南和广西两省均属于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均具有相似性,可以通过联合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实现产业集群的强强联合和整合共赢的目标。
三、产业集群有助于“M”型区域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城市群的形成
区域经济一体化包括产业发展一体化,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区域城市发展一体化。在不同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起来后,由于这些集群分属于不同产业,彼此间互补性很强,就在横向上加快了不同产业之间的整合,形成了物流、信息流、技术流等的加速流动。而在纵向上,由于集群的发展,联系了上游产业元器件、机构、服务等专业化投入品供应商以及特定的基础设施提供商,其次延伸到下游产业如客户的分销渠道;最后还包括政府和一些公共机构如研究机构——大学、职业培训所、贸易代理委员会等等。集群之间的作用也导致了生产要素流动的加快。
例如,随着香港—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的贯通,构筑了一条中国发达地区(珠三角)和东盟发达地区(新加坡)与东盟相对落后地区——中南半岛陆上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大动脉、陆上合作大通道。这将有力促进“M”型战略区域内发达地区与相对落后地区的互动、交流与融合,促进中国发达地区通过广西更快更方便地进入中南半岛开展对外投资、产业合作。广东、AFTA成员国新加坡等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价格呈上升的态势,不利于维持和增强相关地区工业发展的比较优势,而缅甸、越南及中国的广西、云南等地区却有着较为丰富的经济发展资源,生产要素价格较低。就这点而言,各方会考虑在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领域加强合作,实现产业集群,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流动。
城市群的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依托及表现形式,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加快城市化的建设。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以中国和越南为主,将环北部湾经济合作延伸到隔海相邻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和文莱,涵盖了环北部湾地区的海上东盟国家。重点强化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充分发挥海上通道的作用,加强港口物流合作,加快产业对接与分工,促进相互贸易与投资,集中力量发展临海工业,联合开发海上资源,加快临海重点城市建设,形成一批互补互利、相互促进、各具特色的港口群和城市群。同时,由于产业的协调,生产要素的流动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作为一个整体,“M”型区域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区域一体化的形成也有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改进产业集群的效率,对抗产业集群的风险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要求不同地区的产业集群之间加强分工与合作,这将促进中介服务体系的形成;同时,要求地区根据区位优势,加入全球生产价值链,使集群企业吸收外商的先进技术、资金和知识,使产业集群的效率得以改进,达到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
产业集群具有结构性风险和周期性风险,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产业集群的风险不再由单个地区来承担,由于一体化形成的合理,单个地区也增强了对抗风险的能力。对于产业集群来说,通过跨地区之间的集群合作和效率的改进,集群对抗风险的能力就会进一步得以提高。
(广西工学院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