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质量认证体系的民商法思考

2007-12-29 00:00:00
中外企业家 2007年12期


  一、OEM模式及存在的法律问题
  
  OEM是指贴牌生产合作,俗称“贴牌”。就是拥有产品品牌的生产者利用自己掌握的关键技术和新技术负责设计和开发新产品,同时控制销售渠道。为了增加产品的质量和销量,降低上新生产线的风险或者为了赢得市场时间,通过合同订购的方式委托其他具有生产资质和能力的同类产品厂家进行生产,所订产品低价买断,并直接贴上自己的品牌商标。这种委托他人生产的合作方式即为OEM,承接对产品进行加工的制造商就被称为OEM厂商,其生产的产品就是OEM产品。OEM是建立在合作双方就相关产品生产制造合作进行合同授权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合法合作关系,双方在合同中约定了相应的权利义务,因此而产生的责任是契约责任或产品责任,可以由当事人在合同中加以约定。
  在现代商品经济中,生产者出于扩大产品质量、增加市场份额、降低制造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在全球或局部市场中选择一些具有生产条件的企业进行OEM。而那些自有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产品技术不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厂家更愿意接受风险较小的委托产品生产订单,因为这种方式无须面对市场销售的压力和品牌推广的任务。这种重新分工的结果是双赢的,一方面,对于拥有知名品牌的企业,这种方式不仅帮助企业在短时间内占领新兴市场,而且可以将潜在的竞争对手消灭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对于被委托加工生产的企业,贴牌生产可以使企业内部闲置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发挥,避免企业设备的无形折旧,而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却可以因为总产量的增加而大幅度下降。
  OEM方式本身是符合社会分工和制造专业化的市场经济规律的,因而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然而尽管这种生产模式已经日渐成熟,但其中蕴涵的各种法律风险却日渐显现,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OEM厂商所生产制造的产品质量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产品质量风险控制和产品质量责任承担的问题。
  
  二、ISO质量管理体系及其在OEM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设想
  
  一个成熟的企业在选择OEM制造商的时候通常会通过以下的途径来保证其最后能得到优质的产品:
  1.在与OEM合作伙伴合作前进行必要的资信调查,了解合作方的实力及品牌市场价值。
  2.进行充分的与产品相关的知识产权权属查证。
  3.对与生产合作及产品销售密切相关的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及产品质量强制性标准进行调研和分析,将与产品责任相关的管理标准纳入到合同规范。
  4.完善合作协议内容,明确区分合作双方对于产品质量风险的分担及产品质量责任的承担,避免在出现产品质量风险后双方互相推诿。
  5.积极完善企业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产品的质量标准。
  通过以上途径,企业对自己将来得到的产品的品质作了最大限度地保证。然而,即使是上面几点做的都很完美的企业,也无法完全摆脱产品质量问题带来的风险。我们知道,再完美的协议也不能面面俱到,再严密的约定也不是没有漏洞。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当产品出现质量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