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城镇住房“消费异化”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在继承和发展德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将异化概念应用到政治领域,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从人本主义的视角阐述了异化和异化劳动的观点。马克思指出要扬弃人的本质的异化,就要用自由自觉的劳动来代替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从而实现人对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这是马克思在生产型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对“异化”的时代界定。
“消费异化”是指在消费主义思想体系下,人们以欲求而不是以基本的生存需要作为消费的出发点,从而导致人在消费活动中主体地位和理性精神的丧失,导致消费与“需要”和“使用价值”渐渐背离,使人的本质异化到消费品上的人的物化状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居住条件成了城镇居民的普遍消费追求。但由于我国人多地少,住房消费应立足于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为目的,住房消费既要保障人民的正当的住房消费需求,又不致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但是目前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贫富分化愈来愈大,这为我国住房消费异化提供了现实的社会基础。城镇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难,以及新贵阶层对豪宅的狂热追求等现象,都说明我国住房消费已出现异化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和反思。
2我国住房“消费异化”现象和危害
我国城镇住房消费的异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住房市场的供给结构不合理,市场供应的高价位的商品房比重过高,经济适用房供应严重不足。这种消费现象反映出我国住房市场已不是主要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需要,而是以满足少数人的高消费心理欲求为目的的异化消费。二是房价长期虚高不下,严重背离市场的价值规律,人均收入的增长远远跟不上房价的增长,以致人们抱怨“中国是美国的房价,非洲的工资”。住房消费异化的结果必然是人的“精神家园”逐渐丧失,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逐渐异化,影响我国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2.1人与自然
住房消费异化破坏了我们的生态家园。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对豪宅大宅的高消费追求,不仅不适应初级阶段的国情,而且必然会过度消耗我们有限的土地等自然资源,加重我国的生态危机,影响我国今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要求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消费行为,今后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快发展,人与地的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人们必须克制自己对豪宅大宅的“异化”消费欲望,回归以满足人的基本居住为主的“需求”消费,才能保护好我们的生态家园,使我们的经济社会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
2.2人与他人、社会与自我
住房消费异化导致主体间的关系逐渐异化。第一,从人的理性层面看,主体逐渐被外物所控制奴役而失去了人的消费理性。我国住房市场的结构问题暴露出,目前的市场是为了满足少数人的某种对高价位房的心理需求为主的住房消费模式,资本左右了人们的消费行为。有钱人对豪宅大宅的追求,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在人前夸耀的虚荣心,豪宅大宅成了他们社会身份地位的象征,他们把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了生活的全部内容。很多中低收入阶层的人,在开发商的诱人广告的驱使下,也加入了对豪宅的盲目追逐中,为了人前显耀而借贷,沦为人前显耀人后受罪的“房奴”,在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