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高校的财务管理也面临着改革和创新。本文从高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着手就高校选择或建立适合的财务管理制度、寻求最佳的财务管理方法等方面对高校财务管理创新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市场经济活动的多样性使高校的经济活动也呈现出多样性,除教学、科研任务外,还有部分对外投资和从事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高校的快速发展,面临师资、教学设施紧缺、生源竞争加剧等问题,尤其经费紧张的状况十分突出。为了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壮大,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高校财务管理必须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管理的要求,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一)成本管理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没有进行成本核算与控制的积极性, 上至高层领导下至普通职工都普遍缺乏成本效益观念,缺乏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的动机。在日常业务活动中,成本控制不严,“跑冒滴漏”及铺张浪费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
1.高校的社会定位造成其缺乏成本核算与控制的外在压力
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不计算利润,只需进行简单的会计核算,其资财提供者政府、捐赠人及其他出资人也不要求取得经济回报,不要求获取相关的利润信息,这必然使高校缺少了进行成本核算与控制的外界压力。
2.高校教育经济效益的特殊性造成其缺乏成本核算与控制的内在动力
高校作为教育产品的生产者,其教育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受教育者知识的增长和劳动能力的提高,是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不断输送能够从事各种劳动的专门人才。高校教育产品的经济效益具有间接性、长期性和潜在性,这就使得高校在生产期间内无法用货币对其产品的经济效益进行直接地测算和计量,当然也就无法体现高校一定期间的经济效益和经济成果,所以认为进行成本核算与控制没有意义。
3.高校的发展目标使其忽视成本核算与控制
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其发展目标不在于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在于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如实现高校的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社会声望和影响力的最大化等。因为只有实现这些内涵因素的最大化,高校才能不断地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才能拥有充足的生源,才能筹集到更多的资源,才能保证其自身再生产流程的循环往复。而在现实中,这些目标必然会刺激许多高校偏向注重社会效益, 不计投入与产出,全面追求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社会声望及影响力的提高。高校不仅不会去考虑控制与降低成本,相反,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反而会不断加大投入,增加成本,甚至表现出教育成本最大化的倾向。
4.现行的资金管理体制制约着高校成本核算与控制积极性的发挥
近几年来,虽然我国对高校的资金缴拨方式进行了改革,对高校预算内(外)资金实行了统一收归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的制度。但这并未改变国家对高校核定收支、定额(定项)拨款(上缴)、超支不补的资金管理体制,相反,在财政部门对高校当年预算资金结余不结转下年使用的刚性约束下,各高校不是把精力放在控制和降低成本上,而是在努力地寻求如何尽早地将预算资金花完,有的甚至还有用完后再向财政部门要求拨款的心理,不断加大投入,不计成本,忽视效益。
(二)分配行为扭曲
近年来,面对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教市场新的竞争挑战,我国各高校都在积极谋求发展机遇,整合与优化资源,努力以深化内部分配体制改革为切入点,充分调动单位和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以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提升核心竞争力。但也应看到,我国高校收入分配改革在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取得实质性进步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绩效挂钩、效率优先”的分配原则不能得到贯彻,部门“小金库”损害整体利益问题相当严重等等。究其原因:
1.高校收入分配机制不科学、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校的收入分配机制尚不够完善,分配考核体系尚不科学、不合理,分配考核的过程流于形式,考核结果走过场,这必然造成高校分配行为很难兼顾效益与公平,分配不平衡当然也在所难免。
2.小集体利益驱动,财务监督与控制不严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调动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积极性,普遍采用分权的财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设立小金库,划分小集体,鼓励甚至纵容内部各部门、各单位利用学校资产搞创收,来谋求事业的发展。但这种小集体的预算外收入在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下很难得到有效的监督与控制,造成这部分收支完全游离于高校财务管理之外,这必然造成高校各部门、职工之间分配的不平衡、不合理。
(三)预算松弛
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校预算比较松弛,还存在着许多非理性、非科学和盲目性问题。如预算编制不严肃、经费安排不合理、控制不严、管理混乱、部门预算与校内预算不统一等等。究其原因:
1.预算的编制方法不科学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采用“基数+ 增长”的编制方法,这使高校经费预算只能增加不能减少,“赤字预算”现象普遍,而且还会受到各部门经费预算时互争基数的干扰,不能充分调动各级管理人员经费预算与使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弱化了经费预算的参与机制,从而不能达到合理配置高校有效资源的目的。
2.预算编制随意性较大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编制预算时,定额测定不合理,没有充分的基础资料,无科学的测定方法,无科学的项目投资取舍机制,对项目投资缺少总体和长远规划,只是停留在“纸上画画、口中说说、心中有数”的水平上,人为影响因素较大。
3.预算编制缺乏成本效益观念
由于缺乏成本效益观念,编制预算时没有考虑其合理性与科学性。
(四)财务信息失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加剧,高校财务信息失真问题越来越严重,如原始凭证失实,项目管理混乱,收入、支出、资产、负债、会计报表虚假等等,究其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从客观方面讲,高校会计制度改革滞后是造成高校财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如对收入和成本费用的确认,采用以现金是否收到或支出为标准的收付实现制原则,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高校应负担的全部成本费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高校隐性债务的财务信息;从主观方面讲,主要是高校会计人员素质较低、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内部管理混乱等等。
二、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为了更好地规范高校财务行为,科学配置资源,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高校财务管理必须从以下四方面加强改革和创新。
(一)更新高校财务管理观念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新的财务管理观念,如智力资本、科学生财、风险投资等观念。在工业经济时代,人们重视资金和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知识资本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资本,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知识资本包括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两部分,具体包括科技、管理、人才素质、专利、商标、商誉、软件和科技成果转让等。高校的财务管理要注重知识资本的开发、筹集和管理,要注重知识资本的使用效益,要注重对知识资本的监督与控制。这已成为未来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理财内容。
(二)建立积极有效的财务运行机制
高校财务机制的创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管好资金的源头,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金成本;二是建立资金投入效益保证机制,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三是建立活而不乱的资金循环机制,抓好资金的流程管理。
由于各高校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各高校财务运行机制也会有所不同,但不论何种情况,均应保证财务运行机制具有以下功能:一是自主经营功能。高校应建立起符合自身特色的法人理财模式,其机制应有利于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和风险收益均衡原则自主安排、自动运行其财务管理活动,保证其财务自主权的充分实现,并自主承担相应的财务责任和风险。二是自我调节功能。高校的财务机制应保证高校财务在整个运行过程中能够通过自我调节不断理顺高校内外各种关系,确保高校成为法人实体后能根据其面对的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作出及时而恰当的各种反应。三是自我发展功能。高校要有充分的发展资金,同时要有正确的投资决策和利润分配体系,以增强高校财务自我积累能力,保证高校有足够的发展潜力。
(三)建立健全财务组织机构
财务管理组织机构是财务活动的主体,机构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财务机制运行的效率。我国目前各高校大多采用以会计为核心的财务管理结构,其特点是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职能混合,在机构内部根据会计的核算功能来划分各子部门及岗位的职能。随着高校财务活动日益复杂、财务管理地位的日益提高,这种重核算、轻管理的财务机构设置已不适应高校财务机制运行的要求,为改变这种状况,应尽量把财务管理的功能单独设置出来。目前,可考虑在会计机构内部设立与会计并行的财务管理岗位,实行会计核算职能与财务管理职能的分离,将来条件成熟之后,可进一步设立完全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负责高校财务管理的全部事宜。这种机构创新将促使财务功能重心由原来的核算反映单一职能转移到校内校外资金运作,财务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以及为各级管理决策提供参考等复合职能上来。
(四)加强财务约束管理
办学体制转变后,高校财务管理活动的复杂程度空前提高,对高校内部财务控制实行流程再造已成当务之急。尤其是近年高校腐败现象有所抬头,且大多与对二级单位财务监管不力有关。因此,高校应在加强原有的收支两条线、资金安全管理的基础上,重点改革对二级单位的财务管理,加强新形势下的高校内部财务监管。建立会计委派制度,深入被监管方内部,获取相对充分准确的信息是加强财务约束管理的有效措施。校级财务管理部门可以利用自身权力优势,制定会计人员委派制,对二级单位实行会计委派,明确委派人员的职责权限、与校方及二级单位的关系。在制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时,应注意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改变原来只对一级财务部门及部分二级单位的部分经费实施控制的做法,对所有涉及财务工作的二级单位的所有收支均纳入控制对象及控制内容,禁止各二级单位乱收费、乱花钱、私设小金库,杜绝体外循环。二是统一性原则。改变原来的按经费来源不同而分别设立不同的内控制度及标准的做法,将财政性经费和创收经费在同一控制程度下实施控制。三是适当超前原则。内控制定者应审时度势,从被监管者角度出发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适当超前控制,以做到未雨绸缪,堵住监管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