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根据审计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借鉴国外的经验,从创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了我国的审计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审计国际化,现代审计教育创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审计人才培养的关键。笔者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审计教育现状和特点分析,指出我国在审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实现审计教育模式创新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对我国审计教育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全球化进程将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铸就了一个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大舞台,经济一体化成就了审计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加强审计教育是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所需审计人才的关键。目前审计理论体系经历了巨大的演变:审计对象从会计账簿转向财务报表;审计职能从查错防弊转向审核鉴证;审计性质从批判性转向防护性;审计方法技术用抽样审计代替详细审计,并强调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与评价,审计手段趋于计算机化。这种转型与发展,使审计教育必须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对此我们需从创新角度来重新审视审计教育。
一、我国审计教育主体及缺陷
我国审计教育起步较晚,其模式在较大程度上沿用财会教育体系的模式,但尚未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审计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审计教育主体是:a.高等院校和中等专科院校承担的审计和其他财经学科的普通学历教育和成人学历教育。b.各审计厅局培训中心及社会其他办学力量承担的审计人员后续教育。
(一)高校学历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1.教学方式落后。教学中主要以教师依照教材讲授知识为主,学生记录密密麻麻的笔记应付考试,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表现为:应试教育与能力教育、实务操作脱节,应试答案的唯一性与实务中诸多模糊性相矛盾,应试答案的个人行为与实务中多人行为相矛盾,思维模式呆板性与实务判断灵活性相矛盾。
2.教学形式单一。高校审计教育注重课本上规范性的内容,教师参与实践的机会不多,实践经验不足,不能广泛搜集资料、灵活引导,只是纸上谈兵;学生强记硬背规范性专业知识,缺乏实习基地进行现场学习,缺乏对具体审计项目的分析思路和审计方法的应用技巧。
3.教育内容陈旧滞后。1998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进行调整,审计学专业被并入会计学专业,目前审计学是一个《专业目录》外的专业,出版的审计教材许多与时代发展不相协调。如与国际审计准则和惯例接轨的内容教材中并不存在,体现了严重的滞后现象;虽有一些教材撰写了案例分析,但多数为审计过程及结果的叙述,考虑教学要求和教学规律不够,整体缺乏系统性。
(二)后续教育培训中存在的缺陷
虽然培训中心与高校联合举办各类中短期培训对审计人员更快掌握不断更新的审计和会计准则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不利因素,如教育资源过多地投入到审计、注册会计师考试培训中,而这种考试针对性和适用性差,受审计人员所在地域、经济条件、所学专业等因素的限制,反映掌握的新信息、新准则的水准不一;许多培训机构的办学力量薄弱,存在着师资缺乏、设备陈旧、管理经验不足等现象,甚至有些短期培训中心为了一些经济效益而带来负面影响。
二、国外审计教育特点
以美英德法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国家,对审计教育非常重视,归纳起来具有如下特点:
(一)对审计人员素质要求高。法国审计人员主要来自法国国立行政管理学院,限制审计人员的招收范围,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德国审计人员要求有大学以上学历,熟练掌握1~2门外语和计算机技术,熟悉两国以上的法律和文化及计算机系统,具备专业知识和领导才能。
(二)职业培训规定严格,形式多样。美国审计机构规定,所有在职人员两年内必须完成80小时的继续职业教育,培训中重视对可能遇到的重大偏离事项处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识别潜在问题能力和协调能力的培养;英国国家审计署内部每年举办100多期培训,还要求审计人员参加外部相关的培训活动,促进审计人员全面熟悉各行业的业务;德国内部审计师协会每年均组织120~130次研讨会,实现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
(三)设置教育基地,实行“双元制”教育。德国审计培训机构与企业和会计公司合作,一方作为培训基地;另一方作为实习基地,实行“双元制”教育,开展广泛的专业培训,帮助成员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审计要求,适应实际工作需要;英国鼓励与外单位进行人员借调和交换,交流的对象包括政府部门和各大会计公司,以保证审计人员获得广泛的实践经验,掌握配套技术。
三、现代审计教育创新模式
各国审计教育特点给我们以启迪,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审计教育模式,对我国审计教育在教学和培训方面的改进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案例教学是审计教育创新的方式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于1921年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HBS),主要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入案例教学法。审计学是综合会计、税法、经济法、财务管理等实用性课程的学科,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运用就是通过剖析审计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增加教学中的认知及感悟水平,加强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判断力、表达力和协调力,变抽象空洞为真实具体。对此我们提倡以审计案例讲授为主,将审计理论融入审计案例中,通过对审计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总结归纳审计理论,启发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高超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如香港会计师推行的《专业资格课程》考试计划(the HKSA new Qualification Programme)“并不侧重考生知道些什么。我们所设计的考试程序最重要的目标是测试考生如何运用他们所掌握的知识”。
(二)建立高校与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培训基地是审计教育的创新形式
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审计教学创新关键在于教师本身所具备的实际操作素质,没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很难把课讲活,德国的“双元制”教育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学校企业联合办学,学校可以以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为实习基地,允许教师兼职在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业务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帮助教师将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融于教学之中。例如教师可以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程序编制教学进程,设计被审计单位的背景资料、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等。按照审计准则规定的程序进行指导性操作,做到理论和实际充分结合,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判断力。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教学研究及实践表明,扎实的理论加上实践及研究的训练等于创新。
(三)国际认证考试与高校审计教学相联系是审计教育内容创新
目前我国政府与各国政府间的教育合作项目日渐增多,许多国外审计资格考试也在国内进行,如1993年加拿大政府与我国多所大学合作培养加拿大注册会计师(CGA);1998年中国引入世界各国唯一共同认证的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以及内部控制评估师(CSA)和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的职业资格认证,这也是我国培养国际复合型审计人才的重要措施。在此大环境下,我国应借鉴并吸收国外成熟的教育方法,及时调整审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改变我国审计教育在内容上的闭塞、呆板、单一,将国外成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融入我国审计教学之中,体现我国审计专业教育的特色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目前清华大学会计系本科教学的必修课中已选用了CGA的12门课程,并成为清华大学会计课的核心课程。因此,国际认证考试与高校审计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仅可以促进国内外教育上的相互融合,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国际审计状况,掌握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技能。
(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审计教育的创新措施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现代审计教育的根本目标,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是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审计人员应有的素质。
1.创新思维。它包括适应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综合理解力。在教学中可采用模拟演示的方式,开发学生潜意识中的推断力,培养实战经验,对不同审计对象的特殊情况做出合理的自主判断。
2.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是现代审计的关键,但它是基于对审计准则的了解和把握,对此可以在审计课程的设置上融入对国际审计准则和惯例的讲解分析,提出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以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导,使其形成自己的见解,培养应对全球经济条件下解决复杂经济事件的创新能力。
3.严谨的表述力。审计结果最终以报告的形式表述,规范性的语言表达、准确的数理计算、正确的结论可以充分显现审计人员的能力水准以及适应复杂的审计环境、处理特殊事件、驾驭审计全局的能力。
(五)加强后续教育培训管理是审计教育创新的保证
审计后续教育培训期限较短,具有可以取长补短、机动灵活的特点,可以分不同层次、不同经验水平进行教育培训,也可以利用教育信息网络进行培训,突破地域、语言、设施的束缚,确保新的审计知识得到更好的运用;同时与企业内部审计和会计师事务所相互联系,沟通信息,加强师资力量培养,有效提高内部管理机制,树立审计品牌形象,保证并拓展审计教育创新模式。
总之,审计教育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家审计署署长李金华指出:审计创新是今后审计发展的推动力。为建立适应为全球化经济服务的高素质、专业性审计队伍,对审计教育模式的创新不仅需要而且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