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提出一些粗浅的见解,以期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改善和发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有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如房产、土地、交通工具、办公家具等以提供服务为目的的实物资产。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在管理体制上,一直沿用1995年国家确立的“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在会计核算方面,行政单位采取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外也采用收付实现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管理职能的进一步转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问题日益突出。
首先,单位之间资产占有不均衡,无法实施统一调配。由于资产的购建掌握在各单位手中,造成资产实际占用权、处置权等全部掌握在各个占用单位,要进行跨部门、跨单位的资产配置很难操作,从而造成各单位之间资产的占有严重失衡。如办公用房,有的单位多余闲置或出租,有的单位则全部靠租借。其次,资产闲置浪费严重,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措施。资产低效使用的问题严重,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现象;在资产购置上存在随意性乃至盲目性,赶超消费浪潮,追求“高精尖”、“功能全”,提前更新,使大量尚能使用的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对资产进行保养、检修、维护不及时,致使许多资产无法继续使用或超常规、破坏性地使用,造成设备快速老化,影响了资产的使用效果和寿命。再次,资产的无序使用状态加剧了单位之间的贫富不均,影响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由于各单位不平等地占有国有资产,并把它当成自己的“自留地”、创收的“小金库”,从而造成员工待遇差别过大。这不能不说是滋生腐败的原因之一。因此,目前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不论是宏观的制度建设,还是细节上的具体操作层面,都难以适应资源节约、经济增长的市场经济的需要,无法满足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必须进一步深化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管理意识上的误区是其存在的内在动因
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效益意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非经营性资产,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是不可计算效益的资产。二是缺乏管理意识。认为有剩余房产和土地的单位毕竟是少数,能拿出来用于经营的资产也有限,没有多少收益可言,何况在财政拨款不足的情况下,有点收益作弥补也是可以理解的,管不管无所谓。三是缺乏责任意识。认为单位购建资产超预算甚至无预算的欠款、借款,不违反财经纪律,造成的缺口也将由财政承担。四是缺乏社会意识。认为国有资产是大家的资产,谁占用就是谁的资产,本位主义、利己主义是其存在的思想根源。
(二)管理机制方面不健全
管理体制上的缺陷,导致产权制度不明、所有者错位。现在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名义上是“国家所有,单位占用”,但实际上变成了单位所有,政府管理部门缺乏主导能力。由于“部门使用”就等于“部门所有”,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都在追求最大化占有资产,希望财政多拨款,多置产,导致部分单位旧楼不退,再盖新楼的情况发生。如果产权还是归在各个部门名下,那么实施资源整合与共享共用,提高资产使用效能,控制腐败都将难以奏效。
管理制度不完善,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乏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国有资产如果按性质分,可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自改革开放以来,从上到下,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十分重视,各地都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其重点和目的是如何搞好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保值增值。而对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的管理,仅仅是制定了一些规范和办法,如建立了产权登记制度、统计制度、“非转经”评估处置办法等,且不少管理办法流于形式。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特别是对其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实际上是处于“盲区状态”。
(三)会计核算与监督不到位
1.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缺欠。实行收付实现制,对固定资产不提取折旧,无法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其财务状况及运营效果,难以真实、准确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成本耗费与效率水平。从而引起资产配置不合理、闲置浪费及低效使用等诸多问题。
2.会计核算不健全。固定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重购建轻管理”的现象较为严重。多数单位仅登记总账而不设明细账,外单位调入或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入账,调出或毁损报废的固定资产也没有及时销账,致使账实严重不符;许多资产的账面价值因历年没有核对调整而无法确定,特别是一些单位的房产长期没有体现其账面价值。
3.会计监督缺乏力度。长期以来,国家把财政收支情况作为监督的重点,而对财政投入所形成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实物资产监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多数单位没有设置专职部门或人员具体负责实物资产的管理,导致使用管理职责不清、出租及处置随意、资产流失等问题的产生。
三、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动态管理
必须要对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在清查中将查账与查物相结合、公示与举报相结合,切实摸清家底,在此基础上,对所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进行评估。以清查评估数据为依据,由财政部门统一进行产权登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动态管理信息平台,对资产的购制、调配、报废及处置注销等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管理。
(二)引入权责发生制,加强会计核算与监督
无论是政府执政,还是提供社会服务,都不能忽视对资源的耗费。有条件的采用 “权责发生制”,对固定资产提取折旧,推行实物费用定额制度,正确核算其运转过程中的资产耗费,这些措施对遏制奢侈浪费,降低行政服务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三)采用“财政集中管理,单位授权使用”的方法,建立适合本地区的管理体制
在现有的多级次政府体制中,乡(镇)也是一级政府级次,但是这一级政府级次可以不再设立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因为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及政府几次改革试点的推行,乡(镇)一级的财政大多数都直接或间接纳入到县(区)级财政管控中。因此,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最低层次是县(区)级。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严格按照“财政集中管理,单位授权使用”的方式,由政府部门集中管理,单位授权使用。
(四)完善相关制度,加大监管力度
制定资产出租管理制度,特别是门面房的出租,应纳入财政统一招标。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多是房产、土地等,具有较强的增值性及良好的成长性。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门面房的出租期限不一,10年、20年、30年均有,有的竟达50年之久;租金的收取具有较大的随意性,难以避免管理上的漏洞。笔者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有关资产出租管理制度,出租收入纳入预算,制定资产处置制度。财政部门对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拍卖,没有设立拍卖行的地方暂由财政部门统一按拍卖程序进行处理。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还要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处置。
总之,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需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转变管理理念,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实行“财政集中管理,单位授权使用”,引入“权责发生制”,加强和完善会计核算与监督,才能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改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