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会计重构,在当今社会有理论意义,更有现实意义。而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属会计重构的代表性理论。本文从会计重构的角度,解析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理论的共性和差异,旨在探求会计发展趋势,加速会计创新和发展的进程。
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作为相对独立的创新理论,两者有差异,又有共性。充分认识这两种创新理论的差异和共性,有助于准确把握会计创新的方向,加速会计发展的进程。
一、价值链会计与网络会计的共性
价值链会计与网络会计,一致认同未来会计的全面性、多样性、实时性、协同性、动态性、自动性、开放性、资源共享性等多重特性。这一现象值得人们更深入地探究两者的共性以及产生这些共性的内在必然性。
本文从会计重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整合、会计空间、会计时间四个方面分析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的共性。
(一)同属会计重构理论
会计重构,又称会计再造,是依据当今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信息经济的客观需要,通过对传统会计的扬弃,构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与信息化相匹配的数据处理、存储以及信息应用机制,以实现会计工作的重心转移和管理工作更进一步的深入和精细化。
会计系统之所以需要重构,是因为脱胎于工业时代的现行会计,在当今的“后工业时代”暴露出了整体性、系统性的缺陷。会计系统的局部维护和完善已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现存的问题,只有通过会计重构才能使之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是代表性的创新理论,更是会计重构的尝试和探索。
首先,两者的理论体系与现行会计存在整体性差异。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对会计属性、地位、作用、目标、对象、主体、职能、原则、信息系统构架等问题进行体系化研究;两种会计创新理论对当今会计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并较为完整、系统地提出了全新的理论构架。
其次,共同提出了全新的信息系统模型。这一信息系统模型概括为:将原有的凭证处理起点转化为事件驱动模式;突破原有会计主体局限在企业群(价值链企业集或虚拟企业)的基础上按“三库论”理论构建系统。这一信息系统模型彻底修正了“模仿手工会计”的传统思路,完全按照信息化的需要确立了全新会计数据采集、加工、存储、传输以及信息使用机制。
(二)共同蕴含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整合
会计重构以继承现行会计的优势为前提,以现有会计体系为基础。因而,将当前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按信息化的要求进行整合,是会计重构重要的组成部分。
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共同具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整合特征。主要表现在:
首先,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数据处理的基本模式是事件驱动,以“事件”为起点,利用对“事件”多重属性的记录,全面反映经营活动,其“全面”,含义有二:其一,空间范围的“全面”;其二,时间范围的“全面”。可见,两种创新理论描述的会计信息,既包含管理会计的信息又包含财务会计的信息;两者诠释的会计,实质上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信息的统一体。
其次,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中系统模型的共性表现为:以“源数据库”为基础的数据采集子系统、以会计知识和方法库为基础的数据加工子系统以及信息用户依据个人需要主动制定和提取信息的输出子系统。这一系统处理“全面”的会计信息。它实质上是一个“数量”管理信息系统,当然应包含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
再次,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诠释的服务对象,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所有信息用户,是整个会计的信息使用者,既有财务会计的信息使用者又有管理会计的信息使用者。这也体现出两种创新理论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整合。
可见,伴随着企业流程再造产生的价值链会计或网络会计实质上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体。
(三)会计空间理念趋同
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的共性也表现在对会计空间的拓展,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会计主体的重新定义。价值链会计的会计主体范围是价值链,而价值链有企业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之分,外部价值链实质是利益相关的企业集合。可见,价值链会计的主体,“不仅立足于本企业,而且扩展到范围更广的价值链联盟”。网络会计则是围绕电子商务及虚拟企业否定了现有会计主体假设,将会计信息空间延伸到企业之外。
价值链联盟和虚拟企业均是为了共同利益结成的竞争同盟。这种同盟产生的根源在于,单个企业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形式共享资源、降低成本,分享整个同盟在竞争中获得的优势利益。可见,企业同盟的产生、发展具有科学性,将会计主体由单个企业扩展到企业集合具有必然性。
2.会计向管理的深层次渗透、延伸,通过会计、统计和业务管理整合,形成量化管理信息系统。在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中具体体现为会计信息的多样性和全面性。两种新的会计理论一致认为:会计信息在内容上“包括货币信息与非货币性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定性与定量信息以及相关的社会责任信息、分部信息等按照重要性原则披露的信息。”
可见,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诠释的会计信息具有原会计、统计、业务管理等方面信息整合的特征。会计系统整合企业管理中全方位量化管理信息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首先,如今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经营状况和竞争实力,制约了信息使用者的有效决策。其次,将数量管理信息全面集成一个系统可以有效解决因部门职能分工引发的低效率问题。再次,管理信息全面集成可以有效解决数据“冗余”和信息“孤岛”问题。
(四)会计时间理念趋同
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对于会计时间的认知具有相同的理念,具体表现在实时会计和会计分期多元化两个方面。
1.实时会计,可概括为会计信息实时报告系统、经营管理活动的实时分析、评价和控制系统。实时会计是当今企业管理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客观需要,而网络技术和信息化为这一需要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支撑。因此,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无不把实时会计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
“价值链会计所提供的及时性信息保证了企业对于价值链各个环节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控制,并及时做出相应决策,以保证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协调一致,从而确保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因此,价值链会计的“核心是对企业价值链的实时控制和管理”。
网络会计则通过对会计数据处理和经营活动协同的研究,透过对企业内部协同、供应链协同和社会其他部门协同以及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协同的分析,较为具体地探讨了实时会计的基本原理。
2.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的时间理念,使会计分期呈现多元化趋势,即实时会计信息、不定期或时间上“不等距”会计信息和定期会计信息共存机制。
实时会计信息,将在未来的会计系统发挥重要作用,但它无法取代其他信息机制,而是和其他信息机制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
首先,以会计年度为基础的定期会计信息机制有着其他会计信息机制无法替代的作用。第一,就经营管理而言,按年度组织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惯例不会因实时会计的出现而动摇;而按年度组织经营活动必须有相应的定期信息机制。第二,就明确“受托责任”而言,定期会计信息机制与社会审计关联,即年度会计报告由注册会计师签证,是确保会计真实性的必要条件;而实时会计难与社会审计关联,若没有定期会计信息机制作为补充,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将受到质疑。
其次,不定期会计信息机制存在的主要根基,在于围绕“项目”而出现的“虚拟企业”。这些企业按“项目”周期组织经营管理活动,“项目”的周期决定了“企业”的存续期间,适合采用实时会计加不定期的信息管理模式。
二、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的差异
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互独立、自成体系,其表面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本文仅从会计观、会计重构基础、会计重构逻辑、会计重构风险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会计观不同
长期以来,会计界存在着不同的会计观:会计信息系统论和会计管理系统论等。会计信息系统论围绕系统的基本功能,侧重从信息处理技术角度通过对硬件、软件、人员、规范和会计数据的研究,阐释会计系统由数据采集到信息输出的变换过程。会计管理系统论,强调对经营活动的规划、控制和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相关的信息处理研究,说明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
价值链会计,将企业的价值增值活动过程视为一条锁链,认为各价值链环节中具体的价值活动是会计对象,信息处理机制是价值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在价值链会计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始终以管理活动作为核心内容和突出的重点,因此,它是“会计管理系统论”的具体体现。
网络会计,顾名思义,突出的是信息处理技术;整个理论体系以会计数据处理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基础,透过对当今会计缺陷揭示,阐释未来会计的目标、信息特征、会计确认、计量及企业报告的机制。因此,网络会计是“会计信息系统论”的具体体现。
(二)会计重构基础不同
任何一门科学,归根结底都来自于社会实践并服务于社会实践,从这一意义分析,所有科学的基础都是社会实践。但由于科学理论的相对独立性,会形成有的科学直接以理论为基础构建,而有的直接以社会实践为基础构建。
价值链会计的理论基础是价值链理论,价值链理论是这一创新理论的依托。价值链会计的目标、主体、对象、职能以及信息系统构架等等,无不是以价值链的理论基础,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而形成的。
网络会计理论与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广泛应用相伴而生。有的研究者甚至把它归属为电子商务的组成部分,依据网络技术应用和电子商务的现状和未来来揭示当前会计不足和局限;依据信息技术引发的管理理念革命来阐释会计管理模式的发展前景。
可见,价值链会计的基础是“新理论”,是从新的管理理论出发结合现实需要而形成会计重构;而网络会计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它是从电子商务和现实需要出发,通过吸纳新的管理理论而出现的会计重构。
(三)会计重构逻辑不同
价值链会计的起点是价值链理论;网络会计的起点是电子商务。起点不同,决定了两者重构过程中的不同逻辑。
价值链会计,以价值链为基础重新设计企业流程和管理体系;其会计系统重构主要包括:划分企业价值链,分解价值增值环节;确定链环对象的相关属性、方法、消息和事件;建立价值链环对象的绩效评价体系;改善对象的目前状态,不断协调和优化企业价值链,以促进整个价值链同盟的利益最大化。
网络会计通过分析当今财务会计理论缺陷以及信息处理的局限性,根据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发展的趋势,探求会计发展的规律和必然性;通过丰富财务会计职能、方法,促使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通过“无纸办公”和数据处理自动化,到达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协同,以及企业内部、企业与往来单位、企业与社会相关经济组织的协同,以此为基础重构新的会计体系。
(四)会计重构风险不同
会计重构风险是指会计重构的可行性或会计重构由“理论”转化为“现实”的复杂程度和成功的几率等。
会计重构的非结构化特性使其存在的风险难以系统、精确地评估。但有关企业信息系统重构风险评估的研究,曾提出了五个评价指标:重构需求的满足程度系数、正确性系数、收敛性系数、混乱度影响系数、实施风险系数。这些风险估计指标,有助于引导我们审视会计重构风险。
本文无意对会计重构风险做出精确评估,而仅是从原则上分析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由理论转化为实践应用,这一过程中蕴含的风险大小存在差别。
有理由认为价值链会计重构风险会超过网络会计:
首先,不同的重构基础蕴含的风险大小不同。价值链会计的重构基础是价值链理论,而价值链理论带有宏观经济学的特征,其理论的科学性建立在许多假设之上,能否指导企业管理的微观实践活动还有待于经过实践检验,倘若其中存在瑕疵将严重影响价值链会计的科学性。而网络会计的基础是电子商务,尽管尚不完善但毕竟现实存在,所以,这种以现实为基础的会计重构风险相对较小。
其次,重构的复杂程度不同蕴含的风险大小也不同。价值链会计重构成败的关键之一,在于价值链环划分及由此引发的组织机构问题。抛开完整的价值链,仅就一个核心企业内部而言,一方面,需要按价值增值链环和非价值增值链环确立责任中心,并以此为基础确立“部门”组织;另一方面,还需要按“业务管理——中层管理——高层管理”确立部门组织。这样,若把按业务(价值链)流程确立的部门组织视为一平面图,再加之上下级垂直部门组织的事实,则价值链管理的部门组织形式表现为三维的立体结构。这实际上使企业组织复杂化,若再考虑到企业外部价值链的相关组织问题,实际上扩大了价值链会计重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