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结束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并存的历史,在新的会计环境下,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院校,应充分认识通过会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更新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在会计教学改革和各项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中,突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培养创新型会计人才,促进创新型社会的系统工程建设。
2006年财政部发布的新会计准则,在深度和广度上均超过了1992年的会计改革。在2006年会计改革之前的会计教学中,基本上是与1992年颁布的“两则两制”和2001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相适应的,2007年新会计准则在我国上市公司施行后,结束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并存甚至“两张皮”的历史,与之相适应会计教学也必须加快改革。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设置与会计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创新,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
一、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深化会计教学改革、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新会计准则实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要求深化会计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会计人才
新会计准则体系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化的需要,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从经济发展的宏观层面分析,新会计准则有利于我国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有利于健全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对上市公司则影响其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以及利润分配的核算,并将对不同板块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对税收的影响看,新会计准则与税收确认、计量的原则及方法上的差异,表现在不同的业务上,有的扩大了,有的缩小了,从而对税务干部的应对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量。因此,在新的会计环境下,会计教学必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改革和更新,以新会计准则实施为契机,把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二)新会计准则实施对我国会计业的影响,要求加快创新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无论是上市公司、一般企业的财会人员、审计人员、中介机构的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从业人员,还是相关监管机构以及报表使用者,都应该以新会计准则为准绳进行职业判断,必然要求会计业界整体执业水平的提升。新会计准则有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不仅数量倍增,而且许多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有所变化或复杂化,影响企业财务数据的形成和财务软件的升级。财会人员必须加紧学习和“充电”才能适应,才能通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否则将会被淘汰。即使你是公司的财务主管和财务独立董事,如果不能清晰理解新会计准则,也会影响他们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纳税情况的判断。新会计准则运行后,企业在招聘新的财会人员、经济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中介机构在录用从业人员时,也会以新的标准来衡量各类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的素质。可以预料,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为创新型会计人才的就业迎来春天,给毕业生带来良好的机遇。这些都要求会计教学内容加快更新,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素质的会计人才。
二、以新会计准则为蓝本,全面、系统更新会计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以新会计准则为蓝本组织教学,但并不是对新会计准则照抄、照搬,会计教学要符合教学的规律和特点,通过更新会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将新会计准则的理论研究新成果及时应用到会计教学中,传递创新信息
新会计准则引入的许多新观念、新思维,正在影响或改变着原有的会计理论。理论是实践的向导。一方面,会计课教师要深入学习理解新准则,以新准则的要求更新会计理念和知识结构,与时俱进,加快提高会计理论水平和应用新准则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把加强会计理论研究作为提升会计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要吸收他人对新会计准则研究的新成果及时应用到会计教学中去,提高教学质量。
(二)在会计教学中全面反映基本准则的变化,从会计准则的动态性和创新性方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会计准则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部分组成,具有全面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创新性。基本准则在会计准则体系中起着统驭作用。将新旧会计准则比较,要把新基本准则在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计量、各个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确认、财务会计报告等方面的变化全面反映或讲授出来。
(三)系统阐述新具体准则的新概念、新方法,通过更新会计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创新素质
新具体准则使用了许多新概念、新方法,并对一些经济业务重新定位,这些内容在会计专业编写的新教学大纲和教师的教案中要得以充分反映。例如,长期股权投资的重大变化;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计量更加严格,减值损失的转回受到限制;金融资产的核算更加系统和全面;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注重商业实质;债务重组的定义更加严谨,会计处理更加务实;对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有较多限制;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更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资金成本;无形资产概念与会计处理的突破;生物资产准则对与农业相关的生物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统一规范;股份支付准则明确了对职工的股权激励;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发生了重大改变;财务报表列示的项目发生变化,编制要求更加明晰;公允价值的应用;金融风险的披露更为直接和透明;货币时间价值得到体现;对特殊行业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披露做出专门规定等等。新具体准则蕴含的信息量之大,足以体现此次会计改革的力度和深度。教师在授课中,应透彻分析新准则改革的合理性,并根据学生已有基础知识和接受情况,把握重点、难点,有理有例,详略适度。
(四)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设计的账务处理方法贯彻到企业会计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激发其创新热情
应用指南对每项新具体准则的诠释既简练,又突出了重点。应用指南上列示的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涵盖了各类企业的交易或者事项,与原企业会计科目相比,在科目名称上做了部分调整,在数量上也有增减,科目分类中增加了共同类会计科目,体现了统一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反映了新准则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原则和要求,使人耳目一新。一张新会计科目表在手,就可以浏览各类企业的全部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克服了原企业会计制度中不同行业会计科目和会计处理方法不便于通晓的缺陷,有利于会计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有利于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应用指南的实用性很强,为学生在实践环节进行仿真模拟和全真模拟提供了依据。因此,在教学方法更新上,应革除“满堂灌”的弊端,减轻课内、强化课外,加强实践环节的应用,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激活创新热情。
三、实现课程资源优化配置,创新会计课程体系设置,将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系统化、常态化
按照新准则体系规范的内容不同,可以将新准则划分为确认计量准则、一般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特殊行业准则、报告与披露准则等几大部分。这些内容涉及会计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分析、会计理论专题、金融会计、证券会计、国际会计、税法、会计案例分析、审计案例分析等多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如何将新准则体系的丰富内容分门别类地纳入不同课程讲授,整合、归并有密切联系的交叉与重复内容,并使之构建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不增加课堂讲授时数,甚至在原来基础上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实践教学时间的情况下,实现课程资源优化配置,达到教学改革的目标,是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一)树立明确的课程建设规划指导思想
会计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应体现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编写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把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配置,促进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建设。
(二)体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把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纳入教改系统工程
与新会计准则相适应,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应结合院、系的管理与培养模式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培养对象进行,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全面统筹,减少重复,协调安排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内容。使课程体系科学、合理,把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纳入教改系统工程,实现常态化。
(三)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加大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操作性课程的分量,提高学生的创新工作能力
鉴于会计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要依据新准则,及时更新财务软件,进一步加强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手工模拟实验室建设,完善实验室的实用账、证、表、卡及其它实用资料,加大各项实验的投入,积极拓展实习的种类和实验的范围,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展单位会计制度设计实验,并保持校外实习基地的稳定性和先进性,把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训有机结合起来,顺利实现由仿真模拟向全真模拟的转化。
(四)正确处理课程体系的相对稳定性与适时修订的动态性的关系
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化,源于企业经济业务和创新活动的日新月异。会计作为核算和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一项管理活动,也必须不断完善和改革。新会计准则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其内容的修改和增添是客观现实的需要,在会计教学改革中,课程体系建设也要处理好相对稳定性与适时修订的关系,形成动态的系统,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五)新课程体系设置要有前瞻性,既考虑会计的国际趋同化需要又不失中国特色
新会计准则在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大背景下,又结合我国实际,保留了一定的差异,显出中国特色的成分。新课程体系设置也应具有前瞻性,既要反映国际会计的发展方向,同时又要有特色课程,能够引领会计实务。
新会计准则不仅影响会计理论研究,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和改变着企业会计实务处理方法,从而使原来教学中应用的许多案例的会计处理方法随着新准则的施行而废止,这就要求在会计教学中必须投入大量精力调研、收集新准则实施后企业会计实务新案例,充实教学内容,通过案例教学课程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出会计学科的特色。
四、培养创新型会计人才,促进创新型社会系统工程建设
会计处理的政策性、规范性、统一性都比较强,但不能因此而束缚会计工作者和会计专业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与创新能力的发挥。创新是一个青年学子持续发展进步、回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不竭动力。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把学生的创新潜质调动起来,发挥能动作用,使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创新思维的学习方法,使创新意识深化到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中。在国家大力倡导的学习型、创新型社会中永不落伍。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创新活动层出不穷,为会计的创造性工作提出了现实需求。当大家对新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形成共识时,就可以制订对新经济业务计量、确认和报告的新规范,使之增加到会计准则的行列;当企业会计实务中产生更科学的会计处理方法时,则可以对准则的应用指南进行修订,使其体现实务中出现的新的更科学的会计处理方法。近几年大家都目睹了会计政策的多变就是明证。
要在多元化经济和新规则不断产生的法制环境中培养会计人才。其创新素质至少表现在,即使未来出现了新会计准则没有涵盖的新经济业务,也能够进行职业判断和处理,并拥有新业务准则制定的话语权;敢于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竞争,有原始创新的勇气,在条件成熟时,也让别国与我国会计准则有接轨的信心。因此,在制定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课程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实习环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及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中,除了要求达到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目标外,还要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根据目前的会计教学现状,应更注重创新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更注重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国际化所需人才的培养;更注重会计的双语教学,形成理论讲透、案例新颖、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储备并产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