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引入产品模块化和组织模块化思想,提出:无形资产本身的模块化和无形资产载体的模块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对评价者的主观评价也有着不同的影响。这种思路无疑有助于加深对无形资产的理解,并推进了无形资产评价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逐渐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资源。现在,公司的无形资产是公司成功的关键,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实践中,企业的经理人员对有形资本的会计处理方法、财务报表和有形资本的管理等可谓驾轻就熟,但对知识资本、组织资本等无形资产却知之甚少,企业的管理者往往沿用习惯的有形资产管理思维来看待企业的无形资产。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无形资产常常分布、镶嵌在企业的员工、工作流程、信息网络中,不易看见和记录,其价值难以被计量。为此,学者们已经提出多种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思路。
安德里森和蒂森(2000,p38)对已有的无形资产测量方法做了简要评述,他们认为,各种价值测量方法存在以下缺点:在不同的指标间几乎没有任何联系;过于独立地去考察每一项无形资产,而实际上无形资产的优势总是相互加强;没有很好地说明各种无形资产对于公司过去和未来成功的重要作用。简言之,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无形资产的非物质性、动态性、异质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使得无形资产估价本身成为一项多重性的价值评估工程。
长期以来,研究者试图以定量的方式对其做出评估,会计领域的学者更是一直尝试着遵循会计汇报框架的情况下建立企业的无形资产账户(曾洁琼和陈君宁,2006)。与此同时,人们注意到,鉴于无形资产自身的特点,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价从来都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在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无形资产的模块化特征,原因是很明显的,如上文所说,无形资产并不是以单一简单的状态存在,其价值常常取决于其是否能够与其依存的载体一起被分割出来,这就是无形资产的模块化。笔者的观点是,在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中,评估者的主观因素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财务数据等量化指标提供给评估者一个评价的参考,但最终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还取决于评估者的主观判断,无形资产的模块化程度直接影响着评估者对无形资产价值的主观评价。
二、无形资产价值评价简述
现有的无形资产价值测量方法可以分为三类:总体评价方法、分项评价方法和系统评价方法。笔者对这些方法稍作介绍,并阐明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最后揭示这些方法中评估者主观性的潜在内涵。
总体评价方法是对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总体进行计量和评价。其基本思路是,通过从企业总价值中减去非无形资产价值来计算无形资产价值,并通过各种财务指标来进一步衡量无形资产价值。此方法认为公司价值由三部分构成,其基本公式是:
企业价值=金融资产+实物资产+无形资产
属于总体评价方法的有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托宾Q、无形价值计算方法(CIV)、经济增加值(EVA)等。经济学家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大多采用此类方法,Atkeson & Kehoe(2002)采用此方法测量了上市公司的组织资本。总的来说,总体评价方法将无形资产作为一个黑箱,不能分析各类无形资产的内在机理和价值特性,测量结果难以为无形资产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资产评价的作用除了提供资产价值的记录外,更重要的是对资产的质量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于是无形资产分项评价方法应运而生。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无形资产具有不同形式,不同形式的无形资产有着不同的性质、介质和特征,因此,可以将各类无形资产按照一定的准则加以分类,对每一类型进行分别计算,最后加总,就形成企业无形资产总值。从本质上讲,无形资产分项评价方法侧重于会计计量思路,它将各类无形资产视为可以分离的并列要素,公司价值也可以通过简单加总计算得到。但是,无形资产的价值创造是一个动态过程,各类相互重叠式的不同类型无形资产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因而无形资产总体价值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加法运算过程,其对公司价值的贡献具有杠杆作用。此类无形资产评价方法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平衡计分卡(BSC,卡普兰和诺顿,1992)。这就是无形资产系统评价方法。
对管理者而言,上述三类方法都有可取之处,也都有着不足之处。第一种方法,它将无形资产视为给定,不考虑其内在机理。同时,对企业价值评价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话题。上市公司的价值可以用市值来判断,对于大量非上市公司而言,企业价值本身就难以判断。进一步讲,无形资产全面评价是一种静态分析方法,它关注的是存量,而忽略了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的期权价值。按照无形资产系统评价方法的观点,无形资产对公司价值的贡献具有杠杆作用,这种杠杆作用表现在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的增长期权,学者们已对此做了大量论述(Kogut & Kulatilaka,2001;Kylaheiko et al.,2002;庞东和杜婷,2004)。从上文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与第一种方法比较,无形资产的系统评价方法还吸收了无形资产分项评价方法的思想,其关键之处就在于对无形资产的分类以及作为分类基础的指标体系。在无形资产系统评价方法中,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被结合起来使用,这就意味着评估者的主观性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非财务指标的打分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来进行。
基于上述思想,安德里森和蒂森提出了他们基于竞争力价值的无形资产测量模型。他们的思路是:首先鉴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后把企业的竞争力分解在无形资产中。安德里森和蒂森假设,如果企业的经营者能够以某种方式评估每项核心能力,对每一类产品组所做的贡献,那么他就能把毛利科学地分配到不同的核心能力,以便看看哪项核心能力产生的影响最大,其计算模型如下所示。
Vcc=[∑GP×(1+P)t/(1+i)t]×R,t
=1…s
Vcc=核心竞争力的现值
S=时间卡度(以年为单位)
GP=年利润
P=未来的潜力(以百分比表示)
R=健康力系数(以百分比表示)
i=资本的成本
在上述模型中,两个关键的主观评价指标就是P和R,P代表着经营者对该项无形资产内涵增长期权的判断,R代表着经营者对该项无形资产稳健性的判断。需要指出的是,采用主观评价来做出成本或价值判断是管理者在实践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卡普兰(2005)在阐述他的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时指出,公司可以通过估计的方法获得其所需要的参数,只要达到近似准确即可。
上述分析表明,在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价中,评估者的主观评价扮演着极其关键的角色。主观评价受多方面的影响,个体对风险的偏好、对未来的预期、对待无形资产的态度等,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无形资产的稳健性对评估者主观评价的影响。笔者引入模块化思想来对此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三、无形资产主观评价中的模块化思想
有形资产的物质形态首先意味着该类资产的稳健性,它不会因为某个人的离开、某个流程的修改就发生较大的变化,它可以在不同的拥有者之间进行转移。相比较而言,无形资产在流动性上就差很多。基于此因素,在企业并购中,尤其是依赖于人力资本的企业并购中,能否保持无形资产的完整性已成为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随着评估者对保持无形资产完整性程度的评价不同,在并购中对无形资产的股价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典型的就是我国国有企业转让中的无形资产定价(汪海粟和文豪,2006)。
该如何理解无形资产的稳健性与完整性呢?这里引入模块化思想来阐释。最早问世的系统研究模块化理论的著作是鲍德温(Baldwin)和克拉克(Clark)在2000年发表的《设计规则:模块化的力量》。何谓模块化?模块化是一种特殊的设计结构,其中参数和任务结构在单元(模块)内是相互依赖的,而在单元(模块)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对任何设计来说,单元间的独立性和相互依赖性可以通过设计或任务矩阵来确定(鲍德温和克拉克,2006,p77)。也就是说,“模块”是指半自律的子系统,通过和其它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将一个复杂的系统或过程按照一定的联系规则分解为可进行独立设计的半自律性子系统(模块)的行为,可以称其为“模块分解”。按照某种联系或规则将可进行独立设计的子系统(模块)集成起来从而构成更加复杂系统或过程的行为,可以称其为“模块集中”。
鲍德温和克拉克所说的模块化指的是模块化设计和模块化制造,可以将其称为产品模块化。Sanchez和Mahoney(1996)认为,产品的模块化导致了组织的模块化。当产品由可互换组件构成时,产品设计流程所涉及的各类部门松散耦合(loosely coupled),自治运行,并能被较为容易地重新配置。Schilling和Steensma(2001)证实了上述观点,在某些产业(如信息技术产业),一体化的层级组织正在被非层级的实体取代,即模块化的组织形式。他们认为,这些各自独立的组织模块建立了三种松散的耦合:契约生产、可替换的工作安排和联盟。更进一步,青木昌彦等认为,现代企业进行的拆分、权力下放、部门精简、加强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事实上就是“组织模块化”的过程。基于模块化思想,Langlois(2002)提出了企业的模块化理论(a modularity theory of the firm)。Langlois将模块化理论与产权理论结合起来,讨论了企业中权利分割的问题。在企业中,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拥有不同的权利,如决策权、对关键资源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Langlois的意图十分明确,权利的分割在企业内之所以能够实现,就是在于企业的模块化内涵。存在着资源的模块化,对不同资源的控制权和使用权才得以分割出来。存在着组织模块化,对不同组织的权威才得以界定清晰。
既然无形资产属于企业的组成部分,那么,模块化思想同样能够应用于无形资产评价。事实上,无形资产的分项评价方法和无形资产的系统评价方法已经内涵了模块化的思想,如果不能模块化,又如何谈得上对无形资产的分项Le5QAnjf8LK8SEeFSpxY7A==和分类评价?
笔者认为,模块化思想在无形资产评价中普遍存在,除了上面谈到的无形资产评价方法的模块化内涵,模块化思想对无形资产价值测量的更深层影响在于它对无形资产评价者主观评价的影响。
在安德里森和蒂森的模型中,R是健康力系数,代表着经营者对该项无形资产稳健性的判断。引入模块化思想,我们来考察无形资产的稳健性。专利、商标、版权等无形资产都已得到了清晰界定,如联想收购IBM的ThinkPad品牌,它们属于高度模块化的无形资产,因此,在对此类产品的股价中,评估者的主观判断所存在的差异相对来说较少。我们再考察另一类无形资产,如邮购公司拥有的客户名录,这类资产属于信息产品,对信息的数量、质量都能有一致的判断,也就是说,它的模块化程度也较高,不论它在谁手里,信息产品的内在联系不发生变化。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股票市场,证券公司向投资者出售信息,同样的信息,获得时间不同,对其定价也不同。
对企业而言,更多的时候,无形资源本身的模块化程度难以界定,如流程、依附于人而存在的技能、市场渠道等。这种情况下,无形资源所依附载体的模块化程度,就成了影响评价者主观判断的重要指标。典型的例子就是企业的组织资本。作为企业的一种独特生产资源,组织资本被视为公司绩效和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它的本质是企业拥有的信息和专门知识,它嵌入在企业的流程中和人力资本身上。这就意味着,在评价组织资本价值时,必须考虑到其所依附载体的模块化程度,也就是组织的模块化。组织的模块化程度越高,意味着在该组织模块范围内,组织资本表现得越稳定,在转移过程中,由于组织模块的完整性容易得到保持,组织资本的完整性也就随之保持,因此,评价者就会对组织资本有较高的评价。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无形资产的主观评价中,模块化思想深入普遍存在。它通过两种方式反映出来,首先是无形资产本身的模块化程度,再者是无形资产载体的模块化程度,它主要表现为组织模块化。
四、结束语
从总体上说,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研究还很不成熟。传统会计计量方法和标准过于拘泥于资产可预测的、稳定的现金流和确定的历史成本,以至于无法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无形资产的真实情况。笔者认为,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方法是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结合,它极其依赖于评价者的主观判断。无形资产的模块化是影响评价者主观判断的关键因素。笔者对已有无形资产评价方法的简要综述表明,模块化思想在无形资产评价中已普遍存在。
马德林和朱元午(2005)指出,会计意义中的无形资产有两点值得研究:第一,无形资产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无形资产会计基本理论的支撑,对各种各样的“无形资产”进行会计确认首先必须加强无形资产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第二,由于各种无形资产性质不同、表现形式各异、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方式也不尽相同,若简单将这些“无形”资产归并到会计的“无形资产”是否能达到会计基本目标值得深思。从这个角度来看,本文有着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