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山西省电力会计学会四届二次会议关于课题研究的部署,学会资产管理研究课题组一行6人,赴浙江省电力公司就财务资产管理进行了为期4天的工作调研。期间分别与浙江省电力公司、杭州市电力局、嘉兴市电力局、桐乡县电力局进行了交流学习,收获很大。
现结合本次调研成果和省公司资产管理现状,就提高省公司系统资产管理水平的主要措施汇报如下:
一、浙江省电力公司资产管理的优势和特点
特点一:资产规模大。截至目前,浙江省电力公司销售电量约1900亿千瓦时,固定资产原值700多亿元,净值500余亿元,拥有500千伏变电站近20座,220千伏变电站160余座,资产规模在国网系统中排名第三。
特点二:财务信息化起步早。浙江省电力公司是全国电力系统首家实现财务信息化的企业,早在1996年,该公司就利用世行贷款项目进行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前期研究。1998年,公司正式启动了FMIS项目,经过选型、设计、试点、推广等几个阶段,至2002年上半年,基本实现了项目阶段性目标。在公司系统10个供电分公司、1个发电公司、3个供电子公司以及公司本部共15个单位、32个会计核算主体成功运用ERP系统SAP R3进行日常财务管理。
特点三:资产管理效率高。在ERP系统SAP中,资产实物管理的负责部分前期是项目管理(PS)模块,后期是设备维护(PM)模块,而价值管理的负责部分是资产会计(AM)模块。这三大部分都建立在SAP统一的应用平台基础上,数据模型共享,业务流程无缝闭环集成,实现了全员、全面、全过程的固定资产管理,提高了资产管理的效率,能最大限度的保证资产账物相符,实现了企业资产价值链和实物链管理的有机统一。
同时,浙江省大部分地市局都采用了SAP外接生产MIS系统,生产MIS系统涵盖了所有的设备台账、运行台账、检修记录等基础资料。采用生产MIS系统管理设备台账,用SAP(AM)模块管理资产价值,满足了电网设备运行管理、财务资产管理的不同管理需求。
浙江省电力公司借助有利的区位优势,依托快速的经济增长(约15%)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实现了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和跨越式发展。相对于位居中部地区的我省而言,在诸多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比较优势,如所投资的10余个子公司经济效益良好、发展潜力较大,无对外担保,多经全部改制到位且较为强大,职工收入实现了多元化。
二、省公司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省公司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资产结构欠合理,精细化管理不够。公司闲置资产、不需用资产、低效和无效资产还占有一定比例,从近几年的资产处置来看,资产处置形成损失率比较高。
在资产管理中不能分清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的数量与价值,不能分清各电压等级资产的数量和价值,固定资产的类别也不能正确界定,在折旧计提中也存在较大的偏差,不能完全适应输配电成本的归集。
二是资产变动频繁,价值量脱节问题存在。基于电网企业特点,因扩建、改建、技改、大修、中修和日常调拨、更换,造成实物资产变动频繁,特别是附属固定资产的更新更加频繁,使得固定资产卡片和实物资产存在较大差异。
三是估价资产价值量大,资产入账管理滞后。2005年公司电网项目投资额达48.06亿元,竣工决算额为9.06亿元,220KV以上电网工程竣工决算率为16%。造成资产入账粗放,价值不细、不实。
四是手段落后,业务流程不明晰。信息化管理滞后,难以保证对资产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未形成全省统一的资产库,未从申报开始的十一个基本环节进行业务流程规范。
五是产权链条过长,无回报的投资较多。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的对外投资比较多,存在投资分散、控制不力的问题,清理前控参股公司达214个,产权关系复杂、链条过长,普遍无投资回报。
六是担保决策不规范,存在潜在风险。没有建立担保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不完善,有扩大担保范围的现象,很多担保没有采取反担保措施,对被担保单位的经济事项未实行跟踪监控、监督检查和定期审计制度。
(二)改进资产管理的主要措施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管理理念,是实现公司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电网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同时属于资产分散型企业,资产使用部门多、分布范围广、结构复杂,资产遍及大部分城乡。为进一步提高省公司资产管理水平,结合浙江省电力公司在资产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建议从以下方面对省公司资产管理工作进行加强和改进:
1.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建立资产闭环管理的长效机制
结合资产管理现状,研究出台适合省公司实际的固定资产分类标准和折旧提取方法,完善各类工程项目预算标准,研究不良资产的分类处置办法,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优化资产结构;要重点出台资产动态报告制度,不良资产责任追究制度,固定资产投资后评估制度,建立资产闭环管理的长效机制,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2007年省公司陆续修订和出台了《山西省电力公司对外投资管理办法》、《山西省电力公司财产保险管理办法》,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研究制定固定资产、债权资产、无形资产、土地、担保等各项资产管理制度,特别应注意资产管理的责任制度,建立资产闭环管理的长效机制,做到相关人员权责明确、程序清楚、相互牵制、运行有效,以解决目前不良资产损失无人负责、花钱买教训的问题,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2.适度增加基层单位资产购置自主权,促进资产管理规范化
目前的管理模式是上级单位下达投资计划,基层单位执行计划,无自主权,计划调整难度较大。由于基层单位不能有效控制资产购置需求,加之上级单位下达资产购置计划不够科学,以及一些无法预测的因素,无法满足基层单位实际需要。这样迫使基层单位从大修工程、用户工程、成本费用、农维费、多经等渠道形成账外资产,体外循环,打破了正常的资产管理秩序。要切实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改变目前的计划管理模式,增加基层单位资产购置自主权,合理满足其消费需求,避免形成账外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考核体系
首先,要在企业绩效管理考核中设定“项目投入产出率”动态考核指标。基层单位在提报工程项目时,要明确效益指标。项目完工投产后,公司要按照相应的投资回报率动态调整各单位的考核基数。
其次,要建立工程资金有偿使用制度。目前,统借统还的模式弱化了基层单位的责任,所以造成工期偏长、竣工决算滞后等问题。应在资金拨付后,按照在金融市场上的筹资成本计算各单位应承担的利息费用,参与内部利润的考核,使基层单位牢固确立资金成本意识。
第三,应增设“容载比”、“供电负荷率”等绩效考核指标,重点考核项目投产后的使用情况,促使基层单位分清轻重缓急,搞好负荷预测,提高项目收益水平。
4.充分利用清资产成果,积极推进资产管理息化工作,切实加强资产管理
2006年“清资产”工作摸清了省公司资产的底数、结构、资产运行状况、管理状况。2007年“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推广和应用,动态完善了资产管理基础数据,为进一步提高资产基础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下一步我们将在形成“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电网公司SG186信息系统整体规划的要求,做好同企业资源规划管理系统(ERP系统)的衔接、导入工作,通过该系统使公司的管理和经济业务的实际运行相衔接,实现以业务管理为起点,以财务管理为核心,通过计算机软件跨越各职能部门运作,将部门职责及业务流程固化到系统中,将各环节业务流程统一在同一操作平台上,以实现资产的价值信息和消耗信息无缝衔接,形成持续改善和优化系统管理的机制,最终实现资源最佳组合、公司权益价值最大化。
同时,利用现代网络和通讯条件,将所属单位的资产数据集中存放在省公司本部系统中,实施“数据大集中”,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数据查询平台,通过此平台省公司可以全面了解各单位的固定资产详细状况,合理调配所属单位的余缺资产,从而在整个系统内优化配置资源。
5.建立完善各部门协调配合机制
在历次资产清理过程中,许多问题是由于财务部门的价值管理和资产使用部门的实物管理脱节,以及实物管理部门对资产管理的制度不了解造成的。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制度的宣传和学习,同时要探索建立实物使用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协调一致的资产管理制度,提高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通过财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与生产部门设备管理系统的集成,实现实物量管理与价值量管理的高度统一。
6.注重固定资产风险管理,降低资产经营风险
首先,要利用财产保险手段分散经营风险,充分利用保险手段分散电网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经营风险,从而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在对所有分支机构的财产实行统一保险的基础上,根据公司资产风险变化情况,不断改善续保方案和合同投保条件。同时,要加强与保险经纪公司的沟通,大力开展业务培训和交流,化解理赔分歧,畅通理赔渠道,提高赔付率,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安全保障。
其次,要切实加大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力度,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通知》,将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纳入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范围内;大力开展电力设施保护宣传活动,公布涉电违法犯罪举报电话,建立健全维护电力设施安全的奖励制度,形成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和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和电力企业紧密合作的警企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系统内部以地域为主的电力设施保护组织体系,特别要充分发挥基层供电所的作用,明确供电所职工和农村电工的护线职责;切实加大电力设施保护经费投入,推广应用电力设施安全防范的新技术和新成果,提高整体防控水平。
最后,要落实全方位的安全工作体系,做好防灾防损工作,确保资产安全可靠。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严格执行安规、两票、两措计划和技术监督分析,全面、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抓好安全生产。认真落实一把手为重点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细化量化安全责任目标,并纳入各级绩效考核,确保责任和压力传递到位。强化安全责任主体,健全安全生产保证、监督和责任体系,做到措施到专业、责任到岗位、落实到员工。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从严落实电网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全过程的安全管理责任。
总之,我们只有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优化管理流程、推进管理创新和引进先进手段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资产管理由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才能不断提高企业资产管理水平,为实现企业资产增长速度、发展规模、基础管理、经济效益“四位一体”的同步提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