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一:青少年跳楼是严重的社会现象
2007年5月8日至16日,短短数天时间,北京高校相继有五名学生跳楼自杀,这样的频率震惊了社会!大学生跳楼自杀问题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名校是许多学子向往的圣殿,此次自杀的学生又都是“人中之杰”的资优青少年,为何都选择这一决绝又惨烈的行为来结束他们年轻的生命?为此,本刊编辑部成立了专题小组,希望能深入剖析事件当事人自杀的相关因素。首先以“青少年自杀”为标题上网搜索,得到令人触目惊心的统计报告:
2007年5月8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一名大二学生从主教学楼坠楼身亡;
2007年5月9日,福州闽侯上街大学城生活区11号楼大一女生跳楼身亡;
2007年5月14日,清华大学34号楼大三建筑专业女生跳楼身亡;
2007年5月14日,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科研楼大二男生学生会副主席坠楼身亡;
2007年5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科技楼11楼一名女研究生跳楼身亡;
2007年5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3号学生宿舍北侧楼一名女博士生跳楼身亡。
根据1998年我国卫生系统统计资料,造成15~24岁年龄组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就是自杀。根据国家卫生部估计中国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其中青少年比例排在第一位。据2002年北京自杀干预防治中心统计后公开的数字,中国已经与印度、匈牙利成为了世界上自杀率名列前茅的国家,这说明自杀是我国一个极其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自杀已经成为中国一项严重的社会问题。
系列二:国内外关于青少年自杀引发因素研究
美国自杀预防基金会(1998年)报道:
1.26%~33%的青少年自杀者以前曾有自杀企图;
2.90%自杀者通常被诊断有抑郁症;
3.自杀意念影响,当父母有过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时,青少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
4.媒体有关自杀的情感图片、采访描述;
5.家里有枪;
6.有暴力倾向的人;
7.绝望感(包括对人生环境的困惑和自我怀疑);
8.巨大的压力(陷于学业、法律上的困境);
9.渴望成功的压力;
10.经济不稳定、生活贫困;
11.离婚、家庭重组;
12.移居、搬到新社区;
13.家庭发生巨大变化,如家庭成员生病或死亡;
14.性别定位的困惑;
15.对死亡抱有美好的幻想;
16.文化冲突不被社会接受;
17.学习无能;
18.在同伴面前失面子;
19.滥用酒精或药物;
20.高度焦虑或愤怒致失常行为。
北京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心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开展的“全国心理解剖研究(2003)项目”中发现,我国自杀原因中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比重最大,家庭矛盾是与自杀相关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情感障碍(主要为抑郁症)是与自杀密切相关的心理疾病。但研究发现,三分之一的自杀死亡者和三分之二的自杀未遂者并没有精神障碍,所以对中国青少年自杀危险因素尚待更深入的研究分析。
从国内外的研究中可以得出对青少年自杀有潜在影响因素排列:
1.和父母吵架;
2.两性浪漫关系的破裂;
3.同伴交往问题或友谊问题;
4.学业问题、师生交往问题;
5.被拒绝、遭受羞辱或不合理的纪律处罚问题。
青少年跳楼事件,折射出学校人文关怀的缺失和生命教育的缺失,更反映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媒体报道出的死因和自杀并不构成因果关系,只是诱发因素之一。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综合了多种因素影响,才导致危机行为的产生。
系列三:青少年自杀前的预警信息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下面的这些行为是所有父母、同学、朋友和教师都必须注意的自杀危险征兆:
1.以前有过自杀企图或自杀未遂的行为;
2.说过自己要自杀,并制定自杀的计划和方式;
3.收集与自杀有关的方式并与人讨论自杀 ;
4.把事情突然安排有序,并把自己珍贵的东西随意送人;
5.突然使用或增量使用可以成瘾的物质,如酒精、药物;
6.抓伤、划伤、砍伤自己的身体或在身上做标记;
7.忽视个人外表形象,厌倦、懒散,注意力不集中;
8.突然性格转变,发生攻击性行为或闷闷不乐,突然从事高危险性活动;
9.将死亡或抑郁作为谈话、写作、阅读的内容;
10.学业、工作质量突然显著恶化或好转;
11.流露出绝望、无助,对自己或这个世界感到气愤;
12.失眠或睡眠过多,慢性疼痛,胃疼,头疼,月经突然失调,进食障碍,对有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
13.突然离家出走,拖拖拉拉,慢性逃避;
14.无法忍受表扬或者嘉奖;
15.反复谈起梦见死去的亲人或朋友。
在语言表达方面,总是会和他人讨论有关死亡或者自杀话题,他们会直接地反复说出这样的话:
1.我希望我已经死去;
2.我再也不想活了;
3.我该怎样死才最好看。
他们会间接地不分场合地说出这样的话:
1.我所有的问题马上就要结束了;
2.现在没有任何人能帮助我了;
3.没有我,你们会生活得更好;
4.我的生活一点儿意义也没有 ;
5.我再也无法忍受了;
6.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死了一切就解脱了。
以上危险征兆在一个人身上表现越多,越有在短期内采取自杀行为的可能。
一般自杀者周围的亲朋好友都表示自杀者生前没有自杀征兆。事实上国内和国际的研究都表明,大多数自杀者都会在采取自杀行为前向朋友、家庭成员表露出自杀意向,但他或她身边的人没有识别或并不当真。现在不幸的是,大多数的青少年学生会向朋友,但却不会向成年人表达自己的自杀意念或自杀计划。
一般情况下,这些同伴不愿意把这些自杀信息与成年人分享,他们要么是不把这种自杀信息当一回事,要么是因为他们想要保护自己的朋友,或希望通过这种保密的方式赢得友谊。青少年对家长和老师普遍存在不信任的情况,而家长和老师也无法了解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这是目前青少年自杀防治要迫切突破的关键。
系列四:帮助有自杀意念青少年的要点
一个平时在各方面表现都不错的初中孩子,家长突然发现他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想自杀的意念,并且还在他的衣柜里发现了一张揉皱的遗书。如果你就是这孩子的家长,你该如何和你的孩子谈论这样的问题?
1.首先要保持自己内心的冷静和稳定。尽管发现孩子有自杀意念对我们来说是很痛苦的,也会令我们很担心,但孩子事实上是发出求救信息了,他希望得到理解和救助。
2.运用同理心的技巧表示你的关心。询问他们目前所遇到的困难、问题以及这些无法解决的困难对他们内心的影响,鼓励他们向你或者其他值得信任的人,说出自己内心的困惑。
3.多倾听少说话。要给青少年足够的自由和时间来说出他们内心的感受和担忧,不要急于给出劝告也不要总是觉得自己有责任为他们解决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说出并重新面对困境和问题。
4.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轻易发火或放弃。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因为难以承认他们有无法解决的困难而否认他们有自杀的意念,他们会拒绝你所提供的帮助。
5.相信他们所说的,但要保持理智和冷静。要接纳孩子的各种感受和想法,允许他们在交谈过程中出现沉默或者烦躁,在交谈中我们自己要能保持沉默,因为重要的信息有时就会在沉默之后出现。
6.不要担心会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情绪爆发或痛哭流涕会有利于他们的焦虑和压力得到宣泄,而这之后往往就是理智的交流和思考的开始。
7.技巧性地引导他们说出对自杀的想法。直接告诉他们如果他们采取某些行为会使我们感到恐惧或害怕,不要装作没事情或假装愉快,这对交流和沟通没有任何益处。
8.始终给予希望。要让孩子知道,任何困难或困境都是能够改变的。
9.尽量取得专业人员的帮助。如果孩子不愿去心理门诊就诊,我们也要寻求心理专家的指导和帮助。
10.如果认为孩子采取自杀行为的危险很高,要立即采取以下保护措施:不要让他或她独处,要始终有人陪伴;去除可能导致自杀的危险物品,或将孩子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陪孩子去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让孩子相信你会一直陪伴他而不会将他送进精神病院,孩子的这种恐惧和担忧必须要父母用足够的爱来化解,直到他们能接受专业人员的心理辅导与治疗。
作为青少年学生的教师、家长、同学和朋友,都要充分认识到自杀意念所显现的严重性。当你发现身边的青少年有自杀的念头,和他们讨论自杀,实际上能帮助青少年学生消除思维上的疯狂和情绪上的孤独,会带走孩子们的恐惧和悔恨,可以防止他们扩大自杀念头。
自杀的青少年并不是真的想死,他们通常对死亡或生存充满矛盾的心理。他们想用死来结束痛苦,但又希望某件事情和某个人能来改变这样的状况,使他们能继续活下去。我们应采取交流和沟通的方法帮助他们宣泄这些不良的情绪,帮助他们重新认识他们认为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困境。我们可以向他们表示,为了保护你的生命,我要想一切办法帮助你。
系列五:青少年自杀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对于发生过学生跳楼自杀的学校管理者来说,谨慎小心地处理自杀危机事件是非常关键的。不仅要处理好自杀学生的善后工作,还要在校园展开自杀事件后的心理危机干预,更好地保护青少年学生,有效地处理自杀事件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自杀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目标就是预防更多的自杀。整个社会特别是家长和教师要配合做到以下几点:
1.儿童和青少年会模仿同伴的自杀行为,这种现象被称作“自杀群”或者“传染性自杀”。有自杀事件发生的学校再次发生自杀的可能性达300%。目前社会学、心理学界普遍认为,由于青少年不可能完全理解死亡的终结意义,可能认为自杀是解决生活中碰见困难的一种方法,所以,他们会把所看到的和听到的自杀事件作为榜样。因此,校园在发生危机事件后,应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教师、学生和家长三方共同应对危机事件后学生的生活困难、交往障碍和盲目追随的问题。
2.社会上发生自杀事件后,学校和家庭应积极主动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引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感应和模仿通常会引起“传染性自杀”,如三毛、张国荣等名人的自杀引起不少人模仿。研究还发现,媒体一旦报道自杀事件,特别是对自杀的原因作了过分的渲染后,可能会在青少年受众中引起“自杀潮”。
3.对特定人群、特定时间段要提高警觉性。校园里容易导致学生和老师自杀的事件,主要是升学考试和其他重大考试,职称评审以及对各种突发的违章违纪行为的处理。家长还要特别注意“高一现象”或“大一现象”。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交往环境的变化,学生在进入新环境中的第一年,尤其在第一学年的第二个学期的那个春天里,校园里比较容易发生自杀危机事件。面临高考压力的高三学生,自杀事件也频频发生。
4.对性格内向、抑郁、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青少年,学校和家庭一定要采取积极保护性措施,包括:避免让他或她单独行动,给予情绪上的积极关怀,改变当事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规律,带他或她出门旅行,开展娱乐性活动,预约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给予心理辅导,避免负面性的情境产生。
5.广为宣传社会支持系统,获得心理支持和心理服务。
编辑/何 妍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