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讨论、扮演角色、体验情感等方法,对学生实施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实践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帮助学生形成心理认同,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那么,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呢?本人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课题导入要自然,以创设温馨的课堂气氛
宽松、民主、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的起点,是激活或唤醒学生心理活动的“起博器”,是诱发学生积极行动的外在因素。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课题导入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谈几种情境创设法:
1.音乐导入法。学生都喜欢听音乐、听歌曲,教师可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课前使用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歌曲,能帮助学生尽快融入活动。如:在《认识自我》一课导入时,我在课前播放歌曲《掌声响起》,使学生在极其放松自然的状态中,不知不觉进入了活动主题。
2.设疑激趣法。中学生好奇心都很强,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在教授新课时,教师可巧妙地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一旦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活动课中。如:在《学会感恩》一课的情境创设时,不妨使用设疑激趣法:“同学们都喜欢旅游吧?谁愿意把你去过的,感觉最美的地方告诉给大家,让我们一同来分享你的欢乐……”学生们争先恐后举手回答,有说去过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还有的说去过三山五岳等自然风景区的,气氛相当热烈。这时老师抛砖引玉,“无论同学们到哪儿旅游,都不会有比它更美的地方了!它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孩子的乐园!这个地方是哪儿呢?”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最后点出主题——“家”。
3.妙用故事法。学生大都喜欢听故事,生动有趣的故事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启发学生思考。
除此之外,情境创设还有多种方法,如:激情演讲法、情感感染法、开门见山法等。无论使用哪一种方式,都要因教学内容而定,如此才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要明确,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可体现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三个维度。认知目标是指对有关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如:什么是思维、情感和性格等。情感目标指形成对社会、对自然、对他人及对自己的积极态度等。如爱及感恩的情感、道德感、自信和负责的态度等。行为目标是运用有关知识技能和经验来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行为过程。如善于学习与思考,善于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等。在实际教学中,一堂课的内容确定后,教师应注意教学目标要因课而定,因学生而定,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如:初中年龄段的学生情感丰富且脆弱,个性不稳定,易烦躁,易出现自闭心理,认识上、行为上易出现极端。面对这种情况,教学目标应确定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意识”, 培养自知、自爱、自尊、自信的独立人格,逐步提高社会责任感。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一定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能急于求成。
三、教学内容要灵活,以及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丰富而繁杂,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需要,自行确定教学内容。如我在给初二各班上课时,尽量做到先听班主任和班干部分析班上的问题和学生的需要,根据这些问题和需要确立教学内容,增强心理课的实效性。因为找到了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或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心理课上会很投入,会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和积极探讨,从而实现心理上的成长。
四、体验和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形式,只是给学生搭建了平台,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还要依靠体验和分享来完成。
体验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核心。从心理学讲,体验主要是指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是体验者亲身参与活动,并用自己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理解、去感受、去构建,从而生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的情感。
分享是学生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和提高。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机能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有人曾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我们每人还只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就变成了两种思想。以上说明了分享的必要性和意义。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验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和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实验中学。电邮:xyzx-0206@126.com)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