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初一新生适应的指导工作

2007-12-29 00:00:0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11期


  在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既全面发展又学习很好,但是进了中学以后却成了学习差生,表现出多种学习问题或行为问题。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小学升入初中的教育衔接不当是重要原因之一。作为班主任,如果做好小学和初中的衔接工作,不仅能够尽快缩短学生的“过渡阶段”,促进学生早日步入中学生活的正常轨道,而且还会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此,笔者作了如下尝试。
  
  一、细心观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初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家庭,同学之间相互不了解,师生之间更为陌生。班主任尽管在开学之初工作头绪多,也要把了解学生放在首位,细心观察学生诸方面的表现,以全面了解、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观察可通过日常表现、考试考查、集体活动、个别谈话、班会、查阅档案、访问家长等途径。
  
  二、强化管理,形成班级的集体合力
  
  1.明确任务,将入学适应教育纳入班主任工作计划。班主任在掌握学生基本情况之后,要结合学校工作要求立即着手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以引导学生迅速完成从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角色转变为重要内容。计划要有完整性,要按照初中教育的整体规划,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统一要求,不能降低培养水准;计划要有渐进性,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育发展规律,由低到高地提出教育要求,阶段推进,分步实施,给学生一个逐渐适应并形成习惯的过渡阶梯;计划要有人本性,尽量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兼顾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充分体现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计划要有过渡性,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和学校要求,准确地抓住行为规范教育这个关键,适时指导和训练学生适应新学校、新班级和新的角色要求。其中最为迫切的任务是把学生组织起来,让其团结起来,在适应班集体生活中学会遵守纪律和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
  2.勤于管理,形成良好的班风。首先,通过培养和建立班级领导核心来促进学生成长,把培养和选拔班干部过程变成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追求卓越的过程。其次,通过培养和扶持班级优秀学生队伍来倡导“德智体全面发展、勇于发现、敢于创新”的中学生角色定位,把培养和发现优秀学生的过程变成促进学生“尽快摆脱小学生习气,快速适应中学的学习和生活要求”的过程,吸引更多的学生追求和靠近班级优秀学生队伍。这支班级骨干队伍是包括文体骨干和学习骨干在内的优秀学生队伍,是班主任工作“抓两头带中间”中的一头之一,所以,这支队伍越大越好。第三,通过开展活动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培养集体荣誉感,把培养集体荣誉感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责任感、使命感的过程。初一学生年龄小,好动、爱学、喜欢玩。因此,班主任要因势利导,寓教于乐,用健康活泼的形式将学生调动起来。活动的形式可选择读书报告会、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故事会、课外文体活动等。第四,制定班规,把严格管理过程变成学生自觉自律的自我教育过程,切实体现中学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制定班规时要从实际出发,由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尽量达成共识。同时还要有严格的监督机制,促进学生在遵守班规班纪中学会履行中学生的义务。
  
  三、指导学习,保证学生的顺利过渡
  
  构建学习型班级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做好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衔接工作的重要环节。初一班主任必须正视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的差别,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上的过渡,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和训练学习方法,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习惯。
  首先,提出构建学习型班级的目标,通过建设良好的学风带动学生个体不断完善学习行为。其中包括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总结学习经验和方法、监督检查学习计划完成情况,提高单元学习质量等。其次,运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学生完成“从小学生的学习过渡到中学生的学习”,把中小学的衔接教育变成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过程,帮助学生从“小学时期从直接兴趣出发而学习”,变成“中学时期为追求知识、获得学业成就而学习”。第三,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交流,重视总结学习经验,交流学习方法,在学习借鉴别人方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第四,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训练,使其养成“课前主动预习、上课认真听讲并积极与老师交流、课后先复习再写作业”等一系列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把学生送上“爱学、乐学、会学、能学”的健康发展轨道。
  (作者单位: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大固本学校。电邮:dagubenxiaoxue@163.com)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