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性别角色教育中的双性化

2007-12-29 00:00:00张清霞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11期


  摘要:在当前我们对儿童的性别角色教育中,常常出现性别角色概念过度延伸的状况,即性别刻板化。但是,研究表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不会从性别刻板化中获益,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双性化人格教育,并建议从家庭、学校等方面来促使儿童形成双性化的人格。
  关键词:性别角色教育;性别刻板化;双性化
  
  一、引言
  
  性别角色是在某一社会文化中众所公认的男性或女性应该具有的行为模式。性别角色发展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无论古今中外,一个社会对人最基本的分类标准就是性别,并且几乎所有的社会都期待男性和女性分别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具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因此,任何儿童要想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就必须获得有关不同性别的知识,以及他(她)所生活的社会对于不同性别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社会角色期望等方面的知识,即获得性别角色知识、形成性别角色行为。
  有鉴于此,从孩子一出生、知道孩子性别的那一刻开始,父母就会有意无意地根据社会所期许的性别行为方式对孩子进行性别角色教育。对符合性别角色的行为给予强化,对不符合性别角色的行为进行惩罚,从而塑造出符合社会规范的男性和女性。很显然,这种性别角色教育在儿童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以及更好地适应社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们在对儿童的性别角色教育中,过度强化了儿童的性别角色,导致了性别刻板化现象。也就是说,人们对男性和女性应该具有的行为模式形成了僵固不变的性别观念,造成了男性必须如何如何、女性必须如何如何的固有印象,由此形成了性别刻板观念。
  性别观念的刻板化体现在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将着重从家庭、学校、社会传媒三个方面陈述性别刻板化的具体成因,并进而分析性别刻板化在健康、职业选择、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弊端,从而提出进行双性化的性别教育这一建议。
  
  二、性别刻板化的成因
  
  性别刻板化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小到穿衣戴帽、大到职业选择 ,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但是,这种无孔不入的性别刻板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呢?一个没有任何性别意识的婴儿,是怎样一步步地成长为一个有着初步性别观念的幼儿,并最终形成了有着极强刻板观念的成人?从宏观来讲,性别刻板观念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历史渊源,最早应该始于男女自身的生理特点及远古时代的社会分工,衍变至现代,则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抛开这些宏观的、历史的因素,就目前、当下的情形来看,本文认为,以下几方面在性别刻板化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家庭方面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最初环境。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不仅是儿童的抚养者,而且也是其心理行为的最早塑造者。父母的态度、信仰、价值观会通过直接教养或间接熏陶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因此,在儿童社会化发展过程中,有着性别刻板观念的父母就会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子女进行性别角色塑造。
  研究表明,儿童一出生,父母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根据儿童的生物性别加以区别对待,按两性的不同标准和性别角色行为规范,有意地塑造儿童适合于自身性别的行为。例如,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