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新课程改革在我市全面开展已有四年(03级使用华师版,04级、05级和06级使用苏科版),本人有幸感受了华师版九年级及苏科版七年级至九年级的数学教学,在新课改的数学教学实践中,使我逐渐了解了新课程。体现“新课标”的新教材呈现形式灵活,能给人感觉耳目一新,它能体现数学回归了生活,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可亲、可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高了,探索意识增强了。在实施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本人也多次参加了县、市级数学新课程改革研讨会,与会者不约而同地道出一个现象:用了新教材,尖子生更优,中等生上不去,学困生变得更差,数学成绩原来在初二下学期发生的两极分化现象竟然提前到初一下学期。这个现象,留给我许多感受和思考。
一、现象形成的原因分析
1.教材缺乏流畅性,部分问题难度较大
“新课标”打破了传统的代数、几何分科,代之以“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应用”四大版块,这样的体系安排,在教材中突出表现为结构松散、知识点分散、跳跃性大,缺乏流畅性,破坏了数学理念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如华师版及苏科版数学教材中“统计与概率”这部分知识都分散于三个年级,学生很难系统地学好这部分内容。
新教材呈现形式灵活,能给人感觉耳目一新,无处不体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但有些数学问题的设计,难度较大。如苏科版里部分习题中的“灵活应用”及“探索研究”,难度就较大,真正能探索能研究的就那么几个尖子生;再如华师版数学七年级(上)“1.2让我们来做数学”中,编者设计的练习,其意图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设计的数学问题所涉及的知识面太广,要求太高,有许多学生因久思不得其解而灰心丧气,更严重的是,这些学生还没有走进数学世界,就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这在心理上给以后的数学学习投下了阴影。
2.教师的教学存在偏差
(1)教学观念存在偏差
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至今,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关于数学本质、数学教学与学习等新理念的理解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由于教师原有的数学教学观念具有稳定的结构,这种结构具有持久性,所以仍有一部分教师不能完全接受新的数学教学观念,在现实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严格按照教材把知识“灌”给学生的现象仍然比比皆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停留在期末成绩的终结性评价;为了升学率,教师的目光只关注几个尖子生,对中等生及学困生只作一般性的要求,甚至不闻不问。
(2)教学过程存在偏差
新教材的内容丰富,涉猎面广,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方法是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呈现在教材中,有些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把握好教学要求,忽视了“双基”教学,肆意拔高,于是,原来的了解内容被拔高为理解、掌握,原来的观察、猜想题被当成观察、猜想、证明、运用题来给学生完成,初一阶段的说理题被变为严格的演绎证明题,从而使学生望而生畏,失去自信。另外,实施新教材后,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一味追求时髦、新颖、情景化,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教师讲得少,学生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多,由于学生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参差不齐,结果尖子生的学习效果好,而中等生和学困生则因为探究意识不强、探究能力差,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没有探究的时间,更没有讲话的机会,致使他们的学习效果更差,而就在教师发现学生问题的时候,就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练习,不管学生的数学发展情况如何,都要强制性地进行同样的训练,结果中等生和学困生是赶鸭子上架,不堪重负,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并产生厌学的情绪而放弃学习。
3.劣质教辅用书的误导
使用新教材后,各家书店及大小出版商们,都打着“新课标”的旗号,送来了形形色色的教辅用书和试卷,其中有不少是围绕“新课标”、体现新理念的好资料,但也有许多是粗制滥造的,是在短时间内简单拼凑而成的,于是偏题、怪题、拼凑题、错题在一份资料里到处都是,初二、初三学生做的题给初一学生做,高中的知识点拿来给初一学生探究,初一试题的阅读量是越来越大,这对本来阅读理解能力有限的初一学生来说,是难上加难,特别是中等生和学困生见到阅读量大的题目,连看都不看,干脆放弃。
二、对数学教师的几点建议
1.注重观念的更新
(1)教师的教育观念的更新
首先,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师身份。在课程改革的课堂上,知识是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平台,教师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个人的知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大大增加。正是由于教与学的方式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教师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第三,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就是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教师的评价观念的更新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考试只能是评价的一种形式,教师如果只注重期末成绩的终结性评价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新教材增设了许多弹性内容,以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此,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评价,应淡化分数的概念,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2.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标”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材不再是“圣经”,而是教师创造和加工的对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是要利用自己的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和加工,选取更好的更贴近于学生生活的素材,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时代色彩,符合学生个性的教材知识。教师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在新教材中,有一些数学问题情境是以城市生活为背景,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来说,在认识和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时就需要教师去改教材,改成农村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以便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3.妥善处理好两个关系
(1)处理好能力与“双基”的关系
“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学习内容中,强调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但没有取消“双基”的意思,事实上,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坚实的基础,对学生而言,“双基”就是基础,“双基”不能在追求时髦、花样、新颖的教学情境下而削弱,只有完善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才是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
(2)处理好摈弃与继承的关系
面对新理念、新教材,我们要善于创新,勇于挑战,敢于摈弃陈旧的传统观念,但我们在落实新课程改革时,并非全面否定过去,改变过去的一切做法,把课程改革与传统教学完全割裂开来。应当承认,传统的数学教学确实存在许多弊端,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传统的数学教学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要实施新课程改革,对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我们不是抛弃,而是要扬长弃短,要珍惜几十年来的宝贵的数学教学经验,对其要继承和发扬。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过程,我们数学教师要做到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还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新课标”理念,我坚信新课程改革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责任编辑 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