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考作文命题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指挥棒,也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的风向标。1999年以来,话题作文作为一种全新的作文命题形式闪亮登场,七年来,话题作文已经逐步成长成熟,成为高考作文考试的主流。尽管各地考生、家长、教师、学者专家乃至社会各界对此褒贬不一,但值得欣慰的是话题作文命题内在潜伏着生命化的取向,这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一脉相通。笔者粗略梳理了1999以来高考话题作文生命化取向的运动轨迹,即对生命隐喻的解读(生命是什么)、对生命状态的反思(生命怎么样)、对生命厚度的体悟(生命将如何),并简要阐述了生命化取向对于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写作教学及2007年高考作文备考的启示。 关键词:高考话题作文;潜伏;生命化取向;启示
一、高考话题作文命题的生命化取向
众所周知,高考作文命题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指挥棒,也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但长期以来高考作文命题“生命”的缺失成为阻碍语文作文教学的一大困惑。1999年全国卷的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奏响了高考作文向生命进军的号角,话题作文开始大规模登陆高考。这种命题形式凭借其“三自(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自选角度)”方针的灵活多变性迅速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毫不夸张地说,2004年部分省市自主命题以来高考中大量涌现的话题作文,让我们目睹了话题作文趋向成熟的盛宴。笔者作为一位普通的高中语文教师,在品尝高考话题作文所彰显出来的思辨、人文、审美等关键词的同时,也欣慰地感受到了高考作文命题内在潜伏的生命化取向。诚然,这种取向只是“潜伏”,却已然让人看到了曙光。
当“困惑”遭遇“曙光”,作为一个有“良知”的语文教师自然喜出望外。欣喜之余,笔者谨慎梳理了1999年以来高考话题作文命题的生命化取向的运动轨迹,即对生命隐喻的解读(生命是什么)、对生命状态的反思(生命怎么样)、对生命厚度的体悟(生命将如何)。
1.对生命隐喻的解读
对生命是什么的追问和解读不仅仅是哲学家的责任,更是每一个有思想的生命个体的权利。对生命意义的解读程度的深浅将会影响到人生态度的好坏。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主体,他们的人生态度不仅关系到个体价值取向,更加关系到将来主流社会群体的价值生态。因此,高考作文中适当考查对生命本体的关注十分必要。
2005年全国卷Ⅱ要求考生写以“位置与价值”为题的命题作文。人生是有限的,但有限的人生总要创造出价值。在生命学的意义上,价值是一个偏中性的概念,有正价值与负价值之分。位置创造价值,价值决定位置。正价值决定个人崇高的位置,负价值决定人渺小的位置。文题在继承近几年高考热点“思辨”的基础上,冷峻地将视角转向了引导考生对生命意义的解读,可谓发人深省。2006年安徽省的话题是“读人生、读父母”,鲜明地提出了解读生命的要求,这无疑是2005年全国卷Ⅱ的深入化和具体化。
2005年江苏卷与湖北卷的作文命题创意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约而同地从“作文与做人”角度引导考生解读生命的意义。用“凤头、猪肚、豹尾”隐喻人生的三个阶段,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懈怠。“开头要精彩亮丽”是说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由自己选择生命的起点,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中间要充实丰富”则暗示人们生命是一个连续的整体,积极进取的人生才是“充实丰富”的;“结尾要响亮有力”又告诫人们只有善始善终的人生才是“响亮”的,才是充溢着生命活力的。所以,江苏省作文命题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正面导向作用。湖北卷的作文题是从“诗人写诗”的角度隐喻生命的本质在于“出”与“入”的辩证上,“人”是生命的进取,只有“入”得深刻,才能够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但“人”绝对不是生命的全部;“出”不是生命的简单退却,而是反观与自省,是别有洞天、豁然开朗,“出”是生命的有效补充。如果说江苏卷作文题旨在引导考生对生命节奏进行静态预设,那么湖北卷作文题则暗示考生对生命旋律进行动态的建模。这两个文化大省的高考作文题在生命的晴空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2005年浙江卷的作文继续了2004年“人文化”的趋向,深入到诗词中搜寻生命的真谛。“一枝一叶一世界”,一个话题隐含了两对辩证关系:大与小、有限与无限。话题如果不加界定,行文难免流于纯哲学命题“大而空”的俗套,相信这绝不是命题者的初衷。阅卷的结果表明聪明的考生都能够自然而然联想至Ⅱ人生,把哲学命题巧妙地运用到对生命内涵的解读上。这样,就把枯燥的哲学命题还原到生命本身。以生命为圆心的要素聚合,如个体与群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都蕴涵着“大与小”、“有限与无限”的无限玄机。
2.对生命状态的反思
最早引发对生命状态思考的是2002年全国卷的话题“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的切口小,毫不犹豫地把目标指向心灵,而且暗含着一个对生命状态的反思问题。因为,对心灵而言,任何选择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此后,全国卷以迅猛的态势高举生命反思的大旗,从“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判断”(2003年)到“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2004年),都在警醒考生从辩证的高度思考生命的状态。“感情”是生命的精神存在,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这是人应当感到骄傲与自豪的。同时,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感情(感性认识)会影响人对事物的判断。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也是生命的常态之一,关键是我们如何面对挫折。如果一味放大痛苦,势必会导致人生的悲观低沉。正视挫折,痛定思痛,人生才会更加和谐融洽。这就是2004年全国卷作文命题意图。
在全国卷Ⅰ作文连续三年主攻“生命反思”的同时,作为全国课程改革前沿主阵地的北京市和上海市的作文命题都不负重望。北京市的作文题目“说安”(2005年),简洁明了,既暗示了文体,又限定了话题的范围。当然,更重要的是“安”字透射出来的生命学意义。“安”是一种生命存在的和衷状态,考生既可以抒发理想也可以表达现实,既可以讨论个体也可以针对群体,既可以独抒性灵也可以放眼寰宇。这种命题形式进一步降低了话题作文审题的难度,考生立意也相对自由,可大可小、宜深宜浅,保证了高考的区分度,又能够让那些对生命状态领悟深刻的考生获得高分。上海是多元化、国际化的大都市,生活节奏快,信息传播更快。从某种意义上说,上海人的生存状态是中国人未来生存状态的征兆。从2003年到2006年,上海市连续三年的高考作文都能够获得业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实属不易。“杂”(2003年作文题)、“忙”(2004年作文题)是都市人的基本生命状态,每一个上海人都能够深刻而具体的体会到这一点。2005年的作文题“流行文化对我的影响”较之前两年更加贴近中学生的实际,更便于中学生从身边的现象人手观察文化、思考人生。其实说到底,“流行文化”是社会涌动的潮头,是社会特定群体的“生命进行时”。这些特定的群体当然包括追求个性自由与生命解放的青少年学生。这样,考生既是“流行文化”的主体,又是生命反思的主体,自然就能够写出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有效地遏制了写作中投机取巧行为的发生。2006年的作文题目是“我想握住你的手”,这个命题吸取了前三年的经验,旨在引导考生从个体(“我”)的角度主动思考(“想”)人际存在的合作状态(“握手”)。
2005年全国卷Ⅰ的作文题是“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仍然是话题作文。这对辩证关系也暗含着生命学意义上的一个命题:偶然与必然。生命有很多偶然,成就人也毁灭人;生命中也有很多必然,无法回避也无法挽救。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偶然与必然的交响曲,但永远无法偏向于其中的任何一方,过分等待偶然是侥幸的信徒,过分相信必然则是宿命的奴隶。话题有些沉重,但只要考生能够抓住生活中点滴入手,也可以以小见大,写出上乘之作。从这个意义上说,2006年江苏卷“人与路”、湖北卷的“一与三的反思”、浙江卷的“生有所息与生无所息”则分别是对生命的轨迹、生命的演绎方式、生命的运行规律的辩证反思。
2005年湖南省给定的话题是“跑的体验”,文体限定为“记叙文”或“议论文”。这个命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上海2003年和2004年的高考作文,无庸置疑,“跑”也是一种生命的状态。人从出生到衰亡其实就是一个“跑”的过程,与时间赛跑,在有限里创造无限;与朋友赛跑,在协作里滋生情谊;与敌人赛跑,在斗争里品尝乐趣。从躯体到灵魂,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生命的跑道上跋涉,并随时寻求皈依。
江西省单字作文题“脸”从形式上借鉴了上海前两年的命题经验。从字面上理解,“脸”只是人体的一部分。如果考生思路局限于此,肯定不能写出新意。“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面子”的意思,考生只要稍做思考,便不难联想到这一层。问题是这还不够,“脸”是人特有的人格面具,有了它,自然生命就增加了社会和伦理的内涵。再依次类推,人需要“脸面”,单位、集体、国家、民族都需要脸面。总之,从深层意义上思考,“脸”涉及到仁义廉耻,是生命的伦理状态。
3.生命厚度的体悟
生命的厚度是一个交织着历史纵横和空间转换的概念,是生命立体化的投影。时间意义上的昨天、今天、明天与空间意义上此在、彼在之间交织互动,共同构筑了厚重的生命大厦。
因此,我偏爱2005年天津的命题“留给明天”。这是一个很具诗意的命题,明天是一个交织着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对个体和群体都适用,“留给”是生命的仰望姿态,是一种生命的主动态。这个命题可以理解为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即“拿什么留给明天”;也可以写成生命的自白与宣言,即“我有××留给明天”。无论是追问还是宣言,都必须以生命的厚度作为砝码。这种命题伸缩性较大,值得借鉴。类似的话题,辽宁省却用一句古诗来传达——“今年花胜去年红”,我们不妨等价代换为今天(明天)会更好。这样转换之后,命题者的苦心就能被大家接受了:珍惜今天的生活和拥有,树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生命价值观,相信一切都会更加美好。所以说,2005年天津和辽宁两省的考生是幸运的,在面临人生抉择的残酷竞争时,也能够温馨地被提醒:今天已经很好、明天会更好。这种命题减小了考生的应试压力,又把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拉回到乐观、积极、进取的轨道,可谓一举而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至于说天津2006年的话题“愿景”则是2005年“留给明天”的延续,只是更加紧密地暗合两岸关系的新进展罢了。
2005年广东省的话题“纪念”和全国卷Ⅲ的话题“忘记与铭记”又是两个有着惊人相似的话题。“纪念”是“铭记”,即无法“忘记”。人类生命的长河中有很多值得铭记的东西,无论是喜庆还是灾难,因为生命源头就是历史;生命有时同样需要忘却,需要丢掉负担走出阴影,因为生命之树必须常青。这种相似绝非巧合,因为2005年有太多的铭记:长征胜利7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感动中国”的众多人和事等等。命题者为了避免猜题宿构,把这些值得“纪念”的现象抽象成“忘记与铭记”这个富有生命历史意义的哲学命题,引领学生从时空的角度切入到生命的体验,其用心之良苦亦可见一斑。
2005年山东省的话题为“双赢的智慧”。乍一看话题似乎有些不伦不类,不过考生(尤其是城镇的)对“双赢”这个新名词并不陌生,这全得益于近年来各大媒体的“渲染”。2000年以来。经济生活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是“诚信”和“双赢”。其实,仔细推究起来,这两个概念应该属于生命哲学的范畴。“诚信”已经作为2001年的话题考了,暂且不论。“双赢”,通俗地讲就是“协同合作、互惠互利”,很容易应用到经济社会学领域。但我们必须看到,经济活动是人类生命运动的形式之一,而不是全部。如果把“双赢”仅仅理解为“经济上的互惠互利”,难免太偏执狭隘,走向功利主义的泥淖。“双赢”是一种生命的智慧,是包容、是理解、是互助也是共同提高。
福建省的看图作文无疑是2005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亮点。两幅图简单明了地揭示了生命的两种状态,要么中规中矩,要么放开一搏。只是,选择不同,追求不同,效果也将迥异。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生命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功利和非功利的境界总是难以“和平共处”,可关键在于生命的过程,又何况是向着圆满生命终点冲刺呢?其图简约,其旨意深远,再加上适度的文字说明,适合不同层次的考生小切口、深挖掘。
二、高考话题作文命题生命化取向的启示
从生命学的角度梳理1999年以来的高考话题作文,我们约略地触摸到了那条忽隐忽现的“生命线”。然而,命题者拳拳之心又能给语文新课程改革、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和2007年作文备考带来那些启示呢?
1.语文新课改的启示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目睹并经历了语文教育逐步偏离了“人”的轨道,从而导致了人性的苍白、个性的沦丧。在新课程标准全面推行之际,高中语文教学又面临着新的困惑与挑战,高中语文教育必将肩负起完善生命、发展个性的使命,作文教学应当首先肩负这一重任。积极引导写作教学向生命回归,启动年轻一代自由的天性,启发学生自愿、自觉、自主、自由进行写作训练,让写作逼近生命教育的真谛,开启学生热爱生命、体验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的大门,引领学生随时随地窥视生命的本真,进而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诗意地栖居”,这才是高考话题作文命题生命取向对高中作文教学意义之所在。
人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双重存在,无论是自然生命的发育,还是价值生命的完善,都离不开教育。教育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必然要走向生命的回归。教育向生命回归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灵魂与思想的交流过程。知识的传承、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都必将以文化的方式,使年轻一代启动其自由的天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反复重申语文教育要“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无疑将高中语文教学引渡回到了生命本真,凸现了语文教育的生命学意义。但事实上应试教育的枷锁却牢牢地把语文教育突围的希望束缚在“工具主义”的淫威之下,“功利主义”的教育目的更如乌云般遮蔽了生命无限生成的可能性。
毋庸置疑,生命是教育的特质,个性则是生命的核心。而事实上,一方面,“课程标准”建议“多写多改”、“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等等。另一方面,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和前景都不容乐观,仅靠每学期任务式的6篇大作文,不能满足高考“两个等级”的要求。某些在作文教学上“投入大”的教师也因为“产出低”畏而却步,返回去大搞基础训练和题海战术。作文教学形成今日“学生厌写、教师厌教”之尴尬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师生双方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写作的生命学意义。在以知识经济为主题的21世纪,如何将“课标”的建议落实到作文教学实践中,又能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成了每一个有“良知”的语文教师的“世纪之惑”。
2.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启示
在高考多元化趋向日益彰显的今天,高考作文生命化的取向提醒我们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应该坚持以下五个原则。(1)系统性原则。写作训练要有系统性,大作文和随笔写作相辅相成,专项思维训练和整体训练相得益彰,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互为补充,从而形成立体的互动的写作教学体系。(2)开放性原则。开放的首要条件是还学生以表达的自由,在“独抒性灵”的基础上激发主动写作的兴趣,自主写作,从而逼近创新。例如,在写作内容上可以把自由写作、片段写作、札记写作、私人写作(日记和网络博客)、话题写作结合起来。(3)体验性原则。体验是生命的自我召唤,是引发求知欲和创造欲的前提。体验可以激发原始的生命潜能,促使个体肯定自我、沉淀自我、超越自我,并以此为幸福,实现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双赢”。(4)针对性原则。生命的发展有很多偶然性的遭遇,针对性的作文指导和训练可以使生命个体和生命群体间通过“告诫与自我告诫、召唤与自我召唤”的途径提升生命的质量。(5)个性化的原则。个性发展的温床是适应,写作教学的目的是让“写作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写作”。适应学生意味着尊重生命的差异,发挥自主性,走特色化的绿色生命之旅。
3.2007年作文备考的启示
(1)导向。在注重理性思辨的同时,必将吸纳新课程改革教育实验的成果,回归人本,回归生命,重视体验与个性。(2)内容。以稳为主,稳中有变,回避热点又暗合时代主题,呼唤生命意识,写“绿色”作文。(3)形式。2005年、2006年的作文命题形式已经打破了“话题作文”独霸天下的局面,2006年高考作文的限制、要求、材料都将进一步开放,因此,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的指导与训练也不容忽视。(4)评价。分值有进一步加大的可能,更加注重卷面和细节,阅卷者理解并包容多元化的立意,尊重个性,计算机阅卷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总之,人无法超越自然,更无法超脱生命的束缚。生命本身就是哲学,对生命起源的追问,对生命历史的巡礼,对生命现状的反思,对生命未来的探究,是每一个生命个体的责任。如果能够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渗透生命哲学,对于帮助正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消除青春期困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大有裨益的。
(责任编辑 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