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依存于愉悦的快感,是一种主体性极强的精神活动。多媒体的图像带给审美主体的是直观可感的艺术形式,它消除了人们的知觉与符号之间的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阅历不够丰富,再加上许多文学大家的写作背景与当今时代环境相去甚远,学生没法和文本产生共鸣,“如果主体不理解审美对象的意义,根本不能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对象中去,他就不可能产生愉悦”,也就失去了审美的兴趣。多媒体可以形象地再现作者写作时代的场景、氛围,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陈涉起义》等,在教学中,播放相关的影视材料,使学生感受炮火纷飞的时代氛围、专制压迫的残酷,才能品味人物的精神、气质,领略揭竿而起的豪情,真正感受到多彩多姿的审美内涵。
“音乐按照形式美组织,节奏与旋律在时间中展现、流动,引起与接受者相契合的内部情绪节律,产生欢乐、喜悦、谐趣、轻浮、抑郁、悲伤等各种情感的共鸣”,对审美主体有巨大的冲击力。在语文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声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教师的口语水平、朗读技巧往往不具有专业水准,再加上教室氛围的影响,一般很难迅速地进入宁静的状态,更别说感染学生的情绪了。而多媒体的朗诵是事先准备好的,并不受环境的限制,可以随时播放。专业人员通过重音、语速、停顿、音调和情感来感染学生,再配上古典的琵琶曲,立刻就可以将学生带入小屋清新自然、温柔和谐的静谧中。学生也可以跟随这缓慢的诵读闭目冥想,展开想象的翅膀完成文字向意象的转化,在美的享受中提高审美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利用信息丰富的优势可以更好地展现文本的语言美。传统的教学中,信息传递的方式主要是教师讲,用粉笔在黑板上板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接收的信息90%以上来自眼睛,学生靠听觉器官接受教师语言的描述,信息无法完全保存下来,不利于反复品味。黑板板书需要大量的时间,黑板的面积大小也制约了信息的承载量。而多媒体的信息量大,页面切换灵活自由,节约了时间,可以展示更多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对比中分析、品味语言的美。
例如,在教《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科学小品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一篇说明介绍荔枝形态、结构的科技说明文。让学生在对同样题材内容、体裁文章的对比中真正领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诗词、典故增加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的,了解小品文这样体裁的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
19世纪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缺少审美的眼睛,其实是缺少审美的心境。文本总要引起读者的某种共鸣才能使之感受审美的意境。多媒体除了以视听艺术感动读者外,还可以通过展示不同的文本,来展现同一物体在不同心境下的不同意境。学生在学习《故都的秋》时,可从网上下载一些同样是写秋景的文章,让学生对比不同心境下的景物特点,同中求异,引导学生品味情绪感染下意境的变化。《雨中登泰山》的教学,可以用flash动画为松树配上动作、表情,让它们具有生命力顽强、奋勇向上、热情好客的人性精神,再与泰山松树的图片实貌作对比,让学生体会平凡事物在审美的心境下是如何变得非凡的。
教育,除了教给学生知识技能、技术之外,还需要对人的心灵深处进行教育,教育人的精神,塑造人的灵魂。健全人格,塑造美的灵魂是语文美育的责任。语文教材中不乏文质兼美的文章,渗透了伟大的思想和情操。有些作品涉及的知识比较广,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相关的影视片,补充人物的事迹,介绍作者写作的背景等等,更好的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体系,整体鉴赏人物的性格、精神、灵魂,更多的积累优秀人物的伟大事迹,汲取圣贤之士的精神力量。引导学生“做事求真、做人求善、人生求美”,进入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