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简介·庄子篇

2007-12-29 00:00:00
中国教师 2007年2期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管理蒙漆园的小官,所以史称漆园吏。他是道家老子的主要继承与发展者,因而统称为“老庄”。《庄子》一书,成为道家的主要经典,因为庄子在唐天宝元年被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又被称为《南华经》,或《南华真经》。
  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和辩证方法,进而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发展为绝对的无为,将辩证法发展为相对主义。
  《庄子》一书,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我们选取内篇中的《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外篇中的《马蹄》《秋水》,杂篇中的《天下》篇,对这些篇章作些简介和评述,从中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
  《逍遥游》,通过大鹏和小鸠、大椿和朝菌的比喻,说明任何事物的差别都是相对的。如果能够做到“无己”、“无功”与“无名”,就可以达到“至人”、“圣人”的超越现实的境界。通过列子御风而行,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说明只要摆脱功名利禄的干扰,就可以达到悠然自得,保存全真,以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
  《齐物论》,从“道未始有封”的命题出发,论述了“道”无界限差别,说明任何事物的差别和认识上的是非都是相对的。所谓“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一切争辩都是没有意义的。要求达到齐是非、齐彼此、齐物我、齐寿夭的要求,认为一切美丑、善恶都是相对的。虽然最终走向相对主义,但却以此去掉是非、荣辱的计较,使思想得到自由和解放。
  《养生主》,是一篇关于人生哲学的重要论文,通过庖丁解牛,阐明处世和处事的方法,要按照事物的自然法则办事,不要以有涯的生命,去追求无涯的奢望,以达到葆天养生的目的。否则将自寻绝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秋水》《马蹄》,也是经常为人们所提到的《庄子》中的两篇巨著。在《秋水》中提出了“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无失,是谓反其真”的重要思想。在《马蹄》篇中,批判了伯乐相马,使马失其本性而致死的悲剧,来比喻和批判那些所谓善治天下者,其结果却使民失去常性,以此来阐发其归真返朴和永葆天年的主张。
  《天下》篇,非庄子所作是可以肯定的,因为其中有对庄周的评论;但就其基本观点来看,还应是庄子学派的思想。本篇从“道术将为天下裂”的争鸣局面出发,评述了先秦各学派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和观点,保存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资料,为研究先秦各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为此我们也把它作为选学的专章。
  总之,庄子将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发展为绝对的无为。他发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道是先于天地的客观真实存在,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是世界最高的主体(见《大宗师》);但又认为道能“神鬼、神帝、生天、生地”,也表现出某些泛神论的思想。它将“无为而无不为”发展为绝对的“无为”,也会导致某些消极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包括人生哲学),无论其积极方面,还是消极方面,都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庄子》在美学和文艺方面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它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种自然美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艺有着深远的影响。《庄子》文风豪放,思想奔放,纵横捭阖,旁征博引,是浪漫主义的源头之一。
  总之,《庄子》一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刻和复杂的,在哲学、美学、文艺、宗教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它的痕迹,而它在哲学和文艺方面的影响要比儒家为大。
  由于《庄子》一书影响巨大,因而《庄子》的传本和注释也是多种多样的,现今的通行本为郭象注本,包括内篇、外篇、杂篇共33篇,一般认为内篇系庄子所著,外篇和杂篇可能杂有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但基本上也反映了庄子的思想。现今通行本主要有清代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王先谦的《庄子集解》等。近人马叙伦的《庄子义证》,王戏岷的《庄子校释》,台湾学者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释》等,都颇有新见,值得初学者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