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校本培训越来越成为学校工作中的重要话题,但它在实际运行中又容易流于形式。近年来,山东博兴乐安实验学校把校本培训提升到办学质量和学校生命的高度,力求从“实”上下工夫,开辟了一条校本培训的良性发展之路。
一、加强集体教研
从2006年开始,我校完善了集体备课制度。每学期初教研组全体老师一起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了解本学期的教学要求,将该学期的教学内容的每一课时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在认真钻研大纲、教材、教法基础上,写好教案,在集体备课时间(每周每个教研组至少有一个半小时的集体备课时间),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再对该教案的每一个环节,认真地研究、讨论,进行修改。这样的集体备课,不但有利于发挥中、老年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优化课堂教学,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培养了教师们的合作意识、丰富了校园网络的资源库。
二、实施读书工程
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唯其如此,才能提高教师应对多元化知识冲击和适应新教育形势的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提出了“构建学习型学校,培养学习型教师”的工作思路,在教师中开展以“校本研修”为平台的读书活动。学校坚信对教师最大的实惠就是帮助其成长,成为教学骨干、教学名师。为此,学校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每位教职工每年享受60元补贴,来订阅适合自己工作特点的报刊杂志,对评选出的骨干教师和明星教师每年学校奖励100元和150元用于订阅与自己教学有关的报刊。我们还要求每位教师写读书笔记,按时进行检查。
三、搞好课例研究
学校立足于校情、教情和学情,以打造“研究型”教师群体、构建学习型校园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广泛深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积淀好的做法和经验,实验推广一批优秀的教育成果,及时总结交流教育科研信息,了解掌握科研课题阶段性实验推进情况,学习内化教育理论,借鉴吸取优秀教育成果,为“科研兴校”推波助澜。《乐安科研》《扬帆》已成为教师的助手,学校内涵发展的载体。
四、多样的培训形式
1.全员培训
每周一校长进行2个多小时的领导班子培训,然后领导班子成员再及时对分管人员进行培训;每周六开全体教职工会议,进行全员教育,及时进行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培训。以校刊、校报和校园网为主阵地,积极组织教师在教研活动时间观看教育网站提供的有关内容。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校园网站设置各种案例库,为老师的学习提供直接的资源;设立教师论坛,探讨教育教学规律,分析教育教学现象,发表教育心得,激发创新思维,提高科研水平。
2.骨干培训
在全员培训的过程中,对学科组长和中层以上干部进行培训,努力提高骨干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新课程改革所必须的教育教学能力,并及时总结推广其成功经验,从而带动了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形成一支精良的骨干教师队伍,为实施明星教师工程奠定了基础。
3.青年教师培训
学校制定了青年教师培训目标,研究培训措施,制定考核细则,明确奖励意见,形成培训体系,使新教师一年内胜任教师工作,三年内成为教师骨干。
4.班主任培训
重在培养年轻、优秀、骨干、特色班主任。德育处制定切实可行的班主任培训方案,每周一次培训,从而建立一支适应我校迅速发展的班主任队伍。
5.名师培训
学校每年选出一批名师,努力抓好“名、特、优”教师的培养。
6.专家对话
每学期聘请省内外教育专家、教授到校作专题报告,进行面对面交流或者网上进行咨询。
7.以研促训
学校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拉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强化学科组的教研活动,以日常教研为载体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五、丰富的培训内容
1.政策法规、师德教育
学校定期开展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使教师真正做到依法施教,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努力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教育教学常规
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基础性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的基础性理念,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常规方法、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普通话等。
3.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学校加大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力度,使教师及时了解国内外教科研动态,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参与科研课题,以科研的力量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4.新课程方案、标准、教材
学校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坚持通识培训与具体学科培训相结合,并优先保证通识培训和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集中培训和个体研修相结合,注意挖掘和运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有关案例进行培训。
实践证明,有效的以校为本的教师培养,能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为适应新课改打下较好的基础,教师也从中品尝到专业发展的快乐。我们一定会在新理念指导下,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总结,力求使以校为本的教师培养工作更好地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山东省博兴乐安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