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集体教研一般是一种集会式的群体研讨。在这个群体研讨中,常常是“石本无火,相激而生灵光”。人们在这种情境中,直面交流、感染和熏陶,会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我们倡导情境教学,为什么不能把这种集会也看成一个情境教研呢?面对面地交流、研讨能够生发出一种准确、迅速、机敏的直觉判断力,增强自我即时的辩论水平、应变水平。集会教研给人一种真实感、亲切感、成就感。人们在文化磁场中彼此的思想得以碰撞、吸引、吸纳、融合、生发、创新,在砥砺中进步、成长、明晰……人的精神主动性,思维的机智性得以彰显。
但是,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信息来源多样化,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在这种情况下,集体教研受到很大挑战,如何解决二者关系,是摆在许多学校面前的问题。我们认为,尽管网络教研有着许多优势,但是也有其自身问题:一是网络上材料多,良莠不齐,因为这些材料没有经过认真的筛选和甄别。二是网上的材料针对性不强,需要老师们严格筛选整合,加工处理,相互协作,根据自己的实际做出自己地方特色“菜”来。这样看来,集体教研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正因为如此,我校采取的是传统教研加网络教研相结合的方式。即利用网络的便捷搜索把握鲜活的相关材料,各自准备自己的“文件夹”。再利用集体教研对素材进行研讨、辩论、讲座,进行深度教研。深度加工、深度挖掘、再提炼、再创新。穿插着利用网络解疑难点,推波助澜,二者相辅相成、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具体看,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备一台电脑(学生机),规定教师按照自己的特点先在自己电脑上备好课,然后发到学校指定的服务器文件夹上,大家通过网络进行共享,每周三、五是统一集体备课时间,为了增强教研的实效性,每个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有计划、有主持人、有中心发言人、有整理记录人、有明确的研究内容或主题。教师通过钻研教材、教参、教辅用书,通过网络搜索、“充电”等准备,做书面说课发言材料,再以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切磋,观点交融,共提高、同发展。这种教研还力求打破以本学科、本年级教师为主的教学研究,实行同学科跨年级、跨学科、跨年级的主题式教学研究活动,如观摩听课,课后集体评议,召开经验交流会,进行案例学习研究等,在此过程中随时利用网络进行资料的查找、自我的学习,并将成果发在“共享”里,形成教师合作、互动、共享的格局。有效利用网络与传统教研这两条主线,并行不悖,共同发展,即“双线教研结构”,老师们感觉良好。传统教研的严谨性、规范性亦可以弥补网络教研的不可掌控性、松散性,可以这样说网络教研是传统教研的一条“高速公路”。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贾汪区紫庄镇新吴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