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它备受争议,特别是在新课程全面展开的今天,有人对其大肆批判,有人极力为之辩护。一方面,由于讲授法是目前教师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而课堂教学又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满堂灌填鸭式”的现象,所以,有人把主要原因之一归于讲授法身上。另一方面,为讲授法辩护的学者们却指出,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不是因为讲授法本身,而是有些教师没有注意讲授法的适用范围及其要求而误用或滥用。到底怎样对待这些不同的看法?对此问题的进一步厘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辩证地看待讲授法,从而益于教师更好地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提高教学质量。
一、分清讲授法的两种类型:“消极讲授法”与“积极创造讲授法”
其实,以上双方所指的“讲授法”并非同一个概念。Л М.弗利德曼曾指出有两种教学:一种是“消极讲解型的教学”。这种教学过程的基础“是学生的再现性质的认识活动”,发展的“主要是再现思维”。另一种是“积极创造型的教学”。根据这一区分,讲授法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消极讲授法”,一种是“积极创造讲授法”。所谓“消极讲授法”就是那种机械注入式的讲解。与之相反的就是“积极创造讲授法”,在这种讲解下,教师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感受着学习的独特乐趣,体验着学习方法,并能逐渐地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顾问题等。需要注意的是,在一节课中,可能“消极讲授法”与“积极创造讲授法”同时存在,而且二者所占的比重也可能不同,我们要摒弃的是“消极讲授法”,而不是一股脑地批判“讲授法”。所谓的笼统批判,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导致了更多问题。而“积极创造讲授法”是千百年来无数教育者智慧的结晶,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所无法代替的功能,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挥着、并将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明了“积极创造讲授法”的实现与教师如何“讲”密切相关
“讲授法”包括教师的“讲(解、演)”与学生的“(接)受”。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为教师进行积极创造的讲授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教师如何“讲”是以上意图是否实现的关键所在。
1.“讲”的目的
培养具有实践精神与创新意识、能力的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这样的人才的显著特征就是他们自己“会”学习。因此,教师“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从“熟悉问题”走向“不熟悉问题”,帮助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让学生逐渐学会学习的方法,逐渐能自己进行问题解决,从而逐步地发展创新思维。
2.“讲”的形式
我们不否认有些情况下,教师的“讲”就是直接告诉学生某概念、某定理等,而且这其中也蕴涵着一定的教学价值。但是,教师积极创造的讲授在很多情况就不能仅仅是“直接告诉”,而更多地应是“设疑”。只有通过恰当的“设疑”,才能使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激发起学生的思维,才能使师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形成共振,学生也才能由此获得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心,并持续主动地、自愿地去追求知识,也才能逐步达到学校的教育目标。
3.“讲”的时机
教师把握“讲”的时机需要视学生的思维活动情况而定,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三、清楚“积极创造讲授法”是教学方法体系中的一种方法
我们还需要清楚地知道,即使接受学习是有意义的,它也仍然只是一种学习方式,需依据有关情况与其他教学方法如探究教学等结合起来使用。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存在着使用条件与范围。因此,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使用教学方法时,要注意各种教学方法彼此之间的互为补充,从而构建和谐的教学方法体系。事实上,能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恰恰就是教师是否具有较好的教育、教学能力的体现之一。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不能用统一的模式来开展学生的相关学习活动。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需要考虑教师的个性特征。此外,还需视学生的年龄、学情、个性、学科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来综合考虑。比如说,在一节高一的“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课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在(―,
)这个周期内画函数y=tanx的图像。老师问:“正切函数的定义域是什么?”学生回答:“x∈R且x≠kπ+
,k∈Z”,这时,老师边说边把自变量取kπ+
的线都画出来(以虚线表示),问道:“如果我们已把正切函数的图像都画出来了,图像和这些虚线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无限接近但不相交。”学生的回答把老师下面要讲解的正切函数的图像的特征提前说出来了。此时怎么办?是按照预先的计划继续讲,还是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调整?这位老师的回答是:“无限接近我搞不清,因为图像毕竟没画出来,但肯定不相交。”接着,教师又开始了自己的讲解。可是,学生都知道了“无限接近但不相交”,老师却“搞不清”?问题不在这里,老师肯定是“搞得清”的,只是这位老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回答(学生的学情)调整自己事先所准备好的讲解。其实,老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知道“图像和这些虚线之间是无限接近但不相交”。这样就可以发现学生是真正把这部分内容提前搞懂了,还是仅从教材上知道表面现象。如果是前面一种情况,还要看是全部学生理解了,还是部分学生理解了。如果是全部学生理解了就没有必要详细讲解这部分内容,而是帮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如果是部分学生理解了,何不把此堂课作为一节开放课,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如果是后面一种情况,老师就要让学生明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总而言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发展的积极创造型的讲授法就是教师营造“放而不野、收而不僵、活而不乱、静而不闷”的和谐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目的,让他们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他们体验科学研究的态度,让他们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让他们对知识有更深入地理解,让他们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来继续探索新问题。
(作者单位:湖北省孝感市孝感学院数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