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村级小学师资状况令人担忧

2007-12-29 00:00:00
中国教师 2007年7期


  近年来,我们“西部两基攻坚与文化协调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深入内蒙古、甘肃、宁夏、重庆等省、市、自治区农村村级小学调查发现,虽然许多村级小学都实行“4—2”分段制(1到4年级4年在村小读书,5—6年级2年在完小或中心小学读书)或“3—3”分段制(1到3年级3年在村小读书,4—6年级3年在完小或中心小学读书),但仍有70%的小学生在村级小学读书,村小成为了基础教育的重要基础。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些村级小学存在着一系列阻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问题,其中之一是师资状况实在令人担忧。
  
  一、资格身份之忧:代课教师仍是主力军
  
  教育部明确要求各地取消代课教师,强调通过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补充机制和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的力度,特别是用新毕业的大专院校学生代替代课教师。[1]从保证教学质量来看,这确实是明智之举。但根据我们的调查,由于农村村级小学大都地理位置很偏僻,工作环境很差,生活环境很恶劣,年轻的公办教师多不愿意去,各地就只好请代课教师。
  我们在重庆市彭水县教委调查得知,全县有代课教师600多人,其中400多人在村小,是农村教育的主力军。其中,重庆市武隆县白乡村小,2名教师,均是代课教师;武隆县东山村小,2名教师,1名是代课教师;彭水县天星村小,全校6名教师,4名代课教师;彭水县保安村小,全校8名教师,7名代课教师。重庆市长寿县万寿小学目前编制4人,而代课教师就有6人;玛瑙小学编制3人,而代课教师就有7人。20~30岁的教师中,公办教师的比例则只占5%,代课教师占95%(630人中只有36人是公办教师)。代课教师是绝对的主力军,撑起了农村教育大半个天。彭水县教委一领导肯定地告诉我们,在近几年之内,该县不可能完全取消代课教师;如果不改善村小教师的待遇,吸引教师,永远也不可能取消代课教师!其根本原因就是年轻的公办教师不愿到村小,去了的干不了多久就辞职了。孩子们总得需要老师教,这就只好请代课教师。并且,这些代课教师一旦有了合适的外出打工机会,就会马上要求解聘,甚至不辞而别,教办又只好再请代课教师,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一是谈不上教学质量,二是学校根本不可能,也不敢监督他们的教学质量,要求严格了,马上就会走人。
  我们的调查还发现,也有一批30~40岁的代课教师,代了10多年甚至20多年的课。这些人唯恐失去代课机会,但大多压力大。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经济负担重。上学时到学校教书,放学后回家干农活,根本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提高自己,教育教学质量堪忧。另外,由于代课教师属于临时工,今天需要,今天就是老师,明天不需要,明天就得回家干农活。这部分教师,在培训提高方面往往被领导打入另册,除了在中心小学参加一些教研活动或者参加一些所谓的校本培训之外,所有的外出培训都没有他们的份,即使个别教师想通过培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也无望。而根据我们的调查,大多数代课教师不愿意参加培训。一是认为耽误自己的务农时间;二是学校没有专门的培训费补助,培训得自己花费用;三是即使培训了,说不定明天就不代课了,培训了也是白培训。
  由于代课教师资格身份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年龄结构之忧:年轻教师匮乏
  
  这里的“年轻教师”,特指年龄在30周岁以下的年富力强、又有一定教育教学经验的村小“公办”教师。我们课题组研究人员在重庆市武隆县教委了解到,全县现有村小74所,学生5445人,“一师一校”约20所,村小教师总人数145人。这些村小教师中,20~30岁的占18%,30~40岁的占21%,年龄在40~50岁的占48%,年龄在50~60岁的占13%。单从年龄结构来看,似乎比较合理。但如果从各年龄段公办教师与代课教师的比例来看,20~30岁的教师中,公办教师的比例只占4%,代课教师占96%。我们又在重庆市彭水县教委了解到,全县现有村小111所,学生21973人,村小教师630多人。这些村小教师中,20~30岁的占13%,30~40岁的占26%,年龄在40~50岁的占45%,年龄在50~60岁的占16%。如果单从年龄结构来看,这个比例似乎也比较合理。20~30岁的教师中,公办教师的比例只占5%,代课教师占95%。这些均说明年轻的公办教师严重匮乏。
  我们在西部其他省市农村村小调查时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
  从总的调查结果看,村小教师中,40~50岁年龄段的老师,其中一部分是“民转公”教师,另一部分是代课教师。20~30岁年龄段的教师,绝大多数是代课教师。在农村村小教师中,极少有年龄在20~30之间的公办教师。年轻的公办教师后继乏人,存在着一系列不可忽视的后患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调查》中指出:农村小学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现象突出;农村小学教师年龄老化。[2]我国西部农村村小可谓是教育投资最薄弱、教学环境最艰苦的地区,此类问题自然会更为突出。
  
  三、学历层次之忧:教师学历普遍偏低
  
  调查发现,西部农村村级小学绝大多数教师学历都偏低。40~60岁年龄段的教师,95%是中师学历。虽然中师学历是小学教师的合格学历,但时代发展了,社会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学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历的提高,促使自己更新观念,改变教育行为,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在重庆市主城区和一些郊区小学调查发现,相当多的学校都要求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要达到本科学历。而在我们调查的村小中,没有发现一个教师具有大专学历或本科学历。
  20~40岁年龄段的老师,学历很复杂,有的高中毕业,有的高中未毕业;有的初中毕业,有的初中未毕业。重庆市彭水县郁山镇天星村小学有4名教师,其中有两名都是高中没有毕业(指辍学)就被聘请来当了代课教师。武隆县巷口镇某村小(当地教育部门领导一再强调不要暴露真实校名)有两名教师,其中一名代课教师就是初中都未毕业(也指辍学),就被大队领导求来作代课教师了。重庆市酉阳县苍岭镇教办聘请了15名代课教师,其中学历最高的就是高中毕业,最低的则是初中都没毕业。
  类似的情况在西部各省市农村村小都比较普遍。
  这些代课教师中,初中、高中没毕业就不读书的人中,不乏当年因为表现不好,成绩不好,读书升学无望而放弃毕业的学生。可以想象,自己在校期间都不读书的人,能教好别人读书吗?更何况,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一个人如果不经过相当长时间的专门训练,极难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四、综合素质之忧:教师基本素质差
  
  教育观念落后。根据我们调查,绝大多数的村级小学,根本没有学科教学杂志,没有学科教学的理论书籍,没有电话,更没有网络,信息十分闭塞。由于经费紧张,工学矛盾突出,多数老师长期都没有参加过培训,因此难于适应新课程改革理念。内蒙古武川县北沟教学点的冯计锁老师和什拉图教学点的周龙老师说,工作20多年了,从未外出进修过。甘肃省崇信县黄花乡拱家岙小学的梁虎平老师也有同样的苦恼。此外,由于年龄较大,老教师也不愿意接受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培训(更多的则是无法接受新理念新思想新技术培训)。
  文化素质差。我们曾对重庆市3869名教师的“小升专”语文考试卷作过抽样(360个样本)分析。结果发现:最高得分为81分,最低得分为32分,平均成绩55.6分。其中基础知识部分(满分30)最高得分率为93.3%,最低得分率为13.3%,平均得分率为57.8%;阅读部分(满分20)最高得分率为100%,最低得分则为0,平均得分率为55.9%;文言文部分(满分10)最高得分率为100%,最低分为0,平均得分率为51.1%;作文部分(满分40)最高得分率为87.5%,最低得分率为12.5%,平均得分率为55.1%。从定性分析来看,文言文问题最大。名词做状语、词性活用、通假字、古今词义的演变、翻译都存在许多问题。作文问题也严重。可见小学教师整体文化素质是差的,由此推知,农村村小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还会更差。[3]重庆市酉阳县铜鼓镇铜西乡某小学二年级是租借的民房做教室,在“教室”旁边的厕所门上写着“男侧”、“女侧”。贵州省榕江县摆贝小学有一幅标语,写的是“不取文盲妻,不嫁文盲夫”。长时期以来,众多的老师来来往往、进进出出都没有发现而改正,可见教师的基本素质之差。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