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而教育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质量。因此,当前如何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这里,我们就如何优先发展教师教育,特别是如何优先发展西部地区的教师教育,进一步提高教师质量、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尤其是促进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提出若干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中小学教师合格率大幅度提高,并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教师。但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来看,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尽管中小学教师的学历不断提高,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上课满堂灌、只管知识传授不管学生其他方面发展的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靠死记硬背、加班加点来追求分数、提高成绩的方式还十分普遍。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依然十分流行。
第二,城市教师超编,农村教师不足,城乡教师素质差异较大。由于城乡差距的扩大,造成全国大部分地方城市教师超编,部分地方甚至严重超编,而农村学校教师则数量不足;城市教师素质较高,而农村教师素质较低。
第三,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师资队伍差距进一步拉大。随着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扩大,再加上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进一步导致东西部地区之间师资队伍差距的进一步拉大,既有教师素质、教师水平的差距,也有教师待遇、教师专业发展的差距。目前东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大都是本科学历,城市中小学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已达到20%以上,而西部地区还有约50万名代课教师。近年来,相当一部分西部地区中小学优秀教师都流动到了东部发达地区,而西部农村中小学的优秀教师流动到了西部的城市中小学,从而使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中小学的师资队伍进一步恶化。
第四,教师培训经费短缺,体制不顺,导致教师培训实效不大。教师培训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教师培训没有法律和制度保障,使得教师培训的经费难以保障,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由于教师培训经费短缺,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和培训内容不能保证,培训效果不好,部分地区教师参加培训还要自己“埋单”,影响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的教师培训都是由县市教师进修学校、省市教育学院来承担。县市教师进修学校、省市教育学院在当地教师严重短缺、教师学历合格率较低时,开展学历补偿教育是完全可以的。但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学历以本科为主,教师培训重在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就难以承担这项任务了。应将教师培训的任务逐步转向高水平的师范大学和高水平的综合大学,教师水平的提升应以教育硕士的培养和各种短期专题研修为主。
第五,教师可利用的各种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制约了教师的教育与教学工作。课程资源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长期以来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忽视,以及“应试教育”的痼疾,使得中小学教师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相反,出版单位、教研系统和部分学校则热衷于开发教辅,各种练习册,并不惜一切手段予以推销。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及西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适应教师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特别是适应农村中小学需要的网络资源、电子音像资源、多媒体资源严重短缺,制约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第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大,支持力量不足。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其中外部的专业支持是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支持主要依靠的是各地教研室。但由于教研室是一个半行政、半学术的机构,而且还要承担其他工作,教研员的理论水平良莠不齐,再加上时间、人员数量等因素,难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中小学校及其教师对专业支持力量的需求更多。
二、我国教师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获得了较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专业化。教师职业普遍被认为是一个特殊专业,因此教师资格证制度全面实施,有关教师的能力标准、素质标准、课程标准等在逐步制定。
第二,开放化。教师的培养不再是师范院校的专利,综合性大学也开始涉足教师教育,纷纷开展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第三,综合化。教师既要有专门的学科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知识。许多大学都成立教育学院或教师教育学院,要求学生在修读一定的学科专业的同时,再修读教育学科。
第四,本科化。目前全国大多数省都已经从三级师范教育体系过渡到两级师范教育体系。本科学历的中小学教师成为今后的主流。教育硕士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但我们同时还必须看到,我国教师教育也还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专业化并没有带来教师专业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由于缺乏有效力的教师专业标准,教师资格证的获得既缺乏统一的标准,又缺乏专业权威,一些地方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委托一些不具备教师教育资格和条件的单位或教育水平不高的机构进行,考试方法也以背诵和记忆为主,导致许多人虽然拿到了资格证,但实际上是不合格或者是低水平的教师,这也降低了教师资格证的权威性。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制度和政策的限制,修读时间的未能延长即“4+1”、“4+2”模式未能普遍实行(目前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实行的“4+1”、“4+2”模式,还只是小范围的试点,是使用免试保送指标进行的),使得未来的教师在4年时间里既要修读学科专业知识,还要修读教育学科知识,时间远远不够,难以达到高水平。
第二,开放化没有带来教师培养质量的提高。教师教育的开放化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是发展趋势,在国际上也是普遍的做法。但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出台教师教育机构的资质标准,导致许多并不具备条件的高校也来培养教师,开展教师教育。由于制度和政策的原因,目前举办教师教育的综合大学,还没有涉足真正的学科专业教育之后的教师专业教育。
第三,本科化也没有带来教师培养质量的提高。尽管中小学教师逐步本科化了,但这些教师一部分是通过自学考试、函授、远程教育等手段提高的学历,另外一部分则是通过学校升格来获取的。近年来许多中专学校升大专、专科学校升本科,而且升格学校都在大幅度扩招,甚至连许多高职学校也办了师范专业,大量培养教师。这些做法虽然在短期内培养了大批本科学历的教师,既缓解了本科学历教师的数量不足问题,又提高了教师的学历层次。但导致的是表面的本科学历,实际上的低水平现象。这进一步导致了教师专业水平的降低和教师社会声誉的下降。
三、优先发展教师教育的若干政策建议
第一,加快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机构资质标准的建设步伐,确保教师教育的质量不断提高。应尽快制定教师的专业标准,指导教师教育机构,确保新培养的教师质量不断提高。同时还要尽快制定教师教育机构的质量标准,指导各个教师教育机构按照资质标准加强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机构的办学水平。
第二,重点建设若干所师范大学,使之进入全国高水平大学行列,确保教师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尽管综合性大学也参与教师教育,但从总体来看,综合性大学更多地是教育学科研究生的培养以及教育技术学科的人才培养,而不是大批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师范大学仍然是我国中小学教师培养的主体,是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的主体,是我国教师培训和职后教育的主体。为了确保未来中小学教师水平不断提高,应优先发展教师教育,教育部应重点建设若干所师范大学,使之进入全国高水平大学的行列,这些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师范大学不仅直接培养高水平的中小学教师,也对其他师范院校和教师教育机构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全国教师教育的发展。
第三,重点支持若干所西部地区师范院校,使之成为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服务基地。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师资短缺,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由于自然条件、生活习惯等原因,东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很少愿意到西部农村中小学任教。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补充、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以及教师的培训和提高都必须依靠当地的师范院校,立足于当地教师教育机构。因此,无论从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角度,还是从发展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的角度,或者从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推进教育公平的角度,都应该重点支持若干所西部地区的师范院校,优先发展西部地区的教师教育,以促进西部地区各级各类教育的快速发展。
第四,改革教师教育模式,推广“4+1”、“4+2”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未来教师的培养质量。现行的教师教育模式是一种混合式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4年期间,既要学习学科知识,还要学习教师专业知识,由于时间限制,学生往往是学科知识不如综合大学的学生,教师专业的知识也没有学好,因为课时的原因大都只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一些基本理论,因此学生的从教能力不高,专业化程度不够。针对这种情况,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4+1”或“4+2”模式,即大学4年学习学科知识,达到综合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再用1年的时间进行教师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然后进入教师行列。目前,发达国家更多的情况是4年大学学习结束后再用2年的时间进行教师专业学习和训练,然后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国内,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近年来也进行了“4+2”模式的试点,效果较好,但进一步推广尚需政策支持。建议教育部进一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在教师教育中实行“4+1”或“4+2”模式,真正体现优先发展教师教育的战略。
第五,建立若干农村师资培训中心,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的支持,进一步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为解决师资这一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提高农村教师的水平,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建议教育部在西部地区甚至中部地区设立并建设若干个农村师资培训中心,并给予一定支持。农村师资培训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为农村中小学培养、培训高水平的师资,开展农村教育发展的研究,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学术支持,建立农村基础教育实验基地等。
第六,建立若干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中心,研究、开发适合中小学教师需要的高质量的课程资源或其他教育教学资源。教育系统为全国各行各业开发了诸多重要的技术和资源,更应该为自己开发先进的资源。因此,建议教育部在全国建立若干个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中心,开发一批适合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优质课程资源。
第七,高度重视远程教育资源开发,满足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师生的需要。近年来,为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特别是西部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教育部实施了西部地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及李嘉诚西部地区远程教育工程等。目前,西部农村地区80%的中小学均可以通过天网或地网进行教育资源的接收,但突出的问题是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资源严重不足。许多学校的设备难以发挥作用。建议建立若干远程教育资源开发中心,专门开发适合西部农村中小学的远程教育资源。开发中心可参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规格和模式进行建立和建设。
第八,采取鼓励优秀人才从事教师职业、优秀教师安心教师职业、广大教师乐于在农村任教的政策,为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提供人才保证。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使得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对优秀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高的奖励。要通过推进素质教育和改进管理、提高教师水平等来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在高等学校要建立鼓励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导向,对到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毕业生应免去助学贷款或给予学费补偿。提高农村教师特别是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激励他们安心工作,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第九,建立若干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中心,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在高等学校主要是师范大学,特别是西部地区师范大学建立若干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中心或基地,组织师范院校的教师深入中小学,与中小学教师共同开展校本教研、行动研究,或提供咨询服务等。这一方面有利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强师范大学和中小学的联系,使师范大学更好地了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需求,从而促进教师教育内容和模式的改革。特别是对西部农村中小学来说,还能带来许多新的理念和信息,成为改革的动力源之一。
第十,加强教师教育的体制创新和政策创新,为教师教育的优先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教师教育的开放化并不意味着教师教育特殊体制和保护政策的结束,相反,更要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的体制创新和政策创新。在体制上要将师范院校纳入高等教育体制之中,而且要作为特殊的高等教育机构来予以重点支持和优先发展;要通过评估、招标等机制,使得高水平教师教育机构进一步发挥作用,提高各类教师教育机构的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要逐步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的倾向,逐步淘汰低水平的教师教育机构。在三级师范教育向两级师范教育过渡过程中,认真考虑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的发展问题。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针对当地需要采取符合当地的措施来发展教师教育,培训当地教师。切实落实教师进修提高的经费,将教师进修提高的经费纳入法制化轨道,予以保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