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看待2006年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2007-12-29 00:00:00祁京梅
中国经贸导刊 2007年4期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改善,税收制度更为完善,财政收入每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国家财政实力大为增强。但是,自2003年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以来,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增强以及民间资金和外资源源不断,国家财政用于支持经济建设的资金不断减少,财政政策由积极转为稳健。前些年在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60—70%来源于国家财政拨付,其余主要来源是银行贷款。而现在,固定资产资金来源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70—80%的资金来源是企业自有资金和民间资本,国家财政资金只占不足10%的比例,财政资金用于经济建设的比例大为压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丰厚的财政资金无用武之地。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总量、进出口总量和外汇储备量均居世界前列,但是,我们的人均GDP,人均资源占有量,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福利水平,教育、医疗以及人文环境水平,大大低于西方国家,而我们的单位GDP能耗大大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国内相比,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缓慢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改善幅度大大落后于经济增长水平,我国城乡经济文化水平差距巨大,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内陆省份经济发展程度天壤之别。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财政资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有效利用取之于民的财富,最大限度地用之于民以改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结构错位、改善重生产和轻消费传统意识的艰巨任务,真正使我国成为世界强国、富裕国家。可以说,在新时期财政部门面临着严峻的体制改革、支出转型,它所肩负的任务也是重大的。
  
  一、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创历史新高
  
  2006年以来,国民经济保持10%以上的两位数增长,经济快速增长直接推动了财政收入的较快增长。2006年全年收入创历史新高。全国财政收入继2003年突破2万亿元,2004年突破2.5万亿元,2005年突破3万亿元后,2006年越过3.5万亿元的台阶。
  2006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均保持了较快增长。财政收支状况良好是经济发展形势好的重要反映,也进一步表明财政发展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充足的国力可以支持政府办好过去想办没有财力办的事情,如果支出结构合理老百姓也是财力增强最大的受益者,让居民最大限度分享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主要要通过财政收入的再分配体现出来。
  
  二、财政税收制度的改革取得较大突破
  
  2006年财政部门围绕着调控经济增长、改善投资和消费关系以及提高社会福利保障水平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财政宏观调控达到预期目标。财政收支改革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2006年4月1日起我国对消费税的税目和税率进行了1994年以来最大规模的调整,强化了税收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作用。从2006年4月1日起,对11类消费税的税目和税率进行了1994年以来最大规模的调整,合理引导了消费取向。
  二是将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税扣除标准由800元/人月提高至1600元/人月,使原有的个体纳税人减少了一半,有效增加了居民可支配收入。
  三是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安排了1030亿元转移支付,用以补偿乡、县及村级行政日常开支,农民人均减负约140元。2006年中央财政集中用于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预计达到1520亿元,比2005年增加400亿元。
  四是财政部门还调整了资源税政策和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扩大了“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取消出口退税和降低退税率的范围等。
  五是财政部门还规范了住房土地收支管理政策,将2005年实施的个人购房转手交易征免营业税期限由2年延长至5年,完善了住房公积金管理办法和廉租房制度。
  六是根据石油价格走高的新形势,财政部门主动提出了发展石油替代能源的政策建议,制定了支持生物能源等扶持政策,初步建立了发展替代能源的财税政策体系,同时积极推进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开征石油特别收益金,提高了我国石油安全的保障能力。
  
  三、如何看待税收高增长
  
  (一)从个人所得税来看,快速增长并非好事
  2006年全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共完成2452.32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增收358.41亿元,超额完成了全年收入计划。由于从2006年1月份开始,我国开始将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到1600元。按照财政部当时的测算,这意味着只有大约26%的工薪阶层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同时国家财政收入每年将减少280多亿元。同样,据税务总局的不完全统计,1600元的扣除标准将减少个人所得税纳税人2000余万人。但实际执行结果是,个人所得税继续大幅增长,同比增速不降反升。
  个税继续快速增长,一方面说明居民收入的增长较快,更多的高收入人群的个税增长弥补了1600元这个减税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是税务机关加强征管的结果。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我国财政分配过多,财政收入增长远远高于工资水平的增长速度,长期下去会使国家生产建设性投资增长越来越快,而老百姓的收入增长则越来越慢,从而导致经济增长结构失衡。要避免这种经济结构失衡,国家可以适当减少税费,并鼓励人们创业,增加就业,促进劳动收入增加。
  (二)企业所得税、企业利润高增长的背后是民众利益的损失
  企业所得税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构成部分,企业实现利润快速增长支持了所得税的高增长。据统计,2006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53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7%。在39个工业大类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同比增长26.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07.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45.2%,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49.6%,电力行业增长37.8%,电子通信行业增长31.1%,煤炭行业增长19.9%,化工行业增长17.4%,钢铁行业增长20.2%。垄断行业的利润增长大大高于普通行业。但是,在这些巨额利润之后,公众的损失是多少不能不考虑。
  从2005年的数据看,169家中央企业2005年度共获利6276.5亿元,其中来自传统的煤、电、油、运行业“十二豪门”囊括了央企总利润的78.8%。其中,中石油一家就获得1756亿元的盈利。凡是利润丰厚的央企,基本都占据着垄断地位。垄断成为这些国企获取巨额利润的保障,不然,就很难理解那些不占垄断地位的国企,何以大面积亏损。
  在垄断企业获取丰厚利润的同时,公众承担了更多的成本。像电、成品油等,轮番上涨,企业坐收渔利。
  目前,像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收入,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收入的几倍,这些企业职工高收入的成本同样被转嫁到了作为消费者的公众身上。公众不仅成为处于垄断地位的央企利润的来源之一,也成为其职工高收入的埋单者,这正是公众不满的根源。
  
  四、2007年财政支出转型的几个关键点
  
  2007年我国经济依然面临结构调整、较快增长的选择,但是,调整支出结构、减少赤字、最大限度的惠利于民是财政转型的关键。2007年财政工作的重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2007年我国将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继续调整和优化国债项目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的使用方向和结构,向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重点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并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重点帮助中西部地区解决财力不足问题。
  二是2007年财政将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确保比2006年有所提高。2007年是农村教育的关键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将全部免收学杂费,同时要完成西部“两基”攻坚计划和全国农村远程教育系统。免除学杂费将惠及全国农村近1.5亿名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后,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140元,初中生年减负180元,贫困寄宿生可减负500元。新型合作医疗试点改革将扩大到80%的县(市/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政府还将继续调节收入再分配。此次再分配主要目标倾向广大农民,财政部门表示2007年新增政府投资的大部分要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增加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加大农资综合直补力度等。
  三是2007年我国将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社会发展。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基础上。政府将把西部开发作为国家长期建设国债和预算内投资的重点,除支持西部发展优势产业和建设特色资源加工基地外,将在西部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使贫困地区的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有明显改善。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制定下发了《关于豁免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历史欠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这是继2004年国务院批准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大连市实施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调整资源税税额标准和企业所得税优惠等税收政策之后,国家有关部门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的决定精神,再次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相信随着各地经济的发展国家将出台更多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
  同时,2007年还要在欠发达地区建设基本农田、农田水利、县乡村公路、人畜饮水、小流域治理等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使贫困地区农民获得更多收入,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