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国在投资建设上曾实行审批制,所有的投资项目都必须经过政府批准,即对市场准入进行限制。2004年《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之后,政府投资主管部门不再对非政府投资进行审批,但仍然规定要“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对一些非政府投资项目进行“核准”,对符合“备案制”的项目仍然要由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质量监督、安全生产监管等部门出具相应的批准文件才能进行建设,就是为适应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防止企业投资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损害而设立的准入限制。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阶段,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大量增加,投资能力和欲望也快速扩张。由于我国市场准人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准入的标准较低,而且缺乏严格的检查、监督和执法,难以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致使资源供应、环保、安全和质量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加大。为减少由于投资快速增长带来的危害,国家再次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明确强调要用“提高严管市场准人的门槛”作为调控手段,并规定:对“不符合标准的项目,尚未建设的不准开工,在建的要进行清理,已建的要限期改造”。
2004年投资体制改革法案中的“核准”和“备案”是针对新建项目的市场准入,而新的政策不但对新建项目,且对已经建成投产的项目也设立了市场准人的门槛。这既是为保证我国实现“十一五”确定的节能和环保等目标,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市场准入的门槛是通过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各类标准和行业准入条件设立的。法律法规方面如《环境保护法》、《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等等;产业政策方面如《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钢铁工业产业发展政策》、《铝工业产业发展政策》、《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等等;标准方面如《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等;行业准入条件绝大多数是近两年为规范市场准入而制定的,如《钨行业准人条件》、《锡行业准入条件》、《锑行业准人条件》《铜冶炼行业准入条件》、《玻璃纤维行业准入条件》、《铁合金行业准入条件》、《电解金属锰企业行业准入条件》等等。此外,国家还根据经济发展需要或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市场准人的门槛或制定新的门槛。如国家环保总局在2006年提高了电力、钢铁、石化等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准入标准,对163件报告书做出了暂缓批准或不予批准的决定。环保总局为防止出现从单个项目看都基本符合环保要求,但多个项目聚在一起,超过地方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现象发生,将对地区发展规划进行环境评价,实际上是提高了每个项目的环保准入门槛。
(二)
提高严管市场准入门槛主要是提高“环保、安全、能耗、技术、质量”等方面的标准,用于对企业的投资和生产行为进行控制。
环保方面:要求所有的建设项目在建设之前要进行环保评价,生产中产生污染物的项目在建设期必须按照国家“三同时”的规定,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对已有的生产企业,严格控制企业生产排放的污染物和废弃物不能超过国家规定的环保标准;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添加环保设施或更新生产设备,不能达到标准的企业不能生产。
安全方面:要求严格控制企业建设和运营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企业必须建立职业危害防治设施,配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个人劳动防护用品,配备火灾、雷击、设备故障、机械伤害、人体坠落等事故防范设施,以及安全供电、供水装置和消除有毒有害物质设施,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在企业投产前必须经过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的专项审查、验收;对已有的生产企业,安全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必须停止生产;在采取措施达到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之后,才能恢复生产。
能耗方面:要求严格控制企业建设和运营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能源消耗标准。在项目建设期,企业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标准选择生产设备;对已有的生产设备,能耗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改造或更新生产设备。
技术方面:企业生产所采用设备及设施的生产能力、工艺和技术水平是企业污染物排放、能耗、安全和质量等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要求严格控制新建企业的所用设备及设施的生产规模、工艺和技术水平必须符合国家的标准;对已有的生产设备和设施,在某一方面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改造或更新生产设备。
质量方面:要求严格控制企业的产品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对产品达不到国家规定质量的企业,必须停止生产和市场销售;在采取措施使产品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之后,才能进入市场。
为了严管市场准入,国家明令规定:只有符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有关标准和行业准入条件的项目才能获准建设和生产经营,而对违反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或不符合相关标准和行业准入条件的企业或项目,项目审批部门不予出具项目确认书,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予办理用地手续,环保管理部门不受理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不予发放排污许可证,商务部门不予批准其合同和章程,金融机构不提供任何形式的信贷支持,质检部门不发放生产许可证或依法收回生产许可证,证监会不允许其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募集资金,海关不予减免进口设备的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工商、税务部门不予登记,设计部门不提供设计,等等。
市场准入制度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重要制度,涉及到的部门都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要使这项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取得预想的效果,政府各职能部门必须在本职的业务范围内严格检查、监督和执法。
提高管严市场准入只是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相应的管理标准和准入标准,并没有增加审批的程序。按照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精神,各有关部门在加强严格管理的同时还要继续简化程序,提高管理效率,给企业提供更多的方便。
政府设立市场准入门槛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控制企业投资和生产的主要手段。我国经济体制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有必要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的办法对企业投资和生产设立市场准入的门槛,纠正市场的偏差。
(三)
提高管严市场准入门槛之后,可在一段时期内减缓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有利于实现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从长远看,如果长期坚持执行,将促使我国真正实现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且对我国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几点建议:
一、尽量采用技术标准,少用行政规定的手段
国家对企业投资和生产调控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和杜绝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居民健康造成的危害,这几个方面都可以通过制定技术标准设立门槛加以控制,只要标准制定的合理并严加管理就能达到目的。目前,我国产业政策和标准方面仍有一些不合理的行政规定,如“上大压小”。应该是:达不到技术标准的,无论大小都要控制,没有必要再搞什么“压小”。但如果小企业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各项标准,不许建设和生产就有失公平,且会造成大量人员失业。如小煤矿,如果在环保、安全等方面都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为什么要不允许其建设和生产呢?在其他行业同样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个问题,这就是地方政府贯彻“上大压小”政策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又如,《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提出“到2010年,钢铁冶炼企业数量要较大幅度减少,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2020年达到70%以上,”如果是靠市场竞争去达到这个目标是无可非议的。但国家在对钢铁项目的审批和现有企业的整顿上明显偏袒国有企业。表现在靠行政干预而不是市场机制去达到目标,同样也是对民营企业不公,还涉嫌鼓励垄断。
二、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严格执法
门槛的有效性一是取决于其规定的合理性,二是取决于严格监督和执法。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实现利用法律法规和标准对企业投资和生产行为进行有效的调控,就在于依法严格检查、监督和执法,从而增强企业的守法意识,自觉遵守国家的市场准入法律法规和标准。同样,要真正使我国的准入门槛发挥作用,就应该在不断建立和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做到认真监督和严格执法。
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严格监督和执法。如环保和污染问题,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明确了“三同时”的原则,但是直到去年才真正开始进行监督和检查。我国成立环保局以后,制定了许多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并规定不达标的企业不许生产。但是有关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一是放松监督和检查;二是以罚款为手段,对排放超标按规定应该停产的企业也只是罚款,企业只要交钱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继续生产和超标排污,实际上是鼓励企业对环境进行污染。排放越多,罚款越多,管理部门获得实际利益。这就是我国制定环保法以来污染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严重的主要原因。
国家必须督促负有监督和执法的政府部门认真监督和严格执法,对玩忽职守者同样要进行处罚。
三、提高能源和各种资源的税率和价格
我国在能源和其他资源利用上之所以存在大量浪费的现象,在于资源的价格过低。控制能耗、水耗和其他资源过度消耗和浪费的最好办法就是利用税收和价格机制调控。如果大幅度提高资源税的税率,并把增加的税收用于补贴因资源价格上涨而受损较大的下游行业和居民,既可以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也可以解决目前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因此,建议国家组织专家对此进行专门的研究,以合理平均利润率为原则,确定各种资源的税率和对受损企业和居民的补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