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城乡统筹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7-12-29 00:00:00北京市发展改革委
中国经贸导刊 2007年14期


  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大城乡统筹和改革推进力度,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公共事业继续加强,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起步、开局良好。
  
  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新农村建设扎实起步
  
  (一)农村经济取得新发展
  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以节水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中心的设施农业新增4.5万亩,初步形成平原地区设施农业区域化连片发展态势。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收为目标,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都市型工业,乡镇企业转向内涵式发展,收入、利润的增长速度均达到13%以上。乡村旅游向多类型、广分布、综合性的休闲旅游转变,步入了快速成长期,2006年全市观光农业总收入达到10.5亿元,同比增长33.1%。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20元,实际增长8.7%。
  (二)村镇面貌出现新改观
  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实施了一批农村重点工程。“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三项工程有序启动,农村太阳能、沼气、秸杆气化、生物质燃料等试点进展较快。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安全饮水、污水处理、垃圾治理、户厕改造、街坊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工程进展顺利。农村环境整治加快推进,40%的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如期完成。
  (三)社会事业实现新提高
  农业科技入户直接培训农民近1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8.8万人次,其中8.3万农民实现非农就业。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免除了课本费。城市教师、医务人员对口支援农村的活动积极开展。公开招聘的2000多名大学生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助理全部到位。建立了农村低保标准调整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增长机制,农民参合率已达到86.9%,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超过40万人。
  (四)农村改革增添新活力
  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已达45%;203个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产权制度改革,正在实施的有55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103个,加入农户26.4万户,占全市从事一产农户的44%。
  (五)机制建设取得新成效
  围绕扎实稳步推进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部署,“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推动、社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长效推进机制开始建立。政府对农村发展的支撑力度明显增强。
  
  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规划统筹
  发挥规划的统筹指导功能,以规划和标准来规范新农村建设有关工作。2006年我市编制和颁布了全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山区发展规划等市级专项规划和重要地表水源区生态建设规划、农村改厕规划等全市农村专项建设规划。同时,为解决新农村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存在的规模参差不齐、技术标准不一、投资控制缺乏依据的问题,开展了新农村主要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参照标准研究和编制工作,编制发布了农村道路、集中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4个领域的工程建设参照标准。以规划定项目,以标准定投资,有效地保证了全市新农村建设有关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平稳、有序、规范实施。
  (二)部门联动
  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37个职能部门组成的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各有关部门围绕自身职能,在工作指导、资金安排、政策支持等方面向农村倾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实招、使实劲、办实事。各区县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按照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工作思路,市政府在2006年春季调研活动的基础上,确定并实施了现代农业、二三产业、科教兴农、培训及就业、合作组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环境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党的建设、政策调研等12个方面108项新农村建设折子工程,将各部门投入新农村建设的力量进行了整合,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力度。
  (三)试点推进
  在全面部署的基础上,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坚持点面结合、示范带动。2006年初,全市按照符合规划要求、尊重农民意愿、基层组织有力、经济基础较好、能够当年见效等原则确定了80个村先行试点。一是抓好重点工程支撑。确定了市级试点村农村饮水、污水处理、农村改厕、村内道路、垃圾处理等五项重点建设工程,由市各相关部门进行政策和资金集成,合力推进。市级各部门对每个试点村的资金投入平均达到1000万元以上,有效地改变了试点村的村容村貌。二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了试点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管理办法,注重建设实效,加强建设过程和建后管理监督,建设和管理统筹协调的新农村推进机制初步建立。
  (四)加强反哺
  充分发挥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条件较好的便利条件,加大城市和非农业部门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全市“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工作进展较快。一是政策反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支农惠农政策,如减免农业税、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同时,结合我市实际,制订出台地方支农惠农政策。二是资金反哺。逐步加大公共财政的反哺,市政府投资继续向郊区倾斜,2006年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投向城区和郊区的比例为48∶52。市级财政对郊区乡村两级的资金投入达到111.8亿元,比上年增长50%以上,重点支持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颁布实施了《关于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进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领域。三是资源反哺。通过名校办分校、名院办分院等举措,切实推动城区的优质教育、卫生等资源向新城乃至农村地区流动,加强公共服务资源的反哺。目前,全市已累计引导城区18所重点中小学、7所医院在郊区建分校、分院。通过科技支农、农民培训等途径,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村科技发展水平,加大科技资源的反哺。通过招聘大学生村官、以及将城区教师和医疗人员服务农村与职称评定挂钩等政策,推动急需的人才资源走向农村生产生活的前沿,增强人才资源的反哺。通过落实区县功能定位,实施差异化的产业政策,引导和疏解部分符合农村地区特点的产业项目转移,推动产业资源的反哺。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按照中央的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2007年全市发改系统将着眼于落实“十一五”规划,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着眼于改革放活,着力推进农村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着力解决农村关键问题,着力促进形成农村公共设施建管结合的长效机制,把建设新农村的任务落到实处。
  (一)着眼落实规划,夯实四个基础
  一是突出农村产业发展,认真搞好“首都新农村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途径研究”课题调研;二是加快编制农村道路、供水、节水、治污等专项建设规划;三是配套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建设标准和投资标准;四是继续加大农村项目的建设程序、管理制度、考评体系等方面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建设与管理水平。
  (二)促进产业升级,抓好四项产业
  一是积极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实施10万亩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支持有机农业试点县建设,提高生态涵养区现代农业附加值;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积极支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二是结合区县功能定位,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试点支持符合规划的农村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完善农村中小企业培育扶持政策机制,提高基地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及物流配送业,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发展民俗旅游业和农村文化创意产业。三是继续实施房山、门头沟采煤区农民就业增收工程,支持煤矿关闭、产业调整工作,扶持替代产业发展。四是重点开展抓住奥运商机、发展农村产业的思路和对策研究,抓好一批农村地区生产的奥运特供产品。
  (三)加大农村投入,实施四大工程
  一是新农村基础设施工程。主要涉及村镇道路、村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农村卫生户厕改造、农村供电设施建设与改造以及农村新能源利用工程等6个领域。二是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工程。主要实施教育兴农、健康农村、活力农村、平安农村、和谐农村5个工程,加强农村教育、卫生、体育、文化、民政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是农村安全体系建设工程。主要实施农民安全饮水、动物防疫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四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重点是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重要地表水源环境和废弃矿山植被恢复等建设工程;实施农村地区河湖水系和重要中小河道治理,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四)强化发展保障,完善五项机制
  一是逐步探索建立新农村建设项目政府投资管理新机制,创新审批方式,提高审批效率,进一步强化市、区县两级对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的监管。二是继续探索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在经费保障、管护机制、技术服务等方面形成新农村建设与管理并重的良性发展模式。三是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步伐,积极推进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研究制定乡镇管理体制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健全农村金融体系,认真落实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四是管好涉农价格。认真落实国家涉农价格调控政策,及时出台配套措施;继续组织开展涉农价格专项检查,加强涉农收费管理,完善涉农价格公示制度,快速处理价格举报,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跟踪农村电价、农业用水水资源费管理。五是完善联系制度。成立由主管委领导任联系会议领导小组组长,相关处室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联系会议制度,定期沟通,相互支撑,形成新农村建设工作合力;继续坚持和完善全委联系农村基层定点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