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调动中青年干部研究重大问题的积极性,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了第六届中青年干部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深化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体制机制。会议提交的论文围绕“十一五”规划和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我刊将陆续刊登部分优秀论文,供各地参考。
垄断行业是指被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控制的行业。垄断的形成可以分为经济垄断、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下,经济垄断较少,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是我国垄断行业的主要表现形式。
我国垄断行业几乎都集中在能源、交通、电信等重点产业。目前,民航、石油、电信、电力等行业和城市公用事业的体制改革基本完成,铁路、邮政等行业的改革还正在进行中,烟草、食盐等特殊商品仍实行专营,这些构成了我国垄断行业的主体。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的垄断行业没有经历过自由竞争阶段,带有强烈的行政垄断特征。长期政企不分的体制,导致垄断企业竞争意识差,缺乏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压力。有的行业过度投资,将大量不合理成本转化为高价格;有的行业经营机制僵化,不愿意引入竞争机制,用低价政策限制竞争者进入。近年来,垄断引发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侵害消费者利益、损害社会福利等问题日益突出,加强和改进垄断行业价格监管,以价格监管为突破口,完善价格机制,理顺价格关系,促进管理体制创新,提高垄断企业的活力与效率,增加相关商品和服务的供给,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垄断行业价格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价格监管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根据法律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国家计委)陆续出台了《制止价格垄断行为暂行规定》、《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等部门规章。监管垄断行业的价格法律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二)明确了政府对垄断行业价格监管的权限
中央和地方政府定价目录明确划分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定价权限。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垄断行业产品和服务价格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对生产和消费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地方政府管理。另外,对集中生产、区域消费的部分产品,分别实行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定价。
(三)价格监管范围基本覆盖了所有垄断行业
我国对绝大多数垄断经营的商品或者服务价格实行了较为严格的政府管制。价格管制范围涵盖电力、石油、天然气、广播电视、电信、邮政、铁路运输、民用航空、管道运输、高速公路、港口服务、大型水利工程供水、城市供水、城市燃气供应、城市供热、城市排污、食盐等领域。
(四)价格监管程序逐步完善
目前,我国垄断行业价格监管基本程序是:价格主管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市场供求情况和社会承受能力提出调整价格的初步方案——组织成本和价格调查——征求各方面意见——形成价格调整方案——公布执行——事后监督。其中,对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垄断行业商品和服务价格的调整,还要履行价格听证程序。
(五)价格监督检查取得积极成效
开展了电力、成品油、铁路、邮政、电信等价格专项检查和价格巡查,规范了垄断行业价格行为,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近几年来,对垄断行业的监管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垄断行业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商品和服务质价不符;成本缺乏约束,垄断行业缺乏从加强自身管理要效益的动力;垄断行业职工工资福利大幅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群众对垄断行业意见较大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是法律规定不明确,价格监管法律层次低。对垄断行业价格监管的法制建设滞后,已有的法律法规的规定过于原则。对垄断行业监管立法主要采取委托行业立法的方式,导致法律法规更侧重于促进垄断行业发展,对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考虑不够,一定程度存在部门和行业保护倾向。对垄断行业综合监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对垄断行业价格监管还停留在部门规章层面,法律层次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管的效率。
二是成本约束机制不健全,价格制定的依据不科学。目前既没有准确的定价成本概念,更没有定价成本的原则和审核标准。在垄断行业价格监管中普遍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这种定价方法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成本的合理性和加成比例或利润率的合理性。由于缺乏科学的定价成本核算体系,对影响定价成本的重大问题,如在定价成本中合理确定垄断行业投资回报水平、核定人员工资福利、严格控制管理费用上涨等,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成本规则不健全,对垄断行业成本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约束,价格制定的科学性就难以保证。
三是信息不对称,价格决策的公开性、透明度不够。由于垄断企业在市场上缺乏可比较的参照对象,信息披露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价格主管部门很难全面、准确地掌握垄断企业的真实成本,加大了对垄断行业价格监管的难度。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充分体现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参与权,价格决策的透明度不够,社会舆论难以对垄断企业进行有效监督。
二、加强垄断行业价格监管的基本原则
(一)注重公平
对垄断行业的价格监管,要有利于实现社会财富的公正分配。既要保护生产者利益,允许其获得合理利润,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更要维护消费者利益,让消费者以合理价格获得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商品和服务。在制定垄断行业价格政策过程中,首先要考虑保证普遍服务的需要,体现对社会困难群体的人文关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二)促进发展
要充分发挥价格信号的引导作用,调节供求关系,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要引入竞争机制,逐步放开垄断行业中适宜竞争的非自然垄断环节,让价格在调节供求、优化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在价格上给予适当支持;对国家限制发展的产业,在价格上给予一定限制;对供求关系失衡的产业,通过价格杠杆刺激增加供给或者抑制消费。要采用差别定价方式,调节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促进稀缺资源的充分利用。要建立成本约束机制,激励经营者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三)合理成本
要不断强化成本约束,提高价格监管的科学性。要强化成本监审,防止经营者将不合理开支计入成本,导致成本上涨不断推动价格上涨。对网络型垄断产业,要根据技术、经济条件和市场状况的变化,合理制定价格,由经营者、消费者和政府三方合理承担。经营者要通过提高效率消化部分上涨成本,消费者按照受益者付费的原则支付合理价格,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合理补偿由于承担普遍服务造成的成本增支。
(四)公开透明
要逐步探索和推行垄断行业价格监管的政务公开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办事过程和办事结果,保障广大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参与权,避免暗箱操作和决策失误,提高价格监管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透明度。对垄断行业价格的调整,要以充分扎实的成本、市场供求等调查为基础,掌握第一手材料,并以适当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对话。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垄断商品和服务价格,要实行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明确公示的范围、原则和方式,保证听证活动参与者的代表性,建立有效的听证意见反馈机制。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垄断商品和服务价格,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提高价格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三、加强和改进垄断行业价格监管的基本思路
加强和改进垄断行业价格监管,必须根据垄断行业的技术经济特征,从立法规范、成本约束、决策程序、监管方式、社会监督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综合治理,达到依法监管、决策民主、程序透明、运行规范、监督有力的目的。
(一)加强监管立法,提升价格监管的法律层次
针对垄断行业地位特殊、影响巨大、关系复杂,以及相应的监管立法比较滞后的现实情况,必须切实加强价格监管立法,为监管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和执法保障。完善价格法律体系。抓紧制定规范垄断行业价格行为的专项法规或规章,分类制定垄断行业成本监审办法,形成以《价格法》为核心,门类齐全、覆盖面广、操作性强的价格法律体系。适当提升立法层次。对现有适用于垄断行业价格监管的规章、办法,要在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其法律层次,增强其法律效力,以适应依法行政的需要。抓好立法协调工作。注意从立法环节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防止出现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制化,法律之间不衔接、互相抵触的现象。
(二)严格成本监审,强化成本约束机制
建立完善的定价成本核算体系,确保定价成本的科学合理,为政府制定价格提供可靠的依据。严格成本监审。明确定价成本规则,规范计入定价成本的项目,建立健全包括工资成本在内的垄断行业成本控制和约束机制。逐步建立定调价监审和定期监审相结合的成本监审制度,将成本监审作为政府制定或调整价格的前置条件。对于不符合成本监审办法规定的费用一律不得计入定价成本。定期审查垄断行业成本变化情况,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相关情况,为制定或调整价格提供准确依据。研究确定经营者成本控制参数。考虑根据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确定成本上升率,根据技术进步率和经营者生产效率与国外先进效率的差距确定成本下降率。严格控制调价幅度和频率,只有当成本上升率超过成本下降率时,才能启动价格调整程序,督促经营者努力降低成本。明确公正报酬率。综合考虑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社会经济发展、消费者承受能力,以全国或部分行业的社会平均利润率等为基础确定公正报酬率。
(三)推进民主决策,完善价格监管机制
严格履行《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定价程序,确保定价行为的规范和定价结果的公正。完善价格听证制度。制定或调整列入政府价格听证目录的垄断行业商品和服务价格,必须进行公开听证,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广大消费者的意见。要完善听证代表遴选制度,吸收一定数量的经济、技术和法律方面的专家参与,认真考虑听证代表的类型、立场取向,充分体现不同利益群体的代表性,最大程度地反映各方面的意见。推行集体审议制度。具有定价权的政府部门应当设立集体审议机构,对重大价格决策进行集体审议。对有关方面制定或者调整垄断行业价格的建议、政府定价部门初步审查意见、成本监审结论、价格听证会议纪要、社会各方面意见,要进行充分讨论、研究和审议。完善专家评审制度。制定或调整具有较强专业性、技术性的垄断商品和服务价格,应当严格执行专家评审制度,对决策的必要性、制定价格的水平或调价的幅度、决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进行评审。要建立价格评审专家库,聘请在相关行业具有较高业务水准的专家参与价格评审工作,充分发挥专家的特长。注重价格决策的动态调整。做出价格决策后,要密切关注社会反映,跟踪政策落实情况,认真听取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及时完善定价机制及相关政策措施。要组织开展相应的价格检查、价格巡查,查处不执行政府价格政策和不正当价格行为,确保价格政策落实到位。
(四)加强社会监督,促进价格形成的公开透明
要完善价格政务公开制度。公开政府价格决策的程序、方式,公开政府定价机关的沟通渠道。建立决策结果说明制度,政府部门做出有关制定或调整垄断行业价格的决策,必须说明法律政策依据、事实理由、论证过程,接受社会的监督。建立企业信息披露机制。在继续大力推行价格公示制度基础上,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垄断行业建立信息披露机制,定期披露垄断企业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等信息。健全社会监督网络。尝试在重大垄断企业聘请价格监察员,形成动态的价格监督。试行第三方监督,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消费者组织、中介机构组成监督团体。继续扩大和完善电话、信件、网络等价格举报途径,实施价格举报奖励制度。注重舆论监督。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体,采取开辟专栏、热线接听、网上访谈等多种形式,进行立体监督。加大对垄断行业重大价格违法案例的曝光力度。加强正面宣传引导,促使行业加强价格自律,促进企业诚信经营。
(五)加强监管手段建设,不断提高价格监管水平
优化监管方式。根据垄断行业产品性质、技术特点、区域布局的不同,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价格监管方式。对群众生活影响较大的垄断商品和服务,可以采取上限管制的价格监管方式;对资源稀缺的垄断商品和服务,可以采取两部制价格监管方式;对需求弹性较大的垄断商品和服务,可以采取浮动价格的监管方式。加强价格监测。建立健全垄断行业价格监测系统,加大对垄断行业价格监测的力度,动态跟踪垄断行业价格走势,拟定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加强研究、逐步推广电子价格监管手段,迅速获取相关成本价格数据和价格违法行为事实,提高监管效率。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加强价格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增强其对垄断行业进行成本监审的能力、价格调控能力、对价格违法行为查处的能力。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建立科学规范的权力运行机制,保证价格监管权力客观、公正的运用。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坚决查处垄断行业中有关价格欺诈、强制消费、扩大收费范围、多收费少服务等价格违法行为。
(六)采取相关配套措施,为价格监管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在加强和改进价格监管工作的同时,要积极推进相关配套改革,为价格监管创造有利的体制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对垄断行业的管理方式要由直接参与经营管理活动向健全法制、完善政策,为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转变。政府要逐步实现从市场的直接参与者向规则制定者和行业监管者的角色转变。引入竞争机制。对经济垄断,重点是防止其利用垄断地位操纵市场价格和侵害消费者权益。对自然垄断,要区分垄断环节和可竞争环节:在垄断环节,要强化成本监审,制止垄断环节成本不合理上涨;在可竞争环节,要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促使企业降低成本。对行政垄断,除加强定价成本监审之外,还应通过组织价格听证会、论证会等方式审查、取消行政垄断行业的“霸王条款”,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完善政府补贴机制。由于部分垄断行业承担着公共服务或普遍服务的职能,当经营者因履行公共服务职能,致使其收入不足以补偿成本时,政府应当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予以补偿。对因理顺价格关系而导致的部分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增加的支出,政府应该给予适当补助,以保护其利益,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