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道远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

2007-12-27 09:33郭田勇赵晓玲
中国中小企业 2007年12期
关键词:信用机构机制

郭田勇 赵晓玲

自1998年以来,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已为37万多户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担保总额达到8000余亿元。但是仔细梳理一下我国信用担保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问题之后,则不难发现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未来发展依旧是任重而道远。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理论界和社会实践者,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作为中小企业融资中介的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无疑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关键环节之一。

发展轨道

中国的中小企业担保实践起步于1992 年,当时重庆、上海等地的私营小企业为解决贷款难问题,并防止相互之间担保造成承担连带债务问题,自发地探索建立企业互助担保基金会。1993年11 月,中国第一家全国性专业信用担保机构—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机构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担保业的起步和探索的开始。

1998 年底,依据国务院领导批示和经贸工作会议精神,原国家经贸委开始组织实施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试点,并于1999 年6 月率先下发了《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试点工作在镇江、深圳和北京等地陆续展开。

2000 年8 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原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要求;到了2001 年4 月,国家税务总局下发文件:凡纳入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试点范围的担保机构,其担保收入免征3 年营业税,上述政策有力地促进了试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之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6 年底,全国信用担保机构已达3366 家,共筹集担保资金总额1232.58 亿元,已累计担保企业379586户,累计担保总额8051.87 亿元。

问题所在

虽然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速度较快,但仍难以有效发挥作用。这些问题主要包括资本金规模偏小、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实际操作不规范等。

担保资金规模较小,效用受限

我国大多数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其它渠道的资金来源较少。由于各地政府的财政压力普遍较大,可以拨付给中小企业型担保机构的资金比较有限,这就导致若干问题的产生。一是抗风险能力差。因存在担保风险,适度的代偿是担保业的正常现象。有些担保机构由于担保基金规模过小,一旦出现代偿,就可能导致倒闭。二是放款规模小。由于资本金规模小,就会形成担保机构的放款规模也比较小。三是信用扩张有限。由于担保机构资本金规模小以及相当多的小企业经营情况不景气,贷款风险较大,因而担保业务操作比较谨慎,致使担保机构的业务扩展受到很大限制。担保总额同资本金规模相比,未起到资金的放大作用,无法发挥担保的信用扩张功能。

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

由于我国现阶段,信用担保面临的市场环境不完善,社会信用制度、信用保证体系缺位,所以存在着把信用风险转嫁给担保机构的情况。在实际操作中,信用担保机构事实上扮演了风险承担者的角色,越是不良资本需求者越会隐瞒自己的信息。同时由于信用担保机构承担了大部分甚至全部贷款的连带清偿责任,银行贷前的企业经营状况调查和资信审查标准就会降低,担保机构承担了双重“逆向选择”的风险。企业在获得所需资金后,由于有担保机构担保,还款压力和努力程度会降低,银行相应的监管积极性和监管力度也会降低,担保机构同样承担双重“道德风险”带来的压力。上述情况要求担保机构在风险识别、防范和化解方面必须具有较强的能力,但我国目前的担保机构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

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在担保机构的设立上尚无统一的资质要求。而且,《担保法》作为担保业的专门法律,仅规范了担保行为,而对近年来纷纷设立的专业担保机构的法律、权利与义务并无明确规定,致使担保机构缺少法律保护与制约。国务院于2004 年6 月公布的《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虽明确了“跨省区或规模较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设立与变更”系行政许可项目由国家发改委负责实施,但这项许可的范围和力度还远难满足担保业发展的整体需求。担保业作为一个系统,凡涉及市场准入与退出、业务范围与种类、执业者从业资格、担保机构内控制度以及行业维权与行业自律、政府在立法前的协调与立法后的监管等诸多问题,由于缺少相关法律支撑,导致实际操作中出现不规范。

发展中的政策建议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未来发展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首先,各级政府要设立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专项资金,建立担保机构的损失补偿与奖励机制以及对中小企业的保费补贴等机制。其次,政府要继续加大税收政策扶持,体现政府的政策导向,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继续给予减免营业税政策支持。最后,政府还要努力协调房管、国土、车管、船管、工商等部门对担保机构的抵押合同登记服务工作,支持担保机构尽快做大规模。

担保机构要加强内控机制建设

内控机制是担保机构控制风险的第一道关,也是最基础的工作。如果内部控制出了问题,那么其他的措施就等于零了。加强内部控制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第一,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与决策程序。要合理设置内部机构,建立一套科学的规章和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程序。内部组织机构之间要建立相互制衡机制,同时具有良好的外部约束和相互牵制机制。应强调按经济规律自主决策,项目选择上应杜绝行政命令担保和人情担保,担保对象要体现扶优扶强,不搞扶贫济困。第二,合理设计担保组合。在加强担保机构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风险管理技术进一步分散风险。对担保资产组合的信用质量、流动性、多样化、单一风险、地理分布、期限管理应当有明确的要求。

建立并完善担保机构与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担机制

从国外信用担保体系的经验来看,担保机构承担大部分风险的同时也让银行承担少部分风险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担保机构面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国际市场上,银行和信用担保机构合作一般要风险“二八开”承担,但在国内,信用担保机构要全部承担担保风险,这让信保机构自身经营风险大大提高。在我国目前许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业务刚刚起步、专业化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不宜实行过高的担保比例,应适当降低担保比例以完善银行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机制。

担保机构要加强与行业协会、信用评级机构的合作,进一步减少信息不对称

行业协会作为行业的管理者、引导者、服务者,总体上对自己的会员企业有长时间的跟踪调查,对会员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情况、信誉状况都比较了解。担保机构要利用行业协会这个平台,就申请担保的企业的相关信息向行业协会咨询。作为专业化的社会信用中介组织,信用评级机构能利用市场公开信息和自身的信息数据库,运用专门的知识和市场评级经验,将交易中各种复杂的信息转化为简单明了的评级信息提供给信用担保机构决策使用,这对担保机构因为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等原因收集到足够信息能起到有效的补充作用。

尽快完善我国担保业的相关法律制度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信用担保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要对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资质、设立与退出制度、财务与内控办法、业务范围与操作流程、风险防范与损失分担机制、鼓励扶持政策、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依法引导担保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信用机构机制
神秘的植物工厂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失信商人的悲剧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信用消费有多爽?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