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江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然而在当前的中学物理教学中,课堂活动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并没有得到科学、有效地利用。在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局面后,不少教师往往容易走入另一个极端一为活动而活动,而且许多课堂活动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偏离了课堂的教学目标。那么作为物理教师如何才能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呢?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成为物理教学追求的目标。有效的课堂活动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活跃状态,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能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感受学习的艰辛与快乐,并思考一些深层次问题。从而使其身心得到发展。但是,当前很多课堂教学活动表面气氛热烈,形式花哨。但却缺乏有效性。
笔者认为,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体现人文性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体现人文性。“改革的第一步是从‘还字做起的,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其目的要改变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大量时间不是听教师讲,就是听教师与其他同学一问一答的被动“听”课的局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
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灌输者和训练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商讨者,资源的提供者和咨询者。另外,教师在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教师要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活动的难度要适中,使上、中、下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都能学有所得,课堂活动首先要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人手。激发求知欲,引导他们自主探究物理规律。一般来说,学生求知欲比较容易被激起,可以通过实验,游戏,物理学家的故事等多种渠道。例如。在教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时,着重介绍“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光辉业绩,他胸怀祖国,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国参加原子弹的研究工作,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由于受到放射性物质的过剂量照射。他得了不治之症,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用科学家的这种献身科学的精神来激励学生学习。
2突出目标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支配控制和调节整个教学过程。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围绕一定教学目标展开。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围绕教学目标,并要考虑所设计的课堂活动是否生动,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另外,还要避免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在突出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将趣味活动和有效的操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效果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最优化。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巧设问题情境,按照逻辑思维拟出一些自学提纲,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如在学习多普勒效应中。老师可先演示火车从远处开来时和从近旁开走时汽笛声的变化,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汽笛声音调的变化上,从而产生疑问:同一声源音调怎么会不一样呢?接下去。老师就可出示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探究:音调是由什么决定?什么是频率?观察者听到的频率为什么与声源的频率不同呢?观察者听到的频率与声源的远离和靠近有什么关系?要怎么计算?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或看教材或讨论。气氛活跃,既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个性的发展。从而突出本节的教学目标。
3遵循可行性
教学的可行性是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保证。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设计难度适中的活动,同时合理安排活动所需时间,活动步骤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分工。其中时间的把握最为重要,因为同一种活动由于活动内容。活动目的,活动主体,活动场所和活动手段不同,所需时间也不尽相同。为此,教师要扮演好各种角色,给学生清晰明确的要求,并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和调控能力。同时,教师设计的活动一定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深化。例如:在利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在学生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出电压和电流从而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后。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只有电压表或电流表,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测量电阻?如果能,需要哪些辅助器材?并要求他们画出电路图进行实验。
4提倡多样性
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形式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考虑活动形式的多样性,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就内容而言,既要有训练活动,识记活动又要有理解活动、操作活动、策略活动、情感活动。反馈活动和评价活动。就组织形式而言。既要有自主学习的活动,又要有竞争中学习和合作中学习的活动。但采取何种活动形式要取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5凸显开放性
课堂教学不是封闭的系统,教师要想方设法使物理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活”起来。教师可以从开放活动的内容,开放活动的过程,开放活动的空间,开放活动的评价等方面人手,凸显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在开放活动的内容方面,教师不必拘泥于某一版本的教材而是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为了加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在某些探究活动中。笔者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己设计探究方案——可以改变实验过程或自备实验材料。这样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欲望。教师可以考虑出一些自选题、无标准答案题、即兴智能题等,及时评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例如:利用太阳能电池这个能量转换器件将太阳的辐射转变成电能的系统称为光伏发电系统。光伏发电系统的电流是直流的,直流供电方式有其局限性。绝大多数光伏发电系统采用交流供电方式。将直流电变为交流电的装置称为逆变器。用逆变器将直流电变为交流电有很多好处,请简要说出其中的好处之一。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很多,比如交流电可以通过变压器,得到不同的电压满足不同用电器的需要;交流电可以通过变压器升压。进行远距离输电,减少能量损失;交流电可以满足一些特殊用电的需要,如打点计时器,日光灯等等,这样的问题容易考察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另外教师要树立物理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理念,使教材走近学生的生活,走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尝试用物理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就开放活动的空间而言,教师要改变以往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空间,构建开放。自主。富有活力的活动空间。开放评价方式就是要变教师单一评价为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
6力求生成性
教学活动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师生、生生互动的动态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误把“满堂问”等同于启发式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往往被许多问题或任务搞得晕头转向,疲于应付教师的提问。但问题是否得当,科学,有意义。有针对性和层次性,教师却未考虑。这样只有预设而缺少生成的课堂活动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对活动进行预设,但不能完全依赖预设,否则就会造成只有预设的精确而没有生成的精彩。
7倡导激励性
有效的课堂活动需要评价手段的支持。教师应及时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使他们能从教师的反馈中获取信息并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提高学习热情。激励性是评价的要素之一。教师对学生出色表现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或是通过口头表扬,或是通过肯定的眼神或动作,对其不足之处则应以委婉的口气提出一些建议。
有效的课堂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认识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这样教学才能有序,高效地进行,才能在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