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一个刚刚20出头搞摄影工作的年轻人,荣幸地走进了中南海。于是,一张张以一代伟人毛泽东为主人公的极为珍贵的照片,将一个个发生在红墙内外的故事瞬间凝固,传向民间,传向世界。于是,世人对一代伟人的伟大与平凡,有了更深刻、生动和全面的认识。这个年轻人就是曾为毛泽东做了12年随身摄影记者的摄影家吕厚民。
1928年9月,吕老出生在松花江畔的黑龙江省依兰县。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学毕业不久的吕厚民经县师范培训班培训后,到农村当了一名小学教员。1948年,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接过来的“满映”改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到依兰县招考工作人员,吕厚民和姐姐都被录取了,他被分配到照相科,从事胶片冲洗、放大和整理资料等工作。1949年11月,他被调到新成立的北京电影制片厂照相科工作。1950年1月,又被调进中南海,专门给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照相,从此开始了前后12年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在吕老一生所拍摄过的数以千计的作品中,有一张是吕老最喜爱的,那就是《毛主席和周总理在一起》。
照片上,毛泽东和周恩来两位领袖上身微微靠近,微笑着在看毛泽东手中的一份文件,表情亲切自然,生活气息浓郁,两位亲密战友在长期中国革命中形成的和谐与默契,通过画面中的动作和神态,自然地流露出来。这张照片是吕厚民在众多抓拍照片中最成功的一张。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吕老在谈到这张照片的拍摄过程时,仍记忆犹新。
那是1953年9月12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第二十四次会议上。
会议期间,吕厚民和往常一样,时刻准备着抓拍一些珍贵镜头,一直关注着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的一举一动。大会主席宣布散会之后,台上台下的人都陆续起身退场。这时,他看到周总理也站了起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朝正在看文件的毛主席走过去。吕厚民的直觉告诉自己:机会来了!他立即大步走近主席台。毛主席看到周总理走过来,立即起身。周总理首先给毛主席看自己手中的那份文件,说了几句什么。从面部表情看,心里很高兴。毛主席看了看周总理手中的文件,也很高兴,把自己桌子上的文件也拿起来,翻了两页给周总理看,并交谈着什么。就在这时,吕厚民按动了快门。
当时的照相设备和技术跟现在没法比。虽然吕厚民使用的是较先进的美国产斯比格莱费克斯新闻镜箱,但用钨丝灯泡,拍一张要换一个灯泡,就是我们常在电影中看到的灯光一闪“砰”的一冒烟的那种。暗箱里的胶片一次只能装两片,拍完了得立即拉开暗箱再装胶片。吕厚民还想再拍几张,可等他急忙换上胶片再次举起相机的时候,毛主席和周总理已经离开了。
在吕厚民为毛主席拍摄的照片中,有一幅名为《毛泽东在庐山》的照片:毛泽东凝视着远方,身后风起云涌,朵朵白云在天上翻滚,景色蔚为壮观,苍茫天地间,一位历史伟人坐在石凳上,正在思索……
许多人都认为这张照片是“天赐之作”——它把毛泽东当时的心境、时代背景与大自然绝妙地融合到了一起。吕老介绍说,当时是1961年的夏天,国际上帝国主义反华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国内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毛主席的心情不是很好。他上庐山后,连续几天未合眼,也不曾走出房门。吕厚民和其他工作人员都为主席担心。一个晴朗的上午,毛主席终于停止办公,走出房门,和工作人员一起登山。登上含鄱口后,毛主席先同英语翻译林克谈了一会儿话,林克走后,毛主席仍坐在石凳上一动不动,望着远方的天空,眉宇不展,表情凝重,好像在思考什么。这时,吕厚民突然发现毛主席身后的天幕非常奇妙:天空湛蓝湛蓝的,白云时卷时舒,云雾中山峦显得更加挺拔;山下的鄱阳湖云蒸霞蔚,紫气升腾。他突然意识到,时代的背景、大自然的背景、毛主席的心境,此刻完全融为一体,真是难得的历史画面。他立即取出一只深黄滤色镜片装在镜头上,使天空灰暗一些,白云更白一些,让毛主席的整个轮廓更加鲜明突出。
这一刹那,便成了历史的永恒。
1962年的一天,在拍完毛主席接待外国客人的照片后,吕厚民向主席提出,想要拍一张毛主席在办公室的照片,主席说:“好吧,但这次没有时间了,以后吧。”过了不久,吕厚民跟毛主席去杭州。一天下午,毛主席要去西湖饭店会见金日成,吕厚民背着相机在客厅里等候。不一会儿,毛主席来到客厅,见到吕厚民,便伸出大手,说:“好久没见了,握握手吧。”毛主席说完,在客厅里的秘书和卫士等都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你们都笑什么呀?”“吕厚民您不天天见吗?”毛主席一听,自己也笑了起来,笑过之后,又问吕厚民:“你不是要拍我在办公室的照片吗?什么时候拍呀?”吕厚民高兴极了,立即说:“就现在行不行?”毛主席说:“不会影响会见吧?”吕厚民一看表,说:“还有半个多小时呢,来得及。”主席听了,说:“好吧,就依你。”说完,转身回了办公室。吕厚民立即回房间取来闪光灯,找好位置,拍了几张毛主席抄录唐诗的照片。接着,毛主席又拿起一张当天的《人民日报》看起来,吕厚民又拍了几张。主席估计吕厚民拍得差不多了,抬起头来问道:“好了吧?”吕厚民忙回答:“好了,主席。”主席一语双关地说:“完成任务了。”说着,站起身来:“走,见客人去。”
196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庐山召开会议。吕厚民给毛主席拍了不少和别人谈话或者散步的照片,可总觉得还不够,也不过瘾,总想着再多给毛主席拍几张工作照,可苦于没有找到好的点子,就一直在细心观察。他发现,开会期间,毛主席每天都要路过一大厅。吕厚民灵机一动,想了一个好主意。毛主席平常特别喜欢看世界地图,如果在那儿挂上一幅世界地图,毛主席走到那里,肯定会停下来看一看,届时就可以趁机拍一张照片了。吕厚民找其他工作人员商量一番后便在大厅的墙壁上挂了一幅世界地图。第二天一早,毛主席路过大厅时,一眼看见世界地图,便停下了脚步,全神贯注地看起来。这时,早已准备在一边的吕厚民对准镜头,“咔嚓”一声,一幅《毛泽东看世界地图》的经典之作诞生了。
毛主席的兴趣十分广泛,除了喜欢读书、游泳和散步外,在延安时,还偶尔在茶余饭后挥拍打打乒乓球。1962年的《体育》杂志第一期上,刊登了一幅《毛泽东主席在上海打乒乓球》的照片:毛主席面带微笑站在乒乓球台前,右手横握球拍,一派从容、镇定、自信的大将风度。当时,看到这张照片的庄则栋、容国团、邱钟惠、廖文挺、傅其芳等运动员和教练员激动得不得了,都奔走相告。他们没有想到,伟大领袖毛主席日理万机,居然还有精力打乒乓球,关心体育事业。
其实,他们并不知道,这张照片也是吕厚民“精心策划”出来的。
一个偶然机会,吕厚民看到一张毛主席在延安打乒乓球的照片,就想着再给毛主席拍一张。1962年随毛主席去上海,吕厚民发现住地有一个不大的健身房,里面放着一张乒乓球台。他找到毛主席的保健医生和卫士,希望他们配合自己的工作。经过商量,他们决定等毛主席出来散步的时候,让他不走原路回去,而是绕个圈子,走通往有乒乓球台的那个门,届时就请毛主席打乒乓球。
毛主席在上海一连工作了好几天都没有休息。这天,卫士好不容易才说服主席出来散散步。返回时,主席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来到健身房,当路过乒乓球台旁边时,保健医生对毛主席说:“主席,请您打一会儿乒乓球好吗?”主席这天心情很好,听了保健医生的话后,停下了脚步,爽快地答应说:“好哇。”说完,几步走过去,从球台上拿起球拍。保健医生看主席做好了准备,便把球发过去。主席接到球,“啪”的一记回扣,又把球打了回来,动作非常有力。主席喜笑颜开,准备接着再打。早已等候在旁边的吕厚民及时按下快门,这张《毛泽东打乒乓球》的照片便诞生了。
毛泽东工作十分繁忙,平时很少和儿女们见面,有时甚至两三个月也见不到一次。每次见到孩子,他都非常高兴,宁可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也要陪同孩子们出去散步或玩耍。
说起表现毛主席家庭生活的照片,吕厚民最满意的是那张《毛泽东同女儿、侄子在北戴河浴场》。那是1954年的夏季,毛泽东带着孩子们去北戴河避暑。那天,毛泽东在海里游完泳之后,光着脊背穿着短裤在沙地上坐了下来,一只脚还插在沙子里。大女儿李敏穿着泳衣叉腰站在爸爸前面,毛泽东扭过头来与坐在右边的侄子毛远新在聊着什么,怡然自得地享受着天伦之乐。这张照片拿去发表时,曾有人提出,是否需要征求一下毛主席本人的意见,光着脊背有些不雅,会不会影响毛泽东的形象?吕厚民说,他拍照的时候,毛泽东是知道的,但没有阻止。毛泽东一向很大气,他不会在乎自己是不是光膀子,也不会觉得不雅观。吕厚民还在其他场合给毛泽东拍过穿游泳装的照片,他老人家也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照片不能拿出去发表。
照片发表之后,有人这样评论说:毛泽东把他的光膀子大大方方地袒露给中国人乃至全世界,而且和孩子们在一起,聊得那样开心,是少有的气魄!在全世界的领袖人物中,敢于光着膀子面对世界的人,只有毛泽东一人!
在毛泽东的生活照中,还有一张“全家福”:毛泽东坐在沙发上,认真听着儿女们的谈话。坐在毛泽东左侧的刘思齐、邵华、杨茂之,都笑得格外开心。
吕老对我讲述了拍摄这张“全家福”的故事。
1962年4月的一天,毛泽东坐在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的沙发上慢慢地吸烟。对面沙发上坐着从前的大儿媳刘思齐和杨茂之。他们二人刚刚结婚,杨茂之刚从苏联留学回来,在空军学院当教员。自从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后,毛泽东就一直劝刘思齐再找个合适的伴侣。开始刘思齐不同意,她和毛岸英的感情很好,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对她打击太大。毛泽东又多次劝说,刘思齐才不再坚持。后经人介绍,刘思齐认识了正在苏联留学的杨茂之。两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觉得挺合适,不久便结了婚。
了却了一件心事,毛泽东心里很高兴,于是在这天把他们请了过来,准备同他们好好谈谈。
“思齐、茂之,看到你们结婚了,我就放心了。思齐的身体不好,茂之你要多照顾她。”毛泽东说。
听了毛主席的话,老实忠厚的杨茂之连声回答:“是,是,我一定好好照顾思齐。”
正在这时,毛泽东的卫士小田进来,说周总理来了,有事要见毛主席。见此情形,刘思齐和杨茂之起身告辞。
周总理走进来看到刘思齐和杨茂之后,笑着打招呼,说:“思齐、茂之,你们结婚了,工作学习要好好安排一下。有时间还要多回来看看,你们的爸爸很挂念你们。”两人连连点头,跟着卫士小田走了。
不久后的一个星期天,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游完泳之后,来到一客厅里休息。可能是上次没有见到毛岸青和邵华,毛泽东坐下来之后,便叫来了毛岸青和邵华,刘思齐和杨茂之。按照毛家以往的规矩,每个人回来之后,都要汇报学习和工作情况。毛泽东面带笑容地听着孩子们的汇报,心情很好。这样的家庭团聚非常难得,吕厚民抓住机会,拍下一些充满家族温馨的照片后,不忍心打扰一家人难得的团聚,便悄悄地离开了。
毛主席从来不让身边的工作人员长时间在自己身边,待上一段时间,就要派到下边去锻炼。1957年底,吕厚民所在的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摄影科同新华社合并,他被分配到新华社当记者。1961年,吕厚民又被调回中南海,任毛主席的随身记者。1965年又调任新华社江苏分社记者。“文革”开始后,吕厚民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埋在毛主席身边的定时炸弹”,康生、江青、陈伯达亲自批准成立“吕厚民专案组”,将吕厚民全家下放到江苏农村,实行严厉管制。在实在难以忍受的情况下,吕厚民曾留下写着“毛主席万岁”的遗书自杀过。后来,他来到北京,给毛主席写信。信送出的第三天,毛主席便亲自批示恢复了他的工作。吕厚民在江苏工作期间,毛主席到江苏省视察时,曾两次要见吕厚民,可惜吕厚民都在外地采访。至今提起,吕老仍感到十分遗憾。
〔本刊责任编辑 冯 因〕
〔原载《龙门阵》总第2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