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有惊无险
在战火纷飞的伊拉克工作生活,危险无处不在,外出经常会碰见汽车炸弹爆炸和枪击事件,每天精神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防弹背心和头盔成了外出必穿戴之物,头盔戴在头上沉甸甸的,加上巴格达市内路面不平,行驶中汽车颠簸得很厉害,头被头盔砸来砸去,每次回来,都感到晕乎乎的,要过好一会儿才缓过劲来。我们每次外出戴的头盔和穿的防弹背心,重十多公斤,防弹背心是专为国内防暴警察设计的,当初中国驻伊拉克使馆复馆小组因为急用,就买了这种。这种防弹背心只能套在西服外边,脖子的部位感觉很不方便,不适合外事活动穿,也无法在驾驶汽车时穿,因为脖子转动很困难。这种防弹背心用武警的话说,充其量也只能防防刺刀和手枪,而在伊拉克,武装分子使用的都是半自动步枪、机关枪之类的长武器,还有威力巨大的汽车炸弹和迫击炮弹,因此防不胜防。
我在伊拉克出去活动次数较多,有几次都是与死神擦肩而过。最近的一次是2005年6月1日,我和陈珍美回国述职休假,那天我们早早起程赶路,刚步入机场候机厅,我们才经过的机场路的第一道检查口就炸了,我们离开这个检查站距汽车炸弹爆炸前后只差15分钟。使馆送我们的同志在返馆途经被炸的检查站时,亲眼目睹了被炸断的肢体、汽车碎片和遍地的鲜血以及慌乱的人群,触目惊心。
2005年5月25日,我驱车前往伊拉克北部库尔德自治区总统家乡会见伊拉克过渡政府总统塔拉巴尼,26日在返回巴格达途中,不时碰见美军巡逻队。为了安全必须放慢速度,跟它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未得到美军的同意,强行超车,会遭到美军的枪击,会有生命危险。距在反美武装经常出没的巴古拜镇还有200米的地方,一美军巡逻队离开大道,向右边的一条路拐去。我们随即加速,准备闯过镇的中心街道,就在这时,接到前方报告,在镇中心大道发现了汽车炸弹,并非是针对我们的。当时在汽车炸弹周围数十米的地方站了许多围观的伊拉克人。随卫的总统卫队向我们报告了有关情况,并立即采取紧急措施,疏散人群,同时,加大马力,鸣枪开道,向另外一条路开去,绕道前进,这才使我们脱离危险,平安回到使馆。
2005年2月6日中午12点,我去拜会伊拉克共产党的总部,遇到类似西方侦探片中经常出现的枪战情景。伊拉克共产党总书记穆萨,在巴格达东区,办公大楼离桥头较近。那天,我们的车刚上桥头,就碰上伊拉克警察追捕反美武装分子,双方在桥的另一边交火,密集的子弹不时从我们车边擦过,我们都捏了一把汗。我每次出行都是两辆车同行,一辆车在前方警卫开路。这时第一辆车马上机警地冲向前一横,掩护我们掉头向另外一个方向开去,两车相互照应着迅速避开了危险区。
2004年11月11日中午12点,我去会见伊拉克临时政府的贸易部部长,商谈加强两国经贸合作事宜。我们途经巴格达解放广场时,右前方约两百米的地方一辆汽车炸弹突然爆炸,爆炸声震耳欲聋,我们透过车窗向外望去,滚滚浓烟直冲云霄,慌乱的人群向我们这个方向跑来,爆炸后产生的巨大气浪,使得我们的车子猛烈地摇晃起来。我们赶紧加大油门,开足马力,全速前进,冲过了危险区。
使馆临时驻地遭到炮击
战后的伊拉克局势动荡,安全无保障,中国驻伊拉克使馆由于离绿区较近,反美武装袭击绿区的炮弹不时落到我们下榻的饭店。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曼苏尔饭店三次遭到炮击,所幸的是三次炮击并非针对中国使馆,也未造成使馆人员伤亡。
第一次是2005年10月16日上午8点45分左右,曼苏尔饭店遭到一枚迫击炮弹袭击,炮弹落在饭店门前的停车场内,正好击中水泥柱,弹片飞溅,炮弹炸出了一个深约半米的弹坑,停车场内数辆汽车的玻璃被震得粉碎,饭店大厅的玻璃也被损坏。那时使馆工作人员正在饭店餐厅吃早饭,但没有造成使馆人员伤亡。事发后,在饭店附近巡逻的美军随即赶到现场进行了勘查,也没有其他人员伤亡情况的报道。
第二次是2005年12月13日下午1点30分,曼苏尔饭店遭到一枚炮弹袭击,炮弹落在饭店门厅外约十米处爆炸,炸出一个深约一米半的大坑,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炮弹爆炸时,中国驻伊拉克使馆大部分人员正在饭店一层餐厅吃午饭。当时院子里头忽然响起巨大的爆炸声,就餐人员均感到有强烈震感。这次炮弹幸好落在院子的泥地上,如果落在水泥地上,肯定会给饭店门窗的玻璃造成更大的损害。如果炮弹再往前十多米落下,后果不堪设想。
当天离曼苏尔饭店不远的伊拉克临时政府和美英使馆所在的绿区也遭到两枚炮弹袭击。此外,绿区的另外一个主要入口检查站当天早晨也遭到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造成8人死亡,19人受伤。
爆炸发生后,曼苏尔饭店采取了非常严密的防护措施。中国驻伊拉克使馆立即启动了应急机制,进一步加强了安全防护的措施,以确保全体馆员的安全。
第三次是2005年3月17日下午4点10分左右,曼苏尔饭店10层西侧1021房间遭到一枚迫击炮弹袭击,炮弹将凉台的钢筋水泥柱和两米多高、两米多宽的金属护栏打烂了,落到楼前空地上摔得粉碎,碎片从10楼凉台掉到地上,发出巨响,碎石和金属碎片把中国驻伊拉克使馆停在附近的一辆GMC越野吉普车左侧的玻璃都打碎了。据饭店保安人员报告,这次袭击是反美武装从饭店西面约两百米的艾哈拉尔大桥下向绿区发射一枚65MM“喀秋莎”迫击炮,目标是正在绿区开会的伊拉克过渡议会的议员,结果误中曼苏尔饭店。当时,使馆人员都在馆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如果炮弹晚20分钟落下,要擦车的李华师傅就有可能受到伤害。
运防弹车一波三折
考虑到伊拉克的形势,为了保证使馆人员的安全,外交部特别批准为中国驻伊拉克使馆配备两辆防弹车。车子是从德国奔驰公司订购的,因为公司的原因,2004年10月底才运到伊拉克北部靠近叙利亚边境的拉比阿口岸。但没几天,美国和伊拉克军队攻打费卢杰,包括拉比阿在内的伊拉克北部安全形势急转直下,各种爆炸、袭击、暗杀事件不断发生,奔驰公司委托的伊拉克运输公司以安全无保障为由,拒绝运输。而此时的巴格达安全局势更加令人不安,爆炸、暗杀、抢劫事件迭起,使馆非常需要防弹车。外交部的领导和职能部门都很关心使馆人员的安全,他们利用伊拉克外交部部长兹巴里12月访华之机,做伊方工作,希望伊方能协助中国驻伊拉克使馆将防弹车安全运至巴格达。
根据国内的指示,我们一直就将我防弹车从伊拉克北部拉比阿海关运至巴格达之事与伊拉克外交部负责人保持联系。经反复协商,双方最后商定,择机由我馆派两名伊拉克雇员将车从拉比阿开回,伊方将派人沿途提供安全保护。
2005年2月23日早7点,中国驻伊拉克使馆两名雇员在伊拉克内政部代表陪同下,乘车前往伊拉克北部省份杜胡克,24日到达拉比阿海关。在办理提车手续时,伊拉克拉比阿海关人员告诉中国使馆雇员,车钥匙已于十多天前被美国驻当地军事人员拿走,而且美方没有留下部队番号、姓名和电话。
接到报告后,我立即与伊拉克外交部部长办公室和美国驻伊拉克大使联系,请其尽快为找回车钥匙提供必要的帮助。24日晚,我又利用出席伊拉克临时政府副总统沙维斯晚宴之机,再次与出席晚宴的兹巴里外长、美国首席大使和主管政治与军事事务的大使等谈及此事,敦促其提供必要的紧急帮助,对方允诺予以积极协助。
2月25日至27日,经与伊拉克外交部部长办公室和美国大使特别助理多次反复交涉,27日晚,美国大使特别助理告知,终于从美国驻伊拉克、叙利亚边界情报人员(而非军事人员)手中查到车钥匙的下落,美方称是为了防止“防弹车落入反美武装之手”而拿走钥匙的,强调由于通信不便,建议于3月1日上午10点在拉比阿海关将钥匙和车辆移交中方代表。为防止再次节外生枝,我希望伊拉克外交部派一名代表前往拉比阿海关,协助办理移交两辆防弹车手续,伊拉克外交部表示同意。
3月1日上午,移交手续顺利进行,当晚,中国驻伊拉克使馆两名当地雇员将车开到杜胡克。2日一早,离开杜胡克经基尔库克于当天中午安全地把防弹车开回使馆所在地曼苏尔饭店,伊拉克外长的贴身保镖和其他五名伊拉克警卫人员一路护送,提供了安全保护。
防弹车的移交手续办妥后,中国驻伊拉克使馆的两名伊拉克雇员对两辆车进行了初步检查,发现两辆防弹车除车身很脏外,两辆车侧面的玻璃均不同程度受损,受损点多达十余处。玻璃受损主要是被枪弹所击造成的,最长的一道裂痕长19厘米,部分车身有划痕。据伊拉克海关人员告知,我馆防弹车受损系美方人员所为,与伊拉克海关无关。中国驻伊拉克使馆要求美国驻伊拉克使馆协助调查,并予以澄清,美国使馆则予以否认,强调美方人员只是出于安全原因将钥匙拿走,并以无法调查为由,婉拒对我车辆受损承担责任。
特殊集体
战后的伊拉克已经成为世界反美武装和恐怖分子云集的地方。恐怖手段无所不用,路边炸弹、汽车炸弹、人体炸弹、炮弹、绑架、爆炸、暗杀、枪击,甚至还有惨无人道的斩首。反美武装和恐怖分子主要由五部分人组成:萨达姆的骨干分子、伊斯兰极端组织基地分支、什叶派和逊尼派激进组织、民族主义分子以及战前释放的伊拉克囚犯。反美武装和恐怖分子袭击的主要对象是:驻伊美军及其盟友,伊政府官员及与美合作者,伊警察和国民卫队,参战国及有影响的驻伊拉克使馆和外交人员,为美军提供服务的公司和人员,参与重建的外国公司和人员,伊拉克水、电、输油管等基础设施,无辜平民。战后的伊拉克,比世界其他地方都危险,不光整天从广播里听到和从电视里看到这些恐怖画面,而且能亲身感受到这种危险和恐怖,这对人心理造成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伊拉克比非洲更具危险性,因为在非洲,虽然也不时发生政变战乱之类的事件,但中国人在那里总的说来还是相对安全的,在非洲的危险可能是一种或两种并存,但在伊拉克各种危险并存,恐怖手段五花八门,都在广泛运用。
战后,中国政府向伊拉克派出复馆小组,考虑到伊拉克的特殊国情,并参照其他国家的做法,派六名武警官兵随行。这是我国第一次向国外派驻武警,保卫中国驻伊拉克使馆和使馆人员的安全。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外交部对驻外人员的关怀。第一批武警已于2005年3月圆满完成任务回国,第二批武警在使馆担负警卫任务也已经半年有余。
战后的伊拉克硝烟未散,街头枪战和爆炸事件频发,每当枪声、爆炸声响起,这些身着橄榄绿、胸佩五星红旗、头顶中国警徽的官兵都可能面对生死考验。面对战火的考验,他们与使馆人员结成了一个特殊的战斗集体,军民并肩战斗在巴格达这个特殊的阵地上。中国武警首次异国执勤,勤务无章可循,也无经验可借鉴,中国驻伊拉克使馆根据实际情况,加强了对武警官兵的外交礼仪、基本常识和简单实用外语的培训。警卫小组边实践边总结,使在伊拉克特殊条件下勤务的哨位设置、执勤预案,机动护卫的车辆编队、观察预警、遭袭警卫等都建章立制,尽量使之有章可循。
警卫组官兵每人每天要站哨六个小时以上,外出随卫,高度紧张。官兵们在异国他乡度过了无数个不平静的日夜,沉着面对上百次险情,忠实履行着“确保外交人员安全”的崇高使命。他们与外交官一起两次荣立集体二等功,武警官兵在外交战线上充分展示了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武警官兵以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为中国对伊拉克的外交工作做出了重大而实实在在的贡献。
申办绿区通行证
在伊拉克,每次出行都是一场战斗,都会面临生死的考验。为了确保安全,每次外出活动,中国驻伊拉克使馆都要研究路线和制定预案,外出人员都要穿防弹背心、戴头盔,都要有全副武装的武警护卫。每次使馆人员外出办事,留在使馆的人员没有一个人能放松心情。有时,外出人员遇到爆炸事件,紧张和焦虑会弥漫在使馆所有留守人员和武警官兵中。
有时,我整个上午都在外面活动,在路上多停留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前往绿区拜会伊拉克政府官员危险性更大。由美军重兵把守的绿区,绿区入口检查站、绿区外围的警察局及其他设施,是爆炸事件多发区,在遭到多次惨痛的爆炸事件后,绿区加大了盘查力度,在那儿多停一分钟就增大一分危险。因此,中国驻伊拉克使馆多次与美国使馆和美军交涉,要求简化其检查过程和手续,不能让中国外交人员在那种危险的地方长时间停留。因为递交国书进绿区遇到的不便与困难,促使我们再次向美国使馆和美英联军交涉,并申办绿区通行证。
以前,绿区通行证只发给在绿区的工作人员,在伊拉克驻军国家使馆、美国盟国驻伊拉克使馆人员,中国均不在此类。因此,审批手续是全新的,程序很多,十分复杂。为了顺利办成此事,陈珍美参赞首先从三位有关国家驻伊拉克大使那里了解办理通行证的手续,再分别找美国使馆主管政治和军事事务的大使纽曼、主管行政事务的大使布朗宁、美国首席大使内格罗蓬特的特别助理、美军主管少将韦伯和上校尼尔,以及主办的纽京少校和鲍迪中尉,交涉十多次,终于于2005年1月拿到绿区通行证。通行证分蓝、绿、棕、黄、橘、红、紫七种,我馆最后申请到的是三种不同颜色的通行证,大使是蓝色证,其余全是黄色证,伊拉克雇员是红色证,因为中国既不是美国的盟国,也不是出兵国。
蓝色证有效期一年,伊拉克全境通用,可以走军事通道,持证者免搜身,免查持枪证,车辆可抽查,但一般不检查,可带人进入绿区。黄色证有效期半年,只限绿区。持证者进入绿区要搜身、检查车辆、查持枪证,可带人进入绿区。红色持证者除不可带人进入绿区外,其余待遇与黄色持证者相同,此外,黄色和红色持证者进入绿区的入口与持蓝证者不同。有了绿区通行证,在出入绿区时,检查的时间就会相对短一些,危险也就会少一点儿。与大使同行,大使出示蓝色通行证,其他随行人员只需出示证件,其他都可以免检。
每天都是战斗
生活在巴格达的人,大家彼此面对着相同的危险,经历着相同的艰难岁月,彼此之间共同语言多,双方更易相互理解。我曾被一位阿拉伯国家驻伊拉克大使馆临时代办的一则黑色幽默所触动。那是一次巴基斯坦驻伊拉克大使馆临时代办为印度大使离任举行的饯行活动,那位临时代办在那次午餐会上戏说,如果他遭到恐怖分子绑架,不知道政府会不会花数百万美元把他赎出来?或许,这在伊拉克已经不是什么玩笑,而是很现实的问题。驻伊拉克的土耳其、埃及、日本、约旦、澳大利亚、巴林、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等国的使馆和使馆工作人员都曾遭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和威胁,波兰和澳大利亚使馆周围发生过保安与武装分子的枪战。埃及候任大使和阿尔及利亚两名外交官被绑架遇害,巴林代办上班途中遇袭,右臂被子弹打断。意大利、俄罗斯使馆的车辆在巴格达国际机场高速公路上遇袭,美国和英国使馆的车辆多次遭到袭击……没有人知道,恐怖分子的下一个目标在哪里。
陈珍美作为政务参赞和大使夫人,除协助我工作外,还时时刻刻默默地为我和外出办事人的每一分钟祈祷,因为在伊拉克,没有人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
底格里斯河畔的曼苏尔饭店,曾经是风景宜人、游人娱乐休闲的好地方,但是随着反美武装暴力活动的升级和全面出击,离绿区不远的曼苏尔饭店也数度遇险。使馆人员每天看到的是饭店外面高高的水泥防爆墙、密密麻麻的铁丝网、饭厅和走廊里荷枪实弹的警卫人员、黑洞洞的枪口、沉甸甸的防弹背心和头盔、饭店二楼凉台外面用沙包堆成的防御工事与打到饭店院子里的迫击炮弹和流弹,不时听到饭店上空直升机低飞的轰鸣声和附近爆炸声、枪炮声组成的战区“交响曲”。
什么时候中国驻伊拉克使馆才能有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目前这种想法就是奢望,因为现实的伊拉克,任何人、任何地方都是不安全的。找个比曼苏尔饭店更安全的地方非常困难,尽管寻找馆舍牵扯许多精力,充满危险,但我还是托使团和伊拉克的朋友积极打听寻找合适的房源,并一趟又一趟地带领使馆人员在百忙之中去实地察看,然而每次都是高兴而去,失望而归。之所以难以找到合适的馆舍,一是二十多年来,巴格达就没有建多少新房,地段好、能满足我们办公住宿和安全条件的房源本身就少;二是稍微像样点的房子,都被美国和西欧国家的公司租用,租金高得吓人;三是从国外回来的伊拉克政府高级官员和社会名流、宗教界权威占用或购买了一批比较好的房源。
除了恐怖活动猖獗外,巴格达还是严重的核污染区。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向伊拉克投掷了375吨贫铀弹,主要集中在伊拉克南部地区。在2003年对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向巴格达地区投掷了2600多吨贫铀弹。这些贫铀弹给伊拉克造成了严重的核污染,严重污染了空气、水质、土壤、植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长期和深远的严重破坏,还会对人体造成长期潜在的危害。战后,巴格达美军中不断有士兵患血液细菌感染病、皮肤溃烂、头痛、疲劳、气短、恶心、头晕、莫名其妙的腹部疼痛、关节痛,以及尿频、感冒发烧、心肺病、肝脾肿大,还有由于心理压力大造成的神经紊乱。战后,伊拉克人患各种癌症的人数明显增加,死胎、畸形儿越来越多。据伊拉克卫生部宣布,至2005年3月,伊拉克癌症患者超过14万,已有数万患者因患各种肿瘤死亡。据专家们估计,伊拉克肿瘤患者平均每年增加2.5万人以上。
由于长期在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工作,精神压力大,神经高度紧张,极度焦虑与疲劳,加上饭菜品种单调,主要是胡萝卜、土豆、洋葱和羊肉,半年吃不到一点儿绿叶菜,饭店卫生条件又差,馆员体质和免疫力普遍下降,馆员因个人体质和情况不同,身体亦有不同的反应和不适,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神经系统受影响。紧张、焦虑、失眠、神经衰弱、头疼头晕恶心。总怕做不好工作,总怕发生意外,一些人出现强迫症的症状。记忆力减退,听力下降,视力减弱,眼睛干涩胀痛,视力模糊不清,还伴有耳鸣。第一批武警回国后到北大三院检查,发现视力退化了20年,而且眼睛中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有人还出现不明原因的肢体抽搐、震颤。
内分泌和代谢系统紊乱。有人血、尿部分指标不正常,关节痛,有的脚趾、手指关节痛,有的部分肢体麻木,表皮麻痹,变粗变黑。大部分人泌尿系统有炎症,有的不出汗,有的虚汗很多。有人喝水很多,但尿很少,且色黄有味。有人尿频、尿急、尿痛、尿少而且排尿费劲,个别人尿血、眼皮浮肿。
皮肤病。大部分人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出现红斑、水疱、脓疮,又痛又痒,严重时自行溃烂,流水流脓,而且在同一部位反复感染。夏季巴格达酷暑高温,用不清洁的自来水洗澡时更是疼痛难忍。
莫名的高烧。许多人都发过烧,最高的是39.4摄氏度,最多的已发烧四次,最长的打五天吊针才退烧,有人头爆炸似的疼,有人胃针扎般痛,浑身关节、神经、肌肉疼痛难忍,退烧后两周还浑身无力,走路像踩棉花似的。商务参赞王国强和警卫队长娄益庆身体原本都不错,到伊拉克才三四个月,突然高烧不退。伊拉克缺医少药,看病非常不便,我们只好打越洋电话向国内医生咨询吃药,一种药不行,再换另一种……
在巴格达亲身感受战争、动乱、危险与苦难,回忆起在国内的安全与快乐,切身体会到和平的珍贵、稳定的重要,没有安全和稳定,就不会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就不会有人民的安居乐业和幸福生活。
在伊拉克过中国新年
2005年2月8日,是中国农历的腊月三十,这一天国内其乐融融,人们购年货、走亲戚,一切笼罩在节日祥和的气氛中,而在亚洲大陆另一端的伊拉克,景象却迥然不同。伊拉克因为战乱,大部分在伊拉克经商的中国公司和个体商人都已回国,但仍有少部分中国人因工作需要坚守岗位。过年了,中国驻伊拉克使馆没有忘记这些同样为中国利益而坚守在伊拉克的中国同胞。为了使他们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同时又尽量减少晚上外出的风险,使馆决定利用大年三十中午的短暂时间,邀请三名留守在伊拉克的新华社记者和几名中资公司代表到使馆吃顿团圆饭,大家一起在伊拉克过个中国新年。
当时,伊拉克大选刚刚结束,街头还残留着参选政党的各种竞选宣传画,巴格达的安全局势仍不乐观,反美武装频繁绑架外国人,爆炸、枪击和暗杀事件不断发生。为了到使馆吃顿团圆饭,中资机构的代表早早就到了使馆。但三位记者短短的一段路程,却整整用了两个多小时才走完。他们冒着危险,克服了重重困难,通过伊拉克警察的层层盘查,闯过堵塞拥挤的车辆,好不容易才平安抵达曼苏尔饭店。
为了保证安全,曼苏尔饭店应使馆要求也加强了警卫力量,大门前的路也改成了单向行驶,密集的铁丝网和水泥墩堆得整整齐齐,警卫人员荷枪实弹地守卫在饭店大门口和围墙周围。
虽然远处不时传来阵阵枪声,平时难得相聚的中国同胞在使馆重逢,大家无比高兴,互致问候,相互拥抱。餐厅里,酒香四溢,歌声回荡。而窗外却是另一番景象,窗外美军和反美武装的枪炮声、远处爆炸声和直升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
负责警卫的武警官兵头戴钢盔,手握步枪,为难得过节的中国同胞站岗放哨,保驾护航。
在国内过年,家里吃顿团圆饭,海鲜总是少不了,特别是鱼、虾等。但在战乱的伊拉克要想吃点海鲜,调剂一下胃口,的确是太难了,因为在食品材料和作料奇缺的伊拉克,海鲜产品更是可望而不可即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家好不容易过个节,为了给大家做顿像样的饭菜,让大家高兴高兴,这可难坏了伍金培师傅。他为了给使馆人员和中资机构的代表准备一顿“丰盛可口”的团圆饭,可费了不少脑筋,把赴馆时从家乡云南带来的一点儿存货全部拿了出来。在饭店划给他的不到五平方米的工作间里,用简陋的炊具,整整忙乎了一个多礼拜,使出了浑身的解数,最后总算为大家烹调了一顿“丰盛可口”的饭菜。凉盘有:炸牛肉丝,奶油地参(云南山珍),炸腰果,泡菜(洋白菜)。热菜有:蒜茸凉白鸡,香菇烧鸭脯,肉粒鸡蛋卷,大烩全家福(牛肉、腐竹、胡萝卜),青椒牛肝菌(一种蘑菇),腐竹拌菠菜。主食:炒米饭。菜的品种虽然不多,但大家吃得很开心。
日子一天一天好起来
中国驻伊拉克使馆临时所在地巴格达的曼苏尔饭店属“五星级”饭店,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伊拉克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饭店里各种设备陈旧、简陋。这个五星级酒店和国内边远地区的县级旅馆条件差不多。馆员办公兼住宿的十平方米左右的房间里,只有一张床和一台旧电视机,连张桌子都没有。大家只能趴在低矮而狭窄的梳妆台上办公,时间一长,腰酸腿痛。卫生间还停留在20世纪70年代的装修水平,没有通风设备。饭店的水箱多年没有清洗,水浑浊有异味,水中有不少杂物和有害物,加之水管老化,每次停电来电后,打开水龙头,水管里流出来的都是黄泥汤,白衬衣洗过几次以后就变黄了。大使夫妇的房间也不例外,没有体面的官邸,大使的卧室和办公室的面积都不过十平方米左右。为了减轻大家的负担,使馆买了一台自动洗衣机,但在一段时间内,饭店不允许在客房安放洗衣机,也无配套的水管和下水道,大家想尽了办法,但还是由于饭店龙头的上水系统与全自动的洗衣机不兼容,无法使用。大家只好小件衣服用手洗,稍微大一点儿的衣物和床单、毛巾干脆用刷子洗,生活好像又回到了上一世纪70年代初。
吃饭要全副武装听起来不可思议,但这都是我们每天要面对的实情。曼苏尔饭店的客人,除中国驻伊拉克使馆人员外,主要是美国CBS电视台和法新社的工作人员以及南非一家保安公司的雇员,大部分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全副武装,甚至连饭店的工作人员都身带短枪以备不测,这无形之中大大增加了武器走火的概率。由于安全无保障,不少人连就餐时也要全副武装,如同在战场一般。吃饭时经常有人把冲锋枪和钢盔放在邻桌上,当熙熙攘攘的自助餐厅挤满身着防弹背心、扛着长枪、腰挂短枪的就餐者时,这里更像军营、靶场。
无论是谁,在这样的餐厅里就餐很难获得应有的心情。使馆人员每次分两批到餐厅就餐,所有的行动都是快速的集体行动,为的是尽量减少在“军营餐厅”就餐时的风险。使馆人员经常15分钟结束就餐,一位武警战士说,陈珍美参赞有一次从下楼就餐到回到办公室,总共用了10分钟。
战后的伊拉克边防形同虚设,各种变质伪劣及有害食品充斥市场。现时的伊拉克尚无食品安全和卫生检疫机制,市场上的食品和蔬菜安全无保障。饭店负责给我们采购,每周一次,采购的品种十分单调,质量无保证。国内没派厨师前,我们只能吃阿拉伯饭,餐厅里的饭菜,早中晚三餐,永远千篇一律,而且是用被污染的自来水烹饪。西方国家的外交机构都是从第三国采购食品和饮料。对于来自饮食王国的中国人来说,每天吃土豆、西红柿、牛羊肉、胡萝卜之类的阿拉伯饭菜,一年有大部分时间吃不到绿叶菜,时间长了,使馆人员经常出现牙床肿痛,生红痘、水疱等情况。
巴格达严峻的安全状况限制了使馆人员的活动范围,大家不能自由地到饭店以外的地方去活动。
如果安全情况许可的话,我们还可以在武警的保护下到饭店后院的走廊上散步。这条走廊比楼里的走廊要长一点儿,可以走150步。曼苏尔饭店的西南角靠近绿区,西北角靠近海法大街,这两个地方经常发生爆炸、枪击事件。在饭店后院走廊上散步时,经常会发现路上有流弹留下的弹头和弹壳,经常会听到远处或河东岸的枪声和炮声。有一次,我正在饭店后院的走廊散步,突然,一颗流弹从我和警卫的头上飞过,警卫听到枪响,立马拉我蹲下。过后,警卫在不远的地方找到了那颗子弹头。
室外不安全,进了室内,也并非万事大吉了。记得前不久,警卫队长娄益庆刚打开房间凉台门,突然,一颗流弹从他头上飞过,他立马蹲下,赶紧进房间把门关上。
在巴格达,还有一样东西是必备的,那就是手电筒。巴格达电力设施频遭破坏,电力供应非常紧张。许多地区经常是一天只供一两个小时的电,剩下的时间,只能由各家想办法。在巴格达,如果有一天不停电,那才是重大新闻。因此,卖发电机和维修发电机的生意火爆。饭店自备的发电机,在例行停电时会自动启动,但由于电压经常不稳,影响生活和工作。有时发电机因为不堪重负,每隔几小时就要“罢工”一次,这时手电筒也就成为人们寻找光明的必需品。
在枪炮声中入睡,在爆炸声中惊醒,一直是使馆人员生活的真实写照。但是“日子还是在一天一天逐渐好起来”。由于美英联军和伊拉克国民卫队的不断围剿和重拳打击,反美武装在绿区和曼苏尔饭店附近制造重大汽车炸弹爆炸事件的次数在逐渐减少,美军坦克、装甲车、直升机出动的次数也在逐渐减少,巴格达市中心的整体安全环境也在慢慢地改善。
为了进一步改善大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经过多次要求和谈判,曼苏尔饭店也终于同意为大家更换了新床单、新毛巾和床垫,提供了几张小办公桌,派人清洗了饭店的水箱和客房的空调,更换了噪音很大的空调电机,修理了水管、房间的顶棚,还修理了电梯。
外交部领导非常关心使馆人员的身心健康,及时给使馆派来厨师,我们让饭店专门在大厨房里腾出一块地,使中国师傅专为使馆人员做中国饭菜,使馆还不定期地从国内采购一些干货,并委托驻约旦使馆帮助采购一些新鲜蔬菜,调剂口味,改善生活。可以说,使馆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已大为改善。
〔本刊责任编辑 冯 因〕
〔原载明天出版社《亲历与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