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作庆
哈尼族地区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区。哈尼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充分认识了大气循环和地理位置的作用以及居住区域小环境中的雾、雨、水等循环变化规律,在对地形气候的理性选择上,显示出了哈尼人的勤劳智慧。
哈尼族对森林生态的良性采用
哈尼人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积累了对森林生态的良性保护的许多经验和做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哈尼人对高山箐沟水源森林常年加以保护和祭祀,认为这是生命之源,保护它能满足村寨人畜饮水和哈尼梯田灌溉的需要。
对寨神林的保护。寨神林一般位于哈尼族村寨的背后,是被赋予神性的一片保护村寨安宁的古木丛林或灌木丛林。寨神林禁止牲畜进入,禁止砍伐。每年一次的“昂玛突”(祭寨神)节,对选定的“树神”要肃穆祭祀,教育寨民珍惜树木,保护生态。家庭庭院生态果林化。在村寨周围, 哈尼人在房前屋后栽种梨树、桃树、柿子树等,或把青菜、白菜、瓜、豆等种植于宅旁和地角。同时还注重对薪炭林的培植与合理砍伐。为缓解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哈尼族地区大力发展经济林、速生丰产用柴林、薪炭林等,推广沼气池和节柴改灶,使哈尼族地区青山绿水常在。
哈尼人积累了丰富的对森林生态良性采用的经验和做法。
一是森林采集经济。高山森林中丰富的植物,给哈尼族提供了佐餐的菜蔬,正如民谚所说:“要吃菜,林中采。”长期以来,在哀牢山中各种野菜四季不衰, 特别在高山区, 可食用的野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 品种达上百种之多。历史上,哈尼族很少种植蔬菜, 佐餐菜蔬多来自深山,直到今天也没有形成全民性种植蔬菜的传统。所种蔬菜品种亦不多, 诸如青菜、白菜、瓜、豆等种植于宅旁和地角, 基本没有专门的菜地和菜园。因此,高山森林野菜极大地补充了哈尼族人工种植蔬菜的不足, 是人们佐餐菜蔬的大宗来源。因而, 高山森林区也是哈尼族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传统森林狩猎。高山森林中丰富的动物资源, 给哈尼人提供了佐餐的肉食。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 狩猎仍是哈尼族一项定期举行的重要活动。
三是提供放牧场地和畜牧饲料。哈尼族地区的森林边缘有很多荒坡地、轮耕台地等,这为放牧牛、马、羊等提供了放牧场地和青饲料。
哈尼族对村寨的平衡空间布局
在云南,海拔1500~2000米的平坝地区, 大多呈现“四季如春”的气候特点。历史上,哈尼族离开了古老的家园后,经过长期迁徙,最终选择了哀牢山和无量山的半山区定居和开发。
哈尼族对地理等生态平衡的立体空间格局有着合理的选择。哈尼族村寨一般坐落于半山向阳坡地上, 中半山区冬暖夏凉的气候环境宜于人们的生活, 年平均气温为18℃~20℃,气候温度适中,天高云淡, 阳光和熙;高山森林常年流出的泉水, 引入村中后,为哈尼族村寨的人畜饮水(包括农田用水) 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寨旁翠竹青青,绿树成荫,棕榈挺拔,间以桃树、梨树、柿子树;村后高山是茂密的森林, 村前则是万道梯田,真可谓独特的高山田园风光。村寨前的下半山区辟为梯田,因为下半山区气候较热适于稻谷生长,人们下山种田时能节约时间和保持精力来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可以减少河谷地带的炎热潮湿、瘴疠, 以及毒蛇、蚂蟥、蚊虫等对人们的生存和健康构成的威胁。高山区森林、中山区村寨和下半山区梯田在哀牢山立体地貌和立体气候带中的不同层次的分布,构成了哈尼族地区特有的平衡生态空间格局。居住温和的半山区是哈尼族千百年来生产、生活对自然的适应和选择, 同时也是自然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对人的要求。
哈尼人还注重人地关系的平衡与和谐。历史上哈尼族建村立寨一般根据可耕土地和生存环境的空间,分散地建立村寨,注重耕种梯田的面积与村寨规模和人口族群的平衡配置。
哈尼族长期与大杂居小聚居的汉族、彝族、傣族等民族和睦相处。多民族共居一山的立体分布格局和气候与生物的多样性,为各兄弟民族的变工互助、互通有无提供了便利,并形成“牛马亲家”等习俗,成为哈尼族与其他民族和谐相处的典型事例之一。“牛马亲家”经双方平等协商,自愿结成之后,一般不予变更,就像人们的订婚一样,成了亲家关系。一般来说,以哈尼族为一方,汉族、彝族、傣族等其他民族为另一方。一方出牛、马、羊等牲畜,另一方饲养,生下的小牛(马或羊)归双方共同所有,将来买卖或宰杀,利益均分;或者双方共同合伙出牛、马等牲畜和轮流饲养使用。春天,坝区河谷水草丰茂,早稻栽插繁忙,牛马就归坝区河谷的各族“亲家”喂养和使用;夏天,正是半山区的哈尼族栽种中稻的时候,牛马就归他们喂养和使用;冬天,山区气候寒冷,牛马就回到坝区河谷的各族“亲家”过冬。逢年过节,都要请自己的“亲家”来做客,平常也像走亲戚一样的互相往来。这种“牛马亲家”关系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是哈尼族与其他民族和谐关系的桥梁和纽带。
哈尼人对水系的人工循环运移
水源是哈尼梯田稻作农业的命根子,水渠是梯田必不可少的重要配套设施。
哈尼族人民通过长期经验的积累,认识和学会了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修筑水坝,开挖沟渠,架接渡槽,把水引进村寨和梯田;利用梯田水源涵养林中水分的蓄持、运移与转换的机制,创造出了举世文明的哈尼梯田的人工循环运移系统工程,并保存了规模巨大具有良好水土保持功能和肥料输入的“哈尼梯田”。
哈尼族對梯田生态的永续利用
哈尼族人以其卓越的农耕技艺,在巍峨群山中开垦出山区独有的蔚为壮观的梯田田园。这种亚热带崇山峻岭中的层层梯田,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达到了与内地汉族地区基本相当的农业水平。这是哈尼族农耕创造性的表现,是对生存的追求和农耕适应性的创举。
哈尼人还注重稻种的基因多样性。他们的种植以常规品种和地方品种为主,常见的水稻品种主要有红脚谷、水红脚谷、大百谷、麻线谷、蚂蚱谷、皮杂谷、长毛谷、山谷、香谷、水黄糯、大毛糯等。哈尼梯田水稻品种的多样化造成了基因多样化,不同海拔的品种保留了适应该生态环境的大量有利基因,形成了哈尼梯田水稻品种特有的基因库。这些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对哈尼梯田稻作系统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哈尼族的“田棚”生态经济
“田棚”是哈尼族人们在层层梯田间为方便田间劳作休息和临时堆放物品及饲养禽畜而建的简易住所,它有利于就地护理梯田并附带经营邻近的旱地经济作物,久而久之形成了以“田棚”为中心的生态经济生活圈。现在有的哈尼人已举家迁居到田棚生活,并形成一批田棚人家,他们除就近管理梯田和旱地经济作物外,还饲养猪、牛、鸡鸭等无污染的禽畜品种,可满足市场对高附加值绿色食品的需要。哈尼人田棚生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也为山地民族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模式。比如就近耕作减轻了劳动力的消耗,地表环境无污染,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禽畜得病率也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可以减轻高山集聚人群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和水源头的污染,保护高山森林和水源,保持梯田生态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实现梯田的可持续发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稻田生态养殖是哈尼族生态美味佳肴的重要来源。历史上,哈尼族视梯田里的水生动植物(水稻除外)为野生资源,任何人可以通过竹木夹子夹、用刀砍、徒手抠、竹笼诱捕等方式在任何梯田里采集和捕捞,以满足个人和家庭的食物需要。哈尼人有梯田养殖的习惯和技术,梯田是哈尼族生态养殖红尾鲤鱼、鲫鱼,野生泥鳅、黄鳝、田蛙、黑鱼、江鳅、田螺等水产品的重要场所,这也是哈尼族地区水产品的主要来源。
稻草是哈尼族建筑屋顶的材料和牛马等的生态饲料。哈尼族在秋收时节,一般以棵选或块选的方式,选择梯田中长势高、粒大饱满的稻粒留做种子。经过长期的选育,稻谷呈现长势高、粒大饱满的特点,即高棵稻谷长得高,稻草长。稻谷归人们食用,谷糠则作为鸡猪等的饲料。稻草经晒干后保存,可供哈尼族建盖和修缮房屋,从而达到冬暖夏凉的居住效果,也可作为冬天枯草季节时供牛马食用的生态饲料。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