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安
自主创新战略是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之一。去年1月9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议上提出,实施自主创新的战略,用15年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中央提出了几个具体目标:技术进步的贡献要达到70%以上,对外技术的依存度要到50%以下,R&D占GDP的比例达到2%以上,发明专利要走在世界前列,这是四个硬指标。中央提出要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要把自主创新作为未来的方针。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重要的时期,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的阶段,经济活动最为活跃,传统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递减趋势,创新的贡献率明显上升。因此,从现在到2020年,我们必须靠创新才能实现翻两番的目标,走原来的老路是走不通的,各国都在这个阶段进行了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也必须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
第一,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有四个方面:1、科学技术发展突破了人类传统认识的极限,引发了新的革命,使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互相渗透。2、产业化周期缩短,这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美国用了60年使50%的家庭有了电话,而互联网走进美国50%的家庭只用了5年的时间。基因纳米技术的研究成果,在中间阶段就申请了专利。3、理论的超前发展。和以前不同,现代技术革命绝大多数都是基础研究的成果,DNA和集成电路这两个技术在全球引发了生产革命。4、全球化。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20世纪全球有几个特点,都是由科学技术带来的,即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使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在全球范围流动,全球化没有改变国家之间的竞争本质,但改变了竞争的形式,科学技术日益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焦点,最尖锐的是争夺人才。据统计,全世界技术移民有40%到了美国,这其中有70%都是从中国过去的,这就使发展中国家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时候面临人才的匮乏,从而危及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以上这四方面的原因,使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迈进,科学技术成为基本的驱动力和财富的源泉。
第二,创新成为许多国家的战略。尽管各国在文化、历史、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主要国家都把创新作为基本战略。美国专门制订了一项法律来保持它在科学技术上的前沿地位,日本提出“科技立国”和“知识产权立国”。在这种情况下,后发国家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也可能被边缘化,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我们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虽然有很大的发展,但并没有成为一个科技大国,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还比较大。
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果不转变增长方式,不提高技术贡献率的话,是难以实现的。
为什么选择自主创新?
我们这么多年大量引进的技术,都是人家结构调整下来的,其特征是“四高一低”,即高污染、高资源、高消耗、高人力、低附加值,这种情况不能继续下去了,我们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道路。我们有2000个专家历时3年研究制定了中国的发展纲要,党中央采纳了这个意见,把它作为中国的发展战略。我从科技的方面讲一讲,中国要发展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现在是什么状况,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胡锦涛在报告上提出,我们要做到在若干重要的经济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品牌就是要有自主知识产权,我在十几年前就主张自主创新。在这个时代,在最有价值的高新技术和生物等领域,全世界竞争的就是知识产权,靠买不行。自主知识产权是生命线,我们很多企业没有生命线,生命线在人家手里。我国的技术依存度太高,产品都是低端的,高端都靠进口。我们是制造业大国,9000万农民工搞制造业,产值占世界的7%,而美国1000万人,产值占世界的1/4,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距?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知识产权。举几个例子,芭比娃娃单价是20美元左右,我们作为玩具大国,只挣35美分;DVD的成本是15块钱左右,但是要交给人家18美元的专利费,我们就赚1块钱;组装一台电脑,赚6个苹果钱。我们的厂房、设备、流水线,做了半天都是给外国打工,高端的都靠进口。我们现在100%的光纤设备,80%的集成电路设备,70%的数控机床,70%的医疗器械,所有的民航飞机,都要依靠进口。我们现在用的一次性能源占世界的12%,淡水占15%,钢材占28%,水泥占48%,我们的经济总量是第六位,但是竞争力在50位以后,要摆脱这种局面,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东南亚金融风暴之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柯罗德曼写了一本书,说东南亚的经济奇迹是建立在浮沙之上的,没有技术创新的依托,很快就要出问题。我问他,东南亚包括不包括中国?他说包括,你没有专利,资产泡沫这么大,不出问题是不可能的,有了专利、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你才能站稳。
把自主创新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主要环节
自主创新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个是原始创新,主要是在基础科学和科技的前沿领域,从长远来看,原始创新能力直接影响我国科技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二个是集成创新;第三个是引进消化再创新。所有的创新都是这样,把许多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发挥出1+1>2的能量,引进吸收再创新,把引进的先进技术加以改造升级,从与巨人同行,到站在巨人之上,实现一代又一代的技术新突破。我们讨论的时候有人说,第一个能落实,如果到外国去竞争,难度比较大,你在人家那里被淘汰了怎么办。我们现在就是要实现这个目标,把他引来了,最后把他比下去,从而实现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把外国品牌淘汰掉。
我们的自主创新也有很多好的例子,主要就是开放中创新做得比较好。我们的创新必须在开放条件下,即使将来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了巨大的提高,我们还要不断向外国学习,因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领先,而且高科技本身就是要不断获取多方面的信息和资源,包括从竞争对手那里获得资源,这种创新才是现代意义的创新。因此,我们的创新是一种全球范围的再创新。二战以后,日本和韩国能够迅速崛起,都是在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再创新,从而取得了成功,这一点对我们特别有借鉴意义。中国也有成功的典型,像上海的宝钢,引进了成套设备,在引进的过程中开始培养自己的研发队伍,在消化吸收中再创新,国产化达到80%。宝钢用了23年的时候,现在已经跃居国际钢铁的第一方阵,更重要的是,他在引进先进技术和再创新中培养了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团队,这个团队完全可以创造新的奇迹,通过自主创新来提升核心竞争力。
另外,我们还去过华录集团,他们的经验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当时他们引进了100多条日本的彩电流水线,遭到了舆论的猛烈批评,说他们重复引进国外淘汰的技术,后来这些流水线都赚钱了。有电视机就要有录像机,当时很多厂申请完彩电流水线,又想申请录像机流水线,朱基说,你们不是说要引进吗,钱都给我,我给你们造一个,你们占股份,他们就都说没钱了。于是我们搞一个股份制的华录,在全国招聘年轻的科学家,使一哄而上引进流水线的局面得到控制。但是,到关键时刻了又合资了,就因为齿轮特别小,当时开攻关会的时候说,这个东西我们5年也拿不下来,马上就要生产,5年以后谁还买啊,大家都觉得录像机还挺火,就这么合资吧,合资以后很快就生产了。如果不是朱基下决心制止了盲目引进,我们的损失会更大,我觉得这是经验。后来录像机不行了,日本有了DVD,华录就改造DVD。当时中国招了一批人,日本来了200个专家进行辅导,他们觉得我们差距太大,水平太低,说我们的技术人员不行。前段时间,又是那200个日本专家又来中国进行辅导,他们说,我们不能指导了,现在华录培养的几百个工程师都是世界第一。几年的工夫我们的企业就培养了很多专业人才。三星的技术为什么能够走在世界前列?三星的老板说,我不懂,但是我能培养出一批一流的人才,我相信这样的人才会创造出奇迹。
通过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这是中国在未来15年的战略目标,也是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在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阶段,全世界所有国家都一样,不自主创新就实现不了小康目标。
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体系是突破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没有解决好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的问题,企业与研究机构在根本上相互脱节。研究机构的研发活动主要是不断取得技术上的突破,注重先进的参数、指标、论文,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质量缺乏责任和动力,而技术和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在大多数情况下,研究机构不具备批量生产和市场化的能力,技术创新本身是一个经济的过程,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企业为主体才能真正坚持市场为导向。科学家搞应用难度也很大,他的任务是提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的共性基础研究,没有这些成果,企业开发就是无源之水,企业为主体研究的角色更重要。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这个需求更迫切。技术创新必须是企业为主体,企业研发要不断从研究机构、大学和竞争对手那里获得信息,必须是产、学、研合作,大学研究机构只有与技术和企业互动创新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目前我们企业总体创新能力不足,相当一些企业是靠他人的技术发展,现在全国规模企业的活动比例仅占0.56%,万分之三的企业有一些知识产权,出口百亿美元的打火机、纺织品企业没有世界品牌。因此必须坚持产、学、研结合,才能打赢这场硬仗。产、学、研合作才是好的组合,单打独斗不行,必须产、学、研互动创新才能成功,这不仅是当前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当代国际竞争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