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驻山东临沂小记者田竹青报道假期里,妈妈带我去某超市购物。
来到超市,嗬!好热闹哇。顾客穿梭,摩肩接踵,嬉笑声,吆喝声,还价声,不绝于耳。我和妈妈推着购物车,顺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往里走。突然,迎面一块广告牌上的文字把我们吸引住了:“假日大酬宾,购物满100元返给顾客50元的代金券。”买100元的东西,再返还你50元钱,相当于打五折呀,太便宜了。
我拽着妈妈来到服装区,给爸爸选了一件价值388元的羊毛衫。根据促销规定,我们在支付388元的同时,获得了150元的代金券(消费300元能得到3张50元的返券)。售货员阿姨说,返券必须在本超市使用。我们只好东走西逛,又在厨具区买了一套价格238元的瓷质餐具。我和妈妈算了算,用上刚才买羊毛衫返的15G元代金券,只需从自己的钱袋里再拿出88元钱就可以了。
买完东西,我和妈妈高高兴兴地回到家里。“爸爸,瞧!我们给你买的羊毛衫,好看吗?”我迫不及待地冲爸爸嚷道。爸爸接过来端详了一番,点点头:“嗯,纯羊毛的,价钱很贵吧?”“一点不贵!人家超市大酬宾,购满100返50,算打了五折。这套餐具才用了88元钱……”我得意地把经过向他说了一番。爸爸愣了半天,凝神思索了一小会儿,然后笑着摸了摸我的小脑袋,说:“是打五折吗?你不妨算算看。”这还用算吗?明明就是五折。可是,等我细细想了想,拿出纸和笔来一算,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满100返50,实际上是用100元买了150元的商品,算式应是100÷150=67%——相当于“六五折”。
站在一边看我计算的爸爸指了指羊毛衫,仍旧微笑着说:“你再算算买它是几折?”买388元的羊毛衫得到150元的代金券,等于用388元买了538元(388+150=538)的商品,388÷538=72%——相当于“七二折”。
咦?怎么越算折扣越少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爸爸见我百思不得其解,提醒道:“商家规定只有满100元才能返券,所以买毛衣时,88元的部分就不能够享受到优惠了。如果我们选择了整百元的商品,就可享受到六七折的优惠。但在商场中见到整百元商品的机会是不多的。因此,受实际价格的影响,通常我们享受到的优惠程度和广告里许诺的相比也是打了折扣的。”
我恍然大悟。嗨!干脆一算到底,算算这次购物到底是打了几折。我又拿笔算起来:买两件商品,一共花了476元(388+88),花这些钱买到了626元(388+238)的商品,相当于打了七六折(476÷626=76%)。这比我刚刚算的七二折又贵一些了。
原来,满100返50,不是打五折,甚至有时候也不是打六七折,返券背后的“猫腻”真不少。最后,爸爸总结道:“商家不直接说打折,而采取返券销售,其中有陷阱。首先,返券必须在本超市使用,这是进一步吸引顾客在本超市消费,致使消费者往往为了消费返券而多买了不必要的商品。其次,就像刚才我们算的那样,在实际购物过程中,越达不到我们预想的折数,商家创造的利润就越大。”
“俗话说‘买家不如卖家精,一点不假。”爸爸的一席话道破了天机。看来上超市购物,一定要在选择商品时注意价格,否则会吃亏的。
(指导老师晓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