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垃圾的艺术性解释

2007-09-26 08:00沈嘉禄
新民周刊 2007年36期
关键词:刘建华洋垃圾义乌

沈嘉禄

在艺术家手里,垃圾最容易转身为一种戏谑性观念的载体,但刘建华希望观众通过大体量的脏东西看到背后的东西。

时尚的垃圾来自何方?

作为时尚地标的外滩三号经常以与世界同步的速度发布奢侈品信息,广东路上泊着的名牌轿车也许是财富快速累积的象征。但其四楼的沪申画廊,一直以挺立于当代艺术最前沿的闪亮身姿,频频通过观念艺术来诱发人们观照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人的尴尬境遇。比如数十万支香烟的铺陈,比如数吨苹果的腐烂过程,比如砸碎的钢琴以及砸毁的现场……现在,十余吨垃圾从广东运到这里,正在为一个题为“出口——货物转运”的艺术展充当道具。

刘建华站在一台绿漆外壳的打包机前,耳边轰鸣着工人们操纵电锯的噪声。他向记者举起一块塑料碎片:“看到了吗?美国生产,原装进口。”

垃圾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关于洋垃圾非法进口的消息,这些年频频见诸媒体,中国政府部门一再强调要给予严厉打击,不能不说措施是得力的,但为什么洋垃圾仍然源源不断地进来?

刘建华要将自己的困惑展现在观众面前。

沪申画廊有一个炫目而令人骄傲的中庭,现在则堆满了经过消毒处理后的工业和生活垃圾,所有的方形大理石石柱间的12个出入口都用透明的有机玻璃密封起来,展厅里有选择地堆放着6个不同规格的打包垃圾,好像刚刚从船上卸到码头,箱体上写着“艺术品出口”的字样。刘建华告诉记者,他的本意是把进口垃圾通过艺术的处理方式再次出口,给“货物”重新注入另一种价值的可能性。

“在这个空间做这个展览,会让人体味到别样的意味。看到吗?窗外就是海关大楼,外滩的建筑诉说着上海开埠以来的殖民史。通过大量老照片,我们还能想象这里曾经发生过的物流场面。对岸是以金茂大厦为标志的现代建筑,中国的金融和贸易、物流中心就在这里。黄浦江两岸浓缩了上海的发展史。但是,我们这里展览一批已经变得稍微干净的垃圾,旨在提醒观众,国际贸易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是不平等的。”刘建华对记者说。

虽然,画廊本身的建筑是美丽的,装潢也是精致的,但印度绿的大理石并不能掩盖垃圾本身的丑陋与肮脏。它们以平面或立体的形象,在周边豪华景观的衬托下,更加触目惊人。

等展品全部布置完毕,还会有一大批垃圾从窗口涌进来,从江面的方向,从海关大楼的方向,涌向观众的眼前。“江上穿梭不停的货轮和江两岸的景观为作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互动背景和联想,假如把运货的传送带安装在展厅里,并通过临江的窗子送到江面的船上,就可以出口了。”刘建华对这里的环境相当满意,他认为换一个场所,象征意义肯定要大打折扣。

展厅的北墙上有中英文的欧盟宪法条款和《巴塞尔公约》,这是艺术家获得的法理支持。《巴塞尔公约》签订于1998年,欧洲绝大多数国家签了约,中国也在不久后成为签约国,但美国没签。“这就是强权政治在国际贸易上的体现。”刘建华说,“游戏规则都是发达国家制定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只能接受这个规则。但事实上,有些国家连这个游戏规则也不遵守,这也是发展中国家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2005年,当时的英国环境大臣对西方媒体保证:“我们绝不允许用这种方式倾销未经处理的垃圾。”然而时隔两年之后,新任的环境大臣布拉德却狡辩:“垃圾舰队航行到中国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极小,因此公众不必担心。”他甚至暗示,从中国运货到英国的船只不捎带点什么回去,也是一种资源浪费。

从“旗袍“到《义乌调查方案》

刘建华曾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学习陶艺,后来到云南任教并从事艺术创作,现在是上海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用陶瓷作为载体,创作了各种无首无肢体的陶瓷人物,并在粉彩瓷盘里做出各种姿态。无论中山装、对襟长衫或是旗袍,都是作为某种意识形态的象征物出现的,作品的含义也侧重对于本土意识形态的反思。这种状态的出现和中国80年代当代艺术中概念化、符号化典型特征紧密相关。在这些作品中,刘建华追求的是符号之间不和谐的对立状态。在这种倾向的影响下,作品所侧重的是文化观点阐释和抒发,不注重观众体验的参与。

穿着旗袍的东方女性蜷曲在东方瓷盘上,其中暗含的“把玩”态度,被明确化和极端化为一种“玩味”和“享受”,真实地反映了当下某些中国人对女性的态度及过分迷恋物欲的精神面貌。

后来,刘建华通过陶瓷的电脑、工具、汽车轮胎和常见的生活用品来反映人与物的脆弱关系,在展览现场铺天盖地地展示,让人获得震撼。短暂的过渡之后,他马上将关注实现的眼光投注于更加敏感的贸易领域。

上海双年展上的装置作品《义乌调查方案》,可以看作是刘建华的突破。他开始从形式主义转向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分析,以中国的商品生产作为解读对象聚焦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

刘建华在义乌考察过,印象极为深刻。“义乌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典型缩影。它所制造和聚集的小商品已辐射到世界212个国家和地区,每天有6000至8000名外商在义乌采购商品,每天外运的集装箱达1000多个。然而,义乌并不能简单地归纳为小商品批发集散地和加工出口地,它生动地浓缩了中国与世界之间无法预测的复杂的经济关系。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语境下,虽然所有商品的低设计在实用性、流行文化、低成本、廉价密集劳动力生产上找到了很好的结合,但又折射了中国与全球化的关系,以及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生产特征。

正是有中国的这些廉价商品才使世界经济降低了通货膨胀率,并引起了劳动力、资本、商品和资产的相对价格发生改变,廉价出口商品抵消了油价大幅上浮所引起的物价上涨,赋予设计物品的商标和价格与社会、家庭、个人的密切关联性,直接影响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消费心理。

沪申画廊策展人曹维君先生告诉记者,“在去年的上海双年展上,他的《义乌调查》引起了观众的热议,我个人也认为是最具震撼力的作品。这次他的展览,从中国和外国、进口和出口乃至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入手,涉及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中国近代史伴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是西风东渐的过程;二是中国当下的开放社会,在利益驱动下出现无所不用其极的社会现状;第三,也想借此指向今天的中国商业化背景下的当代艺术。”

垃圾背后还有什么?

这些年来,刘建华身处上海,格外真切地感觉到发展与环境之间平衡的重要意义,他注意积累有关报道与素材,哪月哪天哪批洋垃圾被海关截获的消息,都被他记录在案。“不下一百多条。”他挥动着手中的好几页纸张,情绪激动不已。

为了购买这次展览的素材,刘建华三次深入广东境内几个洋垃圾进口加工“基地”进行考察,一开始他以艺术家的身份出现,吃了闭门羹,还差点遭到暗算,后来他假装成商贩打听垃圾的价格,才得以进入现场。“这些小县城表面看来很平静,但进入车间后发现洋垃圾堆得像一座座山,工人们在毫无保护的情况下分拣,其中还夹杂着不少很脏很臭的生活垃圾,这简直就是对农民工的人格侮辱。我还了解到,洋垃圾中只有20%是可回收利用的,80%被填埋或焚烧,对当地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我看到那一带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空气中飘散着呛人气味,河流又黑又臭,甚至看得到颗粒漂浮物,几十年也难以复原了。中国为发达国家的蓝天白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以“进口——出口”为切入点,是容易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这些工业垃圾、洋垃圾,除了利益关系之外,还蕴含着其他的内容,表明当下国际交往中的强权,包括文化、政治及精神层面的东西,背后有深刻的社会问题。”

但刘建华并不希望观众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

“洋垃圾的进口,看起来是被动的,但在利益的驱使下,国内的不法商人难道不是与洋人配合得很积极吗?出口国的海关与进口国的海关如果把关再严一些,这些洋垃圾是很难入关的。如果我们想到再深一些,那么,用一种美丽的包装出口另一种垃圾,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加倍警惕吗?”

刘建华表示,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肯定要关注当代人的生存环境和经济的发展模式,但他只能呈现,不能简单地否定进口洋垃圾作为制造业原材料的这种发展中国家的惯用方式,但是,“我们要提供一种引发深层次思考的话题,包括强权政治在经济上的反映,包括意识形态领域里西方文化的强势进入,所以我才会想到用艺术出口的概念,将这批垃圾回馈给西方社会。同时,希望引起人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和价值的再认识”。

猜你喜欢
刘建华洋垃圾义乌
下车镇赴义乌招商引资
义乌展
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 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VINTAGE VALUES
亮剑:对“洋垃圾”再说“不”
擀面条
掉鞭炮
手影
Identity-based proxy multi-signature applicable to secure E-transaction delegations①
为义乌试点聘任公务员制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