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璎迪
"如果形成市场,从辽宁到福建的沿海地带都将出现人工养殖的松江鲈鱼,产业经济规模将远远超出想象。"
从上海市区走A9公路到青浦金泽,再沿商周公路走上2公里,商榻水产城的广告牌巨大而醒目,但水产城却早已徒有虚名。门口挂着铜牌的上海其他几所高校实验基地早已搬走,只有王金秋的四鳃鲈鱼公司依然留守。
去年起王金秋开始担任上海四鳃鲈鱼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时她还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研究所、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这家借助大学生创业平台搭建起的小公司,人员规模连她在内一共9人,总经理罗武松去年刚从水产大学毕业。除了到复旦授课,她几乎就与世隔绝般地守在养殖基地里。
"如果不是这里租金便宜,我们也不会相中这里。"王金秋说,水产城里目前只有四鳃鲈鱼公司和另一家小企业。公司在水产城里租下两个养殖大棚和一套农民房,办公、实验、养殖全在这"三亩两分地"里。
烈日炎炎的午后,记者跟着王金秋走进养殖基地。办公室里唯一的一台空调正在罢工。王金秋有点不好意思。旁边的会议室和实验室里,再也见不到一件像样的电器,几个玻璃实验缸都是好几十年前的国产配置,上面还悬着王金秋自己拉的电线和插座。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松江鲈鱼的养殖大棚就在办公室对面,简陋得就像个腌渍咸菜的大棚。没有空调调温,没有电脑程控,顶端遮覆着密闭厚重的黑色棚布,底下一列水泥墩子圈出七八个池子,一万多尾手指长短的松江鲈鱼习性日伏夜出,此刻就躲在池中的隐蔽物下不为外人所见。
"这些池子原先是水产城里用来养殖对虾苗的,钱不够修新池,就只好让松江鲈鱼先将就着再说。"出发之前,总经理罗武松曾告诉记者,"松江鲈鱼都养在密闭车间里,高科技技术专利保密。"眼前的这一幕实在令人难以相信,这里就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复壮基地。
棚中闷热难耐,王金秋似乎早已习惯。1995年王金秋毕业于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师从著名水产养殖教授李德尚,成为我国获得水产养殖博士学位的第一位女学者。之后两年她在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她来到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适逢松江鲈鱼课题组项目带头人年届退休,学校开始物色新一任接班人。有着生态学、生物学和动物学背景的王金秋成为最合适的后备人选。经过2年准备,1999年王金秋正式接手松江鲈鱼项目。
在此之前,复旦大学所有的松江鲈鱼课题几乎都是在"玻璃缸"中进行的。王金秋打算在科研之外重大突破,"用物种复壮带动松江鲈鱼走上产业化发展"。
2003年,人工养殖松江鲈鱼模拟水生态系统获得成功。从野外生存到产业化发展,松江鲈鱼项目踏上了关键一步。王金秋的喜悦带着无限美好憧憬,似乎看到成功的一缕曙光。
但很快,她从峰顶跌入了谷底。当年,松江鲈鱼项目在申报上海市科技进步奖时,评奖表中一栏"经济效益"的空白让她名落孙山。"研发模拟系统偏重科研力量,我们投了那么多人力物力使得松江鲈鱼人工养殖成为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松江鲈鱼最北可至鸭绿江、南可至福建,今后产业经济效益规模相当可观。"这一个落败原因让她很不服气。
王金秋不再申报其他任何奖项。此后两年内,松江鲈鱼人工养殖技术获得的两项国家专利又带来了更为沉重的打击。
根据专利保护协议,王金秋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有关松江鲈鱼养殖技术的文字,这使她从2004年到2006年两年间几乎没有发表一篇论文。在复旦严格的教师考评体系下,这样的空缺不得不让学校对她做出工资降级的决定。
"一边我的收入在不断减少,另一边松江鲈鱼的科研投入还在不断加大。"1999年王金秋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首批骨干教师项目承担者,同年入选第五届"曙光计划"项目承担人,获得6万元项目经费,但这笔钱对需要庞大开支的松江鲈鱼项目来说显然捉襟见肘。2000年暑假大学生考察队在前往全国7个省市寻找松江鲈鱼时,不得不自费出发。此后的投入是王金秋从其他相关课题科研经费中左右腾挪才勉强支撑的。"前后几年时间,松江鲈鱼的投入差不多接近百万元。在获得国家颁证允许松江鲈鱼上市前,这个项目只能是没有产出的公益事业。"
只投入没产出,王金秋不知道她在这个项目上还能支持多久。从科研成果而言,松江鲈鱼的研究已经基本达到预期目的。从产业化道路来说,人工繁殖驯养松江鲈鱼的技术和模拟水生态基本完成,按照规定第一代野生松江鲈鱼要放归自然,人工驯养的第三代鱼种在获得国家经营许可证后才可上市。眼下,商榻养殖基地的松江鲈鱼已经进行到第二代,如果顺利,明年1万多尾松江鲈鱼就能进入市场。但是能否拿到经营许可证,王金秋心里没有底。
"国家对保护动物过渡到食用动物,态度相当谨慎。"王金秋说,2000年考察证实目前在山东和辽宁依然有松江鲈鱼的种群存在,一旦成为食用动物上市,利益的驱动很可能引起违法滥捕行为,使种群保护复壮功亏一篑。
此间,不少风闻松江鲈鱼攻关成功的水产老板曾找到王金秋,希望接盘或订单收购,但松江鲈鱼如何定价一直悬而未决。曾有人建议参考长江刀鱼标准,或按照品种珍稀性定价,水产老板的报价也从每公斤400元到1000元不等。无论如何,名头响、产量少、价格高的松江鲈鱼,在进入市场的初期阶段注定要走高端路线。
一次又一次谈判,但拿到国家许可证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数。无法得到利益保证的老板们,一个个态度暧昧,站到了远处静静观望。
王金秋心情灰暗,一度想把松江鲈鱼养殖技术打包出售。但知识产权涉及复旦大学,多少钱售出合适,承接单位是否愿意在市场回报率不确定的前景下买下技术,国家颁证进入市场还需要等待多少时间,所有疑问都让这条路越走越难。
2006年,事情终于有了转机。在王金秋陷入困境3年之后,学校建议她和大学生创业基金联动,共同创办了上海四鳃鲈鱼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其中大学生创业基金提供8万元,王金秋和几位大学生又自筹15万元。在商榻水产城,王金秋以每年4万元的价格承租了3年,同时又马不停蹄地在发现鱼种的山东文登市筹建松江鲈鱼救护站。
"公司的框架现在算是搭建起来了,但往下怎么走我们还在思考。"尽管目前松江鲈鱼还未给王金秋带来过一分钱的回报,但她坚持认为对于这样的濒危物种必先保护复壮。今年1月,公司位于山东省文登市的松江鲈鱼救护站第一次将1000尾即将产卵的松江鲈鱼放生大海。这是一个学者商人的良心。
"如果松江鲈鱼明年能够得到国家颁证,产业化道路将成通途。"王金秋看好这个市场,看好自己养殖大棚中的那1万多尾松江鲈鱼苗。"如果形成市场,从辽宁到福建的沿海地带都将出现人工养殖的松江鲈鱼,产业经济规模将远远超出想象。"
在此之前,王金秋的困境不会结束。趴在养殖水泥池边,王金秋说,现在最大的希望是有人投资,找个地方好好培育松江鲈鱼。时至今日,王金秋、罗武松和其他员工一样,每个月只能从公司领取几百元生活费用,为了节省开支,平日里就吃自己种的菜。炎炎夏日里,每天董事长王金秋和总经理罗武松都要亲自去养殖大棚干活,穿着厚重而密不透风的防水渔服,趴到池里观察松江鲈鱼的成长情况。
走出大门时,蹲在门口搅拌虾米饲料的当地工人老曹告诉记者,他也看好松江鲈鱼,看好这个市场,现在投了4万元入股王金秋的公司,"是公司的大股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