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开贵
【前言】随着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深入,在我国大多行业及领域的企业基本形成了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现代企业模式。投资者更加关注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盈利能力及企业价值,这为内部审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内部审计范围和主要内容及内部审计评价几方面予以阐述在现阶段如何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一、内部审计的目标及地位的确定
内部审计是相对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而言的,在企业或组织内部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自我约束、不断完善企业管理、贯彻企业经营决策、实现经营目标、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而进行的一系列监督管理活动。它对于保障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保证企业的健康良性运行,起到纠正和督导的作用。内部审计具有以下目标:(1)促进实现发展战略(战略目标),它要求单位将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在单位经营管理中努力作出符合战略要求、有利于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造长久价值的策略选择。(2)促进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经营目标),它要求单位结合自身所处的特定经营、行业和经济环境,不断提高营运活动和管理效率。(3)促进提高信息报告质量(报告目标),可靠的信息报告为管理层提供适合其即定目的的准确而完整信息,支持管理层的决策和对营运活动及业绩的监控;同时,保证对外披露的信息报告的真实完整,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诚信度和公信力,保障广大投资人的合法权益。(4)促进维护资产的安全完整(资产保全目标),资产的安全完整是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5)促进企业遵守国家法规(合规目标),守法和诚信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石,逾越法律的短期发展终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合规性目标要求单位必须将发展置于法律允许的基本框架之下。
内部审计的地位可从审计机构的设置中得到体现,只有恰当地设置了内审机构,合理地确定内审地位,内部审计才可能有效的履行其职能,发挥其作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从目前来看,有隶属于纪委、隶属于总经理、隶属于董事会、隶属于监事会这四种模式。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将内审机构设在董事会,将有利于保持内部审计较强的独立性和较高地位,同时也使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灵活性:既便于为其委托人服务,又便于与其经营管理层联系;既便于对管理层进行独立的评价和监督,又便于为其管理层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总之,将内审机构设在董事会,保证了投资者的目标与审计目标保持一致,有利于内部审计职能的全面发挥。
二、内部审计职能的定位
内部审计的职能,历史有不同的认识,如查账、监督、评价、控制、管理、服务等。应该说,这些都是内部审计的功能,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深入,一种或者两种职能已不足以反映内部审计的作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早在1990年修订并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职能的声明》中就指出:“内部审计是一个组织内部为检查和评价其活动和为本组织服务而建立的一种独立评价功能,它要提供所检查的有关活动分析、评价、建议、咨询意见和信息,以协助本组织成员有效地履行其职责”。评价已上升为内部审计的一项基本职能。内部审计在履行评价职能的同时,可以起到监督作用,但并不仅仅是为了监督,它还具有协助本组织人员加强控制、改善管理、提高效率等作用,而且后一种作用日益显著。
三、内部审计的范围和主要内容
从以上内部审计职能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不是某一事项、某一类业务的单一审计,也不仅仅是离任审计,或是涉腐审计,而是全面审计,其审计的范围十分宽泛。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1、财务日常核算及收支审计:一般指财务报表审计,主要内容包括通过企业财务报表对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收支状况、生产经营成果、借货和自有资金的流向以及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全面的审计,同时还要针对企业财产物资、成本费用、债权债务、经营损益等项内容进行审计。其主要目的就是评价和监督企业收入核算是否准确、支出是否合规、成本是否合理、存货是否真实、实物资产是否完整、长短期投资是否按规定核算、利息股利是否如期收回、债权债务是否清晰。财务日常核算及收支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最原始、最基本的内容。通过这一基本审计,可以对一定时期经济业务、生产经营状况及成果进行最基本的评价。
2、经济效益审计:一般是指对企业一定时期或重要事项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的审计。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可以核实企业提供的经济效益数据是否真实有效、是否核算准确。通过这一审计,可以发现差距,看到不足,同时还可以针对生产经营中各个核算环节进行分析,找到增收节支的改进措施,进一步挖掘出深层次的经济效益潜力,从而促使企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
3、内控制度审计:内部控制制度是既立足于会计,又不限于会计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及其动态改进过程。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货币资金控制审计;(2)采购与付款审计;(3)销售与收款审计;(4)工程项目控制审计;(5)对外投资控制审计;(6)成本费用控制审计;(7)担保控制审计;(8)预算控制审计;(9)固定资产控制审计;(10)存货控制审计。在进行具体内控审计时,要把握以预防为主,查处为辅,并注重选择关键控制点进行审计。
进行内控制度审计要始终把握两条最重要的原则,一是各项业务的内控制度是否符合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二是授权批准。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是指那些如果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舞弊的行为应分离。不相容岗位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授权批准是指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授权批准的形式通常有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两种,一般授权是对外办理常规性的经济业务的权力、条件和有关责任;特别授权是对外办理例外的、非常规交易事件的权力、条件和责任。如重大的筹资行为、投资行为、担保行为等。建立授权批准体系,要在以下四方面进行明确:(1)授权批准的范围;(2)授权批准的层次;(3)授权批准的程序;(4)授权批准的责任。
4、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通常对企业的主要领导(一般指总经理)在确定离任的同时,由董事会安排对其任职期间内从事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和评价。其主要内容包括:对董事会章程和董事会决议的执行、完成情况;对财政、财务法规的遵循情况;对任职期间完成考核指标情况;资产安全完整及保值增值情况;重大投资运行及收益情况;是否有与公司未结清债务等。离任审计在原有财务审计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使企业领导者依法治企的责任更加明确。
5、或有事项审计: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计量。
随着企业经营风险的日益加剧,或有事项已成为企业不得不时常面对的问题。进行或有事项的审计,也显得尤为重要。或有事项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1)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形成的或有负债;(2)未决讼诉、未决仲裁形成的或有负债;(3)为其他单位提供债务担保形成的或有负债;(4)产品质量保证。或有事项审计的程序:(1)向管理当局询问:询问或有事项的存在及其会计处理情况。尽管询问不能发现被审计单位的有意舞弊,但可以发现其忽略的或有事项;(2)查阅会议记录。通过查阅会议记录,可以了解为他人债务担保,未决诉讼和未决索赔等情况;(3)获取声明书。向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获取书面声明,保证其已按会计准则对或有事项进行了正确处理,以了解已经存在的或有事项;(4)向银行函证。向被审计单位有业务往来的银行函证,了解贷款担保、应收票据贴现等或有事项情况;(5)查阅会计资料。如可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应收账款验证其坏账准备,了解其预计的坏账损失是否合理;根据销售收入验证保修费用的计提是否充分等。
四、内部审计评价报告
通过上述一系列过程的审计活动,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书面形式发表的意见、建议,即内部审计评价报告。内部审计评价应遵遁如下原则:(1)坚持依法评价、客观公正的原则。审计评价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各种财经制度的规定,符合审计界、会计界公认的标准。审计评价一定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不能带有丝毫的主观、感情色彩。对审计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的分析、判断,使审计评价结果符合客观实际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2)审计评价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谨慎性原则。审计评价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或缩小被审计单位的成绩与问题,对成绩要充分肯定,对存在的问题要如实反映、适当确定并直报董事会。要尊重客观事实,不偏不倚,公允公正。审计评价要坚持“审到哪,评到哪”的原则,只有已经审计的事项才能做出评价,未经审计的事项不能评价。对证据不充分的审计事项不做出评价,政策法规不明确的和评价标准不明确的也不作评价。审计人员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尽可能多地采用“中性词”。(3)审计评价应坚持抓重点、求实效的原则。企业经济活动涉及人、财、物各方面及产、供、销各环节,审计机构不可能、也无必要对每个方面、每个环节的经济事项作出评价。在具体审计时应突出重点,抓住主要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尤其是主观方面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评价,力求揭示问题的深层次原因。(4)审计评价要与审计建议紧密配合。内部审计评价的目的在于督促、帮助企业认真执行会计制度和国家有关的财经制度、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通过开展审计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便于操作的审计建议,也是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
企业要在竞争中得以快速发展,就在不断的修正错误、纠正偏差、调整策略,同时更需要通过内审工作职能不断寻找工作中的不足,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以帮助企业经营者及时制订措施,使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裕龙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