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代化研究中心
编辑/柯妍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提出,北京要发展现代制造业。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在现在和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谁的自主创新能力强,谁就能掌握先进制造技术,从而掌握市场,并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见,自主创新已成为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是企业生命力的不竭之源。要达到发展现代制造业、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就必须不断提高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对首都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从而推动和引领首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腾飞。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制造业面前的重要命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技术引进和模仿。通过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与我国丰富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有力结合,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一跃而成为“世界工厂”。但是,这种产业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各种弊端日益暴露:一方面,造成了我国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养成了惰性,对国外技术有严重的依赖性,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含量较低的产品大量出口,而高技术产品的进口猛增。据2005年统计,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仅为8%,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有90%是“三资”企业实现的。我国几乎全部的光纤制造装备、85%的集成电路制造装备、80%的石油化工制造装备、70%的数控机床、95%医疗装备都依赖进口。对外来技术的依赖程度,发达国家平均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均在5%以下,而我国却在50%以上。但是,世界经济利益格局和相应的政治格局调攫使我国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遇到多种困难和限制。要想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力量推进产业技术进步。
改革开放26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4%(1980—2006年)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2005年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六位,制造业总量已居世界第四位,其中172类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第一。近些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更是迅速成长,其中电子信息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我国虽然已经是世界贸易大国,但在出口贸易中,55%的出口产品是加工贸易,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不到10%;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90%以上也是来自加工贸易。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只能是为跨国公司做代工的加工组装型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只能获得微小的利益。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当今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目前,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牢牢把持着国际产业分工的高端,获取超额利润。我国许多产业尽管在规模上不断扩大,但由于产业技术水平不高,知识产权积累有限,再加上缺乏核心技术,从而失去了许多应得的利益,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够积累起一批适合我国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产权,从而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同时,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现阶段我国结构调整的重点就是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即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战略高技术,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只有这样才能突破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制约,逐步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型增长。所以,自主创新是破解结构不合理和增长方式粗放等国民经济重大瓶颈难题的必然战略选择。
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重大的科技需求,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自主创新不仅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更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首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
当前,在北京市各行业中,制造业仍然对北京的整体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势头非常好。但距离中央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人员投入不均衡,汽车制造业明显偏低。在北京市的制造业中,各行业科技活动人员投入分布很不均衡,其中以汽车制造业科技人员投入偏低最为明显。由于北京汽车制造业在近年来始终延续着依赖技术引进的发展道路,多数企业为中外合资企业,如北京吉普、北京现代,合作方式多以“外方出技术、中方出资金”为主,而在合资企业内部,核心技术的控制权都掌握在外方手中,中方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核心技术的控制权可言另一方面,北京本地的专业技术人员又十分匮乏,这就进一步导致企业对国外引进技术的依赖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汽车制造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
2、科技经费投入有一定规模,但强度不高。北京市制造业各行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有一定规模,但投资与经济规模相比较,企业投资能力均不强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实验发展上,不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经费投入;企业自筹经费能力较强,其他渠道经费的筹集能力有待提高。
3、各行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差异较大。以北京市微电子行业为例,与其他制造业企业相比,微电子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主要集中于对国外机构的外部支出,有数据显示,北京微电子企业用于对国外机构的支出比重已经超过了75%,这既反映出北京微电子业企业不仅仅是在生产销售环节与国外企业合作,在技术开发上也越来越多地与国外企业开展合作,充分实现了对国外技术资源的利用。相比之下,北京汽车制造业企业在科技活动经费上的支出就显得较为欠缺,整个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企业在2005年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只占制造业全行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6.31%,无论是对国外机构的科技经费支出,还是对国内科研机构的研发支出,都无法与北京市制造业其他各主要行业相比,这与汽车制造业对国外技术依赖性过强有相当的关系,同时,企业自身开展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也需要不断加强,这又在另一个方面印证了北京汽车制造业急需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加大自主研发力度的观点。
4、高技术发明专利有待提高。当前,国际上一般以专利和高技术贸易作为基本评价体系,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专利统计数据是国际间进行科技实力评价、科技产出比较、市场竞争力评估的重要指标。对于研究和评价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而言,分析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数据尤为必要。某一高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是反映该领域技术发展状况的“晴雨表”,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越多,说明这个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活动越活跃,
技术发展速度越快,产品的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快。有数据显示,北京市除汽车制造业以外的其他三个主要制造行业,即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新医药和微电子业等的专利发明比重均高于制造业专利发明的平均水平,其专利申请总数超过整个制造业专利申请数的50%。这说明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新医药和微电子业的科技活动及R&D活动较为活跃,科技成果比较显著,产品技术更新速度较快。与此同时,也显示了作为北京制造业重要支柱之一的北京汽车制造业的高技术产业发明水平离我们提出的自主创新相去较远。这与跨国公司对北京的“技术锁定”有直接关系,因而需要在这一领域尽快加大企业自主研发力度,提高专利发明的申请和授予数量,迅速增强北京市汽车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
5、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的挑战。北京的高新技术企业虽然近年来取得了高速增长,但由于高技术产业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零配件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而且在高、精、尖技术领域的生产和研发活动也主要是依靠外国的直接投资或以中外合作的方式来完成的。2005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当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为2407.1亿元,比2004年增长37.5%,其中来自外国和港澳台的高技术企业的总产值增长率为59.5%,而北京市本土的集体和股份制高技术企业的总产值却较2004年有所减少。可见,在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妥善加以解决:
首先,北京市电子信息行业一枝独秀的局面仍未改变。近几年来,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5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总产值中比重较小的环保设备行业在2005年以181.8%的速度快速增长,成为北京高新技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电子信息行业一枝独秀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2005年统计数据显示,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仍然高达75%左右,而新能源、航空航天和环保行业总产值在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仍不足4%。这种产业结构单一的状况可能带来一个严重的后果:过分依赖于某一个产业的发展,整体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必然较差。事实上,2002年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增速减缓正是由于电子信息行业增速的大幅下滑引起的,而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的高速增长。
其次,占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份额最大的电子信息行业的产业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拥有量还不够多,产业收益率偏低,特别是占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份额最大的电子信息行业表现得更为突出。由于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或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国际上不具备竞争力,许多产品生产的关键技术或零部件依赖于进口。有些行业虽然在统计上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业,但实际从事的只是一些劳动密集性的加工组装工作,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因此产业收益率偏低。2004年1—6月,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增加率仅为21.58%左右,不仅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约12个百分点,而且还低于北京市制造业平均水平,而且这一数字在近几年依然呈现出不断降低的趋势。这表明,北京市的高技术产业不仅目前不具备“高收益”特征,而且收益还有明显下降趋势。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很难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来推动北京市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开足马力,努力增强首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力
1、充分发挥北京的区域优势,不断提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北京地区已经成了新兴产业的聚集地,形成了微电子、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工程与新医药四大类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汽车制造业作为新兴的高技术产业也将成为北京制造业的发展重点。同时,北京市政府历来重视科技创新的投入,在制造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中财政资金所占比重为4.3%,仅次于企业自筹资金。北京的R&D经费支出比例居全国前列。R&D经费的高支出水平保证了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此外,跨国公司R&D机构进驻北京市场,一方面带来大量的R&D投资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北京R&D资金的缺口;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R&D机构采取合作、合资和独资方式经营北京市场,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并部分削弱政府与科研机构的脐带作用关系,从而提升北京企业的R&D创新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北京总体R&D创新能力。
2、重视关键领域前沿核心技术R&D的发展。北京应及时跟踪核心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其提供者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最优惠的条件,及时获得核心技术;具有技术开发能力的企业应购买国内外专利和技术咨询等软技术,使技术引进从当前进口国外生产线和设备等成熟技术为主,转向注重引进专利和技术许可证等经二次研发能快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为主。
3、合理开展R&D活动,科学利用科研经费。目前北京制造业R&D投入主要集中在实验发展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比重较小,尤其是基础研究方面,制造业R&D经费支出比重仅为10.2%。而在四个重点发展的制造业行业中,只有微电子应用研究比重相对较高,占40.4%,其他行业在应用研究方面的支出比重不到平均水平31.9%。如果这些高技术产业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长期无所作为,或者过分依靠外部资源,将削弱企业继续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的能力并因此丧失领先的地位。
4、重视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增大企业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投入。消化吸收是掌握国外技术、使其发挥效益的条件,又是改进、创新的基础,也是积累技术的必经途径。目前,北京制造业四大高技术产业在这方面还做的很不够,需要大力加强。其中微电子、汽车制造业、光机电一体化企业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比例很低,分别为0.2、0.03和0.3,只有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比例为14.9,但是应该看到生物工程与新医药制造业在技术引进经费上的投入绝对数量相对其它三个行业最小,这也是其比例较高的原因之一。北京市制造业要在对核心技术引进之后,及时和有效地消化吸收;在非核心技术方面,企业要采取市场导向的策略,大力进行非核心技术的改进创新。
5、继续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北京要在税收等方面继续采取优惠政策,扶持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我国自新税制实施以来,政府在严格控制税收减免的情况下,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R&D活动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税收政策主要包括: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两年;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可以列入成本费用,同时对增长幅度在10%以上的,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应税所得额;企业为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所购置的试制用关键设备、测试仪器,单台价值在10万元以下的,可以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用,对科研单位取得的技术转让收入免征营业税等等。要继续采取这些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政府对制造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而各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赖以获胜的基础,就是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为此,必须全面增强北京市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是提升首都企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快首都建设创新型城市步伐的重大节点,更是首都制造业腾飞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