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亦蕉
符合艺术真实,观众才会接受,我不是写给有考据癖的人看的。
作为湖南卫视2007开年大戏的《大明王朝1566》,在激烈演绎了嘉靖末年的一段历史风云后,于1月底迎来了大结局,也赢得了观众和专家的良好口碑,据悉具有独播权的湖南卫视将安排在春节期间进行重播。同时,剧中的一些虚构情节也引起了明史爱好者的争议,记者采访了该剧的编剧兼制片人刘和平,对里面的一些关键情节和疑点进行了解读。
嘉靖与海瑞
新民周刊:《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与海瑞是两个核心人物,你曾经说嘉靖和海瑞分别代表着阴阳两极,怎么理解?
刘和平:这是从文学作品(剧本)的结构角度来说的。编剧的艺术就是结构的艺术。我这部作品是太极结构,嘉靖与海瑞就好比太极图当中的阴阳鱼,其他严嵩、徐阶、张居正等人就是周围的八卦。阴阳鱼一发动,周围的八卦也跟着动。选择了这样一个结构,编剧主观的东西少了,人物自身的特性来决定逻辑走向。所以我说这次写这个戏没有提纲,没有事先给人物强加定位,而是在太极结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下,人物行为发生的。从人物本身来说,海瑞确实属于至刚至阳,从来不用阴谋;而嘉靖20多年不上朝,避居西苑,练道修玄,也给人至阴至柔的感觉。嘉靖作为皇帝的行为方式不是堂堂正正的,当时除了严嵩,很少有人能面见嘉靖,他躲在黑暗中,却知晓天下的一举一动,而那些站在阳光下的人却看不出他,行为方式很阴。这两个人恰巧出现在同一时期,于是产生了这个太极结构,这是我的感悟。
新民周刊:历史上把嘉靖列为昏君,这部电视剧塑造了一个与传统概念里不同的嘉靖,是不是为他翻案?
刘和平:现在的历史学家一般都不定他为昏君,《明史》是清人修的,对他贬得比较多,但也部分肯定了嘉靖。“大礼议”事件之前还不错,后来20多年虽然不上朝,但不等于不理朝政。其实,嘉靖一朝已经试图推新政,“一条鞭法”等隆、万大改革,在嘉靖朝已经有了;面对抗倭,他也坚定不移。我觉得嘉靖不能用昏君来解读。现在电视剧里表现的嘉靖更符合现当代明史学家对他的研究和理解。
新民周刊:海瑞一直被当作理想主义的道德偶像,在剧中你也延续了他这样的形象,但为什么你又说他是“封建官场的恐怖分子”?
刘和平:明朝封建官场腐败,潜规则大于显规则,但海瑞从来不搞潜规则,动不动就搬出《大明律》、《大明会典》来说事。他们这些从上到下的大多数官员,所作所为都经不起检验。海瑞时时处处按显规则办事,而且要求上级下属都要这么做,人家没法活了,引起了恐慌。大家恨不得他赶快走,甚至有人上疏为他求升迁职位,只为他能离开——怕了他,让他走。特别是官做大了以后,万历十二年,清算张居正,海瑞任南京右都御史,相当于监察部长。海瑞要来南京的消息传来,每个人都把自己家的朱门刷成了黑门,以致南京黑漆的价格翻了十倍。可见海瑞这个人,只要跟他一起共事,都要产生恐慌。但这是在官场,在民间,他是老百姓的“青天”。在淳安,从古到今多少任县官,只有海瑞,百姓造了海公祠纪念他。
假设历史
新民周刊:历史上海瑞基本上没有清算严嵩,现在电视剧中海瑞成了倒严力量,如果没有海瑞,严嵩会倒吗?
刘和平:现在电视剧里面也不管海瑞多大的事,海瑞是参与了浙江的审案,但他审得的供词被嘉靖付之一炬,没有直接导致严嵩倒台。有没有海瑞,严嵩肯定都要倒。严嵩的倒台是因为玩潜规则到了一定阶段,无法收拾了,很多人都想倒严。
新民周刊:海瑞在1566年上疏批评嘉靖遭祸,如果没有徐阶等人帮海瑞说情,嘉靖会杀海瑞吗?
刘和平:说不定。徐阶等人不是作为一个个人存在的,而是代表着道统的力量。中国的封建体制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正统,你是朱家的皇储,不管贤与不贤、孝与不孝,都做皇帝;另一个是道统,就是孔孟之道,这个意识形态是用来约束皇帝的,来制约正统的。海瑞是道统的象征和代表,士大夫阶层一定会支持海瑞;而且他又代表弱势人群在说话,力量很大。徐阶等人都是坚持道统的,这时候一定要有态度,所以要帮海瑞说话。嘉靖面对道统,也很孤立,所以海瑞不能乱杀,不像后来崇祯杀袁崇焕还能假立一个通敌的罪名。那个时候,严嵩已经倒台,掌权的都是以道统自居的人,给海瑞立的罪名是“子骂父”,嘉靖也不想遗骂名于后世。再说他那时身体也不太好了,最重要的是祖宗的江山社稷,这也是他有所顾忌不杀海瑞的原因。其实,海瑞、嘉靖,他们都生活在困境中。
新民周刊:改稻为桑是电视剧前半部分的主线,而这并非历史真实,你为什么要这样假设呢?
刘和平:这个情节是虚构的,但情节背后却是真实的。第一,当时江南土地兼并厉害,地都集中在少数大田主手中;第二,当时太湖流域手工棉纺业发达,兼并稻田种棉田的现象很普遍。最尖锐的社会矛盾就是商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冲突,成为动摇政权的资源,我写改稻为桑这个情节就是为了体现这样的矛盾和冲突,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历史学家认可这个假设的原因。假设情节只是为了推动剧情发展,重要的是背景都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新民周刊:有人说毁堤淹田的事,那时的官还不敢这么干,你设计这些情节是为了讽谏当下的反腐倡廉?
刘和平:类似毁堤淹田的事,那时应该有。土地兼并的背景下,比如大田主在上游,他可以控制水源,天旱也不放水下来,等汛期,又用大水淹,下游的小农户没办法了,他就逼你卖田。历史记载当时豪绅控制水源的情况很多,所以我这个是建立在历史背景下的虚构。贪污腐败这样的事,在明朝很严重。当时像织造局等等都是官督商办,比如制造瓷器的官窑,从瓷泥到技术到渠道,都是官方控制的。我写这些不存在影射,如果说今天与那时有相像之处,只能说明这个腐败的传统至今仍然在影响着我们。历史与今天惊人相似,是人性原罪的惯性使然,不简单是体制问题。
新民周刊:《大明王朝》中有一个人物很令人感兴趣,他就是李时珍。在一般观众的心目中,李时珍是民间神医,千辛万苦著述了《本草纲目》。在剧中,他与海瑞成了知交好友,这段经历是真的吗?
刘和平:李时珍并不只是平民医生,他医术那么高明,必然出入王府,为贵族看病。他曾经是太医,因为反对嘉靖帝食用丹药而离开皇宫,至于与海瑞有没有关系,无从考证。我这样写,是想塑造这么一个人,当所有的人都在困境中时,他是超脱的,神龙见首不见尾,就像一股春风,这个人就是李时珍。
男人戏中的女人
新民周刊:这是一部男人戏,但里面有三个比较重要的女人——芸娘、李妃和齐(齐大柱)妻,为什么塑造了这些人物?
刘和平:只有男人,没有女人,怎么能构成世界?所以即使这是一部以男人为绝对主角的戏,也必须设计一些女性角色。本来我还想把女人写得更多一点,比如芸娘,可以色彩更丰富一点,但因为扮演芸娘的演员王雅捷还接了另外一个戏(担任主角),所以很多地方只好省略了。
新民周刊:剧中芸娘是大老板沈一石花了20万两白银买来的,这个价格是不是太贵了?
刘和平:我这是“明知故犯”。我当然知道那时买一个女人不要这个价,几千两已经很贵了,但是如果写几千两,今天的观众会觉得太贱了。20万两,是为了给现在的观众一个感觉,说明这个女人贵,让他们大概有这个概念。为了今天的观众能更好地体会,我把数字都放大了,包括里面的国民收入也是这样。符合艺术真实,观众才会接受,这是我的选择。考证历史,才知道这是贵了,但我不是写给有考据癖的人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