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钱东升
文/陆幸生
拍摄者手记
11月11日,网络上通称光棍节。这一天,各种交友派对在上海四处开花,引来光棍们积极参与,热情投入。据连续举办过几次交友派对的主办方介绍,参加他们活动的光棍逐年增加,其中不乏高学历、高职位、高薪水的“三高人士”。城市越来越大,节奏越来越快,光棍问题越来越严重。
如今有个光棍节,时间是每年11月11日。初看蛮形象,其实也未必,两个1相依,靠得很近。再听说,这光棍节竟然不知由来。
记者职业病是刨根问底。俺就百度一下,网上光棍节的“答案”还是不少的。摘录三个:一,耶稣诞生那天,即公元1年1月1日,面对三个极其孤独的1,他昼思夜想地考虑了一千多年,决定将1111年11月11日定为光棍节。大有悲悯天下、“抱团取暖”的意思。二,吾国四个男人,籍贯不明,年龄不详,俊丑不知。从上午11点起搓麻将,直到半夜11点,不论谁和牌,都是和四条。输多的人火了,拍桌子说,这四条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有立即接口的:四条汉子嘛,是条汉子你就别急。火的更火了:是条汉子才急呢。宵夜时发现这天是11月11日。三,“光棍节”既非“土节”又非“洋节”,此乃于上世纪90年代初诞生于南京,是校园趣味文化的代表产品之一,近年渐向社会弥散。今年沪上,亦多有茶餐厅早早被预订,是年轻人要在光棍节进行“相亲式聚会”。
前些天,与同事从《长生殿》聊到《牡丹亭》。杜丽娘深居闺阁,来到百花盛开的花园,顿生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亡,最终感动阎罗,让其还魂复生,返回人间与柳结为夫妇。时有这般评论文字:为追求个性解放,粉碎宋明理学枷锁,挣脱封建牢笼,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其实,事情哪有如此复杂。大学上课,我老师简单明了地解说:连男人影子都没见着,杜丽娘就“想”得死去又活来,什么门当户对,什么郎才女貌,什么情性相配,都是“附会”或附加的符号,归根结底是“年龄到了”。
近日读陈丹青文字,说得也清晰:《牡丹亭》要讲的,也就是身体醒了。
光棍节看似戏谑,实是人生大计尚未落实的“自嘲”。万事同理,总是一部分人先婚起来,总是捷足者先登,随后是梯度发“婚”。